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方法

时间:2022-05-08 04:59:02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方法

目前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阅读分值的比例越来越引人注目,可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取得事倍功半效果的关键。

首先,要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钻研课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们感知的对象不只是一字、词、句、段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阅读课上解决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要掌握方法。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整体感知课文。

1 接轨

学习一篇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既包括新信息的吸收,又包括过去经验的参与。感知的效率,一方面取决于阅读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又取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认知的角度说,整体感知的起始阶段正是重组认知结构的第一步。因此整体感知的过程中的“接轨”工作十分重要,它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朝着系统、有序的方面发展。为做好“接轨”工作,一方面要深入钻研课文,掌握教材的科学体系,一方面还要切实了解学生,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入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语文教学一方面承担着认知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又肩负着情感教育的重担。就后者而言,语文教学有着胜过其他学科的优势。只有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沿着情感脉络走进课文,感知典型形象,把握写作目的,深刻理解作者融入课文中思想情感,入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要是学生掌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不可不指引入境之路。

3 架桥

整体感知课文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策略,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语文学习策略是要通过多次实践才能掌握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吸收大量信息,达到“学会”的要求,达到“会学”的境界。这就必须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筛选,学会概括和提炼,学会迁移,不断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这个原则,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在促进学生对认知策略的掌握上有所突破,关键就在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上是否有所增强,

4 明意

学习文章首要任务是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读了一篇文章之后,要习惯用简明话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欣赏写作技巧,品味思想内涵的基础。用微言述大意,提纲挈领抓准要义,这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根本的基础。只有在此条件下,学生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总结人物思想性格,了解作品的写作方法。如果脱离文章整体内容,大搞特讲词句内涵,写作艺术,只能是无谓地徒劳,事倍功半。

5 明旨

主旨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只有把握文章的中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阐述的观点及抒发的情感,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才会理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讲的主要内容及宗旨。明确文章主旨,是弄懂课文内容和层次结构的一把钥匙,舍此则不能真正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教者不仅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我做的中心主旨,还有教会学生独立的探求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通过以上的阐述,目的在于阐明: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多下工夫,找规律。只有这样,仔细研读课文才具备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通过仔细研读,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上一篇:浅谈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 下一篇: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