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5-08 07:48:18

我国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出版物、音像制品、软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盗版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顽疾。文章分析了国内盗版的现状,从经济学中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盗版存在的内因,并指出了盗版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盗版;经济学;版权保护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44

盗版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尚未根治的问题。模糊的版权意识、正版厂商的垄断地位、超出多数民众承受能力的价格以及盗版打击方式的漏洞等种种因素促使盗版已经成为中国在版权保护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盗版的整治与打击迫在眉睫。

1我国盗版的现状

国内盗版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盗版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覆盖面越来越宽。近年来,虽然我国打击盗版的力度逐渐加强,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便利通信与传播渠道使得国内盗版现象呈现了愈演愈烈的态势,盗版所涉及的领域也从以往的盗版书籍扩散到传媒、娱乐、影视等多个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宽。

(2)盗版产品以音像、电子出版物、软件、书籍为主。这类产品复制成本低,易于传播。同时,网络的隐蔽性、分散化与匿名性使得侵权行为的打击难度极大,因此这类产品容易成为不法的盗版商首选的对象,近年来已经利用互联网实现了野蛮生长,发展成了规模极大的黑色产业链条。

(3)盗版制造商与零售商非常广泛。盗版复制成本极低,尤其是电子出版物,复制传播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因此利润极其丰厚,使得大批盗版商铤而走险。这些盗版商有个体也有规模化的犯罪团伙。

2经济学剖析:盗版现象存在的原因

21需求

盗版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现实,其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便是其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一种普通消费品若无人问津,厂商便会调整生产规模,逐渐减少产量。而一旦某种商品需求增大,厂商则会加大生产,获取更大利润。盗版的需求主要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主导:

(1)价格因素。当厂商定价超过市场价格时,消费者对正版产品的需求量便会降低,从而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这部分缺失的需求并非凭空消失,而仅仅是因为厂商的价格超出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然而,某些产品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因此催生了盗版,吸引了这部分无力承担正版产品的消费者。以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来举例,正版软件的价格高达数千元,中国的多数消费者还无法承受,但这两种软件几乎是办公必备,由此产生了“需求的断层”,使绝大多数消费者投向盗版软件的怀抱。

(2)种类因素。某些产品并非因为价格原因而产生了盗版,而是因为国内引进或制造的种类和速度低于消费者的预期,从而催生了盗版市场,这种现象在某些电影CD、音乐上尤其普遍。由于正版引进的滞后性,盗版可以很快地根据市场需求制造出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从而用于出售。很多盗版商抓住了这种需求,形成了“引进―制作―分发―销售”的盗版产业链。

22供给

由于有了市场需求,且利润丰厚,盗版商便开始大量出现,由此产生了盗版产品的供给方。盗版的供给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主导:

(1)生产或复制成本。部分具有版权的商品,尤其是音乐CD、网络文学、游戏等,因其电子化、虚拟化的特点,获取渠道丰富,且复制成本很低,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盗版交易也不需要实物交割,因此I版十分泛滥。相反,以部分杀毒软件为例,因其破解难度较大,因此盗版现象显著降低。由此可见,盗版的生产与复制成本大多时候与盗版的泛滥程度成正比。

(2)惩罚与整治力度。盗版商规模化的趋势与我国版权保护和盗版打击的力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盗版属于违法行为,盗版商在制造与出售、传播盗版产品的过程中虽然获得了较高的非法利润,但也承担着被抓获的风险。因此,盗版行为惩罚与整治力度直接影响着盗版产品的供给。目前,我国版权保护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多数盗版商采取了网络交易或更为隐蔽的线下交易,分布零散,打击难度、所需财力、物力都较大。

3盗版的危害

(1)损害了版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误导了广大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多数盗版软件、书籍制作质量较差,有的甚至与正版内容大相径庭,漏洞百出,误导了广大的消费者,同时也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与精神名誉,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与热情。另外,部分盗版软件与出版物在国内属于违禁品,盗版的出现冲击了合法经营的底线,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2)有碍国家与社会的技术创新,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盗版的出现使得部分消费者以远低于正版的价格得到了相近甚至相同的产品或者服务,剥夺了原本属于正版厂商的合法利润,使得短时间内正版厂商难以与盗版商竞争。以Windows软件为例,盗版系统与正版系统在使用上几乎没有差别,而由于正版高昂的价格,绝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盗版。长此以往,正版厂商的生产与创新积极性大受打击,科技进步受到极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3)助长了社会缺乏尊重、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不利于社会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盗版的大规模出现,助长了版权盗用、抄袭的不良风气,使得盗版商获取了巨额的非法利益,淡化了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了缺乏尊重、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冲击了大众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4治理我国盗版现象的对策

41合理调控商品价格和种类,从源头上遏制盗版产生

盗版产生的根源在于正版商品的种类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与预算产生了失衡。政府应该通过税收等政策合理调控垄断商品的价格,引导市场积极扩充商品种类,用市场化的机制来压缩盗版制造的利润空间,从而遏制盗版的产生。

42倡导版权保护意识,鼓励消费者为版权付费

在当前的中国,广大消费者还未养成对版权、虚拟服务付费的习惯和意识,这种版权意识的薄弱是盗版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版权人应加大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只有当消费者自身清晰认识到购买使用盗版对自身、对国家的危害,才能自发地拒绝盗版,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良性循环。

43加大盗版打击力度,保护版权人合法权益

出台切实可行、适应时展的规章条例,规范版权的保护机制。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大对盗版制造与传播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盗版猖獗的风气,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制度,保护版权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结论

盗版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然遇到的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供需双方的失衡。随着政府打击力度和公民版权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反垄断机制的不断完善,盗版猖獗的现象将会得到有力的整治,规范化、合理化的市场秩序也将有效建立。

参考文献:

[1]张娜当前中国盗版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兰州学刊,2008(10):54-56

[2]张改清,田苗以经济学范式辨证看待盗版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18):221-222

[3]徐利兴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0):264-265

[4]王聪对盗版软件危害的经济学分析[J].今日科苑,2010(12):118-119

[作者简介]张艳(1978―),女,重庆人,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人民政府,林业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林业。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企业品牌的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生产不饱和期固定制造费用分摊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