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中的流行音乐

时间:2022-05-08 09:55:22

早期电影中的流行音乐

大上海,初试啼声!

三四十年代,都市文明中心,在上海;电影公司的集中地,在上海;电影与流行音乐的第一次辉煌,还是在上海。那时,它叫东方巴黎。南京路上,电影院栉次鳞比,联华、天一、明星等大的影业公司几乎搜罗了中国所有的电影人才,有投资影业的大亨,有费穆、蔡楚生等知名导演,还有灿如漫天烟花的明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大都会跳一支舞,就有可能踩掉阮玲玉的鞋跟!在流行音乐方面的繁荣,比起今天来也毫不逊色,如果放在世界范围来看,甚至令今人有些惭愧。那时的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流行音乐的中心,甚至可以与西方流行音乐的故乡新奥尔良媲美。解放前的老唱片基本都是法国百代唱片出品,在二十年代在上海市民中就有了不小的影响。《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由白话运动的先驱黎锦晖先生创作,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黎明晖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唱这首歌纯粹是为了支持父亲的“用歌声推广白话文”的事业。她梳着齐耳短发,形象清新可人。黎明晖当年有多红?她的儿子曾回忆道:“当时的上海,歌迷想寄信给妈妈,不用写地址不用写收信人,只要在信封上画个娃娃头的小姑娘,保证寄到。”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条件下,电影中的流行音乐在上海有了初试啼声。

1929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电影《野草闲花》,由“电影皇帝”金焰和影后阮玲玉主演,这个几乎是完全照搬《茶花女》情节的故事,现在大多数人之所以还会记住它,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开创了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从它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影歌曲。《野草闲花》中的中国电影第一曲《寻兄词》由导演自己作词,其弟孙成璧作曲。它的问世离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出现还有一年时间,虽然被配上音乐和歌曲,但仍没有对话和其他音响,当时的人称这样的电影为“无声对白配音歌唱影片”。和后来真正的有声片不同,《野草闲花》是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阮玲玉和金焰的歌声“夜色冷,寒鸦觅巢归。歌声声,我兄能听否?莽天涯,无家可归!” 无论是《野草闲花》还是《寻兄词》后来都很少被人提及。但是电影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种形势迅速被人认同,三四十年代的辉煌随之而来。

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渔光曲》迅速流行,直至很多人为了听歌而跑去看电影。上座率连续爆满,分别创下连映60、80天的纪录,中国电影歌曲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老词、老曲、老声、老电影

那个时代的很多电影里的流行歌曲,现在听起来吱吱呀呀,残旧不堪,但是很多人却深深的着迷于此道,认为就是那些老电影、老歌、老调有说不出来的好听。甚至比后来者比如邓丽君翻唱的要好听。

可是那个时候的人,由谁会有邓丽君那末多的演唱技巧那末刻苦的声音训练呢?有谁会有王菲的制作班底呢?有谁能像现在的音乐人动不动就把交响乐拉来为流行音乐体亮音色呢?现在的人听《采槟榔》听《夜来香》多数都是后来人翻唱的吧,其实听听当初的电影原声也不错呢。听听那些老词老曲老声,简陋是简陋了点,但是别有一番滋味。事实上,那个年代在电影流行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多是今天都望尘莫及的。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树儿都已睡,只有那夜来香,吐露出芬芳”,一曲《夜来香》(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烘托出一派大都会的景象,这首蕴涵独特海派风情的《夜来香》,由著名音乐家黎锦光先生所创作。当时不但风靡了整个上海与华北,抗战后还流传到海外,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多达八十个版本以上。黎锦光是当时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音乐主任,并为上海新华电影厂写作电影歌曲,他是黎锦晖的弟弟。不必说它优美的旋律,单是它那情诗一般的语言就已经让人沉醉了吧。最早的一批流行音乐人,多是些白话文运动的领袖,流行音乐是他们推广白话的手段。如刘半农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和黎锦晖的《毛毛雨》。可见早期电影歌曲的词作者的文学功底是很高的。而且在上海诞生的中国流行音乐一开始就显露出明显的都市性和商业性,而电影也在三十年代1936--1937年迎来了商业电影的第一个高潮。自然的,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中的流行音乐是商业至上的。所以那时的词曲作者的目标是要雅俗共赏,写老百姓想听的歌。就像《夜上海的》(1946年影片《长相思》插曲)里唱的“一切都为了,衣食住行”。

