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运用

时间:2022-10-14 01:37:21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运用

【摘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加强公民的维权意识,是完善的司法体制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对如何确立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范围,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人、受理时间、受理部门、举证责任及相关的配套制度方面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司法公正;完善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及缺陷

(1)对非法证据的界定比较模糊。我国现行法律只是将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作为非法证据,非法实物证据不包括在内。而非法的言词证据也仅仅是指以非法手段所获得的证据,没有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2)没有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我国虽然在宪法、刑诉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对非法证据的排除有所涉及,但大多比较原则化且可操作性差。(3)现行的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过于简单粗放,且公检法的有关规定也互相矛盾。以两高的司法解释为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2条规定:“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相比较虽然都对非法采集的言词证据采取否定的态度,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同时规定可以重新依法取证,而公安部的规定虽然严禁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行为,但是对于非法取得的证据的效力却只字未提。(4)具体操作方面的缺陷。首先,相关法律没有规定谁可以提出非法证据的排除;其二,没有对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时间、申请地点做出具体规定;其三,没有规定当非法证据排除的请求权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申请时,有谁来受理申请;其四,没有就举证责任做出具体的规定;其五,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其六,律师介入案件的时间过短。

二、如何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建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1)确立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范围。非法证据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之分。首先对于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应坚决予以排除。对于以非法手段获得的物证,其排除与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从原则上来讲,以非法手段获得的物证也应该排除,但就现实情况来讲,我国目前的刑侦手段、刑侦技术较为落后,对于一些“技术性”、“细节性”的非法证据,如在询问证人时没有让证人签名、在扣押物证、书证时没有开列有关的清单等,则可以交给法官“自由裁量”。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一些例外规则,如当案件涉及国家安全或是事关公众利益时,可以作出特别规定。(2)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人。判断谁是非法证据的请求权人的标准应该是是否因非法证据的运用而导致判决结果损害自身利益。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是非法取证行为的受害人,即是被刑讯逼供的犯罪嫌疑人;第二种情况是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所交代的第三人的某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人就可以是第三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房屋受到非法搜查或是个人受到非法搜查时,那么房屋的所有权人或是受到非法搜查的个人也都可以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3)明确排除非法证据申请的受理时间、受理部门。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受理部门应该是人民法院。而申请时间应该是在庭审之前。这是因为如果让非法证据直接进入正常的庭审程序中,那么即使之后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并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支持而不予采纳,但是由于这些证据已经被庭审法官接触过多次,所以很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官的心证,以致做出不利于非法证据受害人的判决。所以在庭审前就应当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从而使其根本无法进入庭审程序,法官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非法证据,也就不会影响最终的判决结果。

2.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1)确立相关的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没有赋予被告人可以运用沉默权来实施自我保护。虽然被告人可以有一定的自我辩解以及回避与案件无关的问题,但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沉默权。我国在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利弊,吸收其他国家有关沉默权方面合理的因素,加以转化、改良,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2)以科技手段监督整个侦查审问过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某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杜绝侦查人员利用非法的手段来获取证据。比如在侦查讯问时对全程进行录音、录像,并加以保存。这些科技手段可以对侦查人员产生一定威慑作用,同时也可以在日后被告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时作为呈堂证物进行对质。所以要大力推广科技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鼓励司法侦查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来监督整个侦查过程。

参考文献

[1]宋英辉,汤维建.证据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52)

[2]李学宽.论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J].政法论坛.1995(2):28

[3]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23)

[4]房栋.试论刑事非法证据的法律效力[J].证据学论坛.1996(3):35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