那时的老曲是真正的土洋结合,对西方作曲方式的学习是总的方向。到了贺绿汀那一代音乐人,西洋技巧已经得到了很充分地运用。但是,三十年代是电影民族意识和民族审美蓬勃建构的时代,电影里的流行歌曲也在进行民族性的探索,资源就是来自于传统的民歌。事实上,如果不是对于传统民歌的借鉴,这样一个新鲜的事儿怎么会被中国大众如此迅速的接受呢。

那词那曲,后人也许可以模仿重现。可是那老声儿,再也没有啦。那是属于那个时代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这一时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原声期。基本都是用本色歌唱,较少声音技巧。因为如何对歌唱者进行声乐训练在历史上是一片空白。比较夸张的例子是音画结合前的流行音乐《毛毛雨》“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听听黎明晖版的演唱,简直可以说就是“合着节拍说白话”。那么老声儿的那种美妙的滋味从何而来呢?――这些歌唱者虽然没有系统的西洋发声训练,但是他们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巨大宝库――传统戏曲,这个长期适应并影响了中国人审美的演唱方式。当时的演唱者戏曲味儿都很浓,对于高音或者较难的声位,声嘶力竭的够上去,久而久之,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的演唱方式。而且朴素的演唱方法可以使演唱者更易于在歌声中表达情意,不必分心去顾及那些繁杂的声音技巧。

那时的电影流行由演员原声演唱插曲,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情况特别普遍,因而捧红了很多多才多艺的明星。前者比如周璇,后者比如黎明晖。歌星出身的黎明晖在三十年代于《不堪回首》、《花好月圆》里任配角。后又加入大中华公司,演出《透明的上海》、《殖边外史》、《可怜的秋香》、《追求》等片,而《女人》、《清明时节》更使她在影坛留名。这些电影里的歌儿多是她亲演亲唱的,现在她的名字比起周璇来是大大逊色了,但是她的银幕形象很有特点,始终保持了书香门第家姑娘的端庄与羞涩。这个时候的唱片业被法国百代垄断,绝大多数流传开来的歌曲都是来自于电影之中。在这之后,1950--1978年是个特殊时期,1978之后随着唱片业的发展,电影对于流行音乐的作用也不能再像三四十年代那样风光.

永远的经典

首先是1934年影片《渔光曲》在国内外的双成功促使电影制造商把目光投向了电影歌曲。主演王人美,人称小野猫,在众多阴柔美人中,她的出现给人清新之态。在《渔光曲》中饰演一位勤劳、泼辣、乐观的渔家女,体态矫健、敢作敢说、浑然天成。这种健康的审美,也是她能在莫斯科电影节上倍受好评的原因吧。《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歌也是由她主唱,旋律优美,与屏幕上大海、渔网的画面完美配合,表现劳作的快乐和穷人家的淡淡的哀愁。

1937年7月24日 ,《马路天使》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开始了它连续21天的首轮公映,近10万人次观看了《马路天使》这部“卖座最盛、舆论最佳之巨片”。对片中由周璇演唱的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人们异口同声地叫好,而著名的百代公司也抢在《马路天使》公映前请周璇灌制了唱片,与影片同步发行。《四季歌》的作者贺绿汀运用了优美的民歌曲调,唱出东北人流落他乡的痛苦和哀思,流传全国,人人哼唱,人人感叹。 “春季到来绿满窗, 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 打得鸳鸯各一方……”,歌女生活不算快乐,周璇演的小红唱这个歌的时候噘着嘴,心不在焉摆弄自己的辫子。这是天真活泼的小红的第一次出场,那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天涯歌》唱了两次,风格、节奏、感情完全的不同。此曲已成为中国电影歌曲经典中的经典。周璇,凭此确定了“甜歌”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也让她成为那个时代音乐的代名词。

四十年代,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为电影《天涯歌女》插曲。不但在四十年代走红全国,二战结束后,美国流行乐坛还有人把这首歌译成英文Rose Rose I Love You,改编成爵士乐,出版了唱片及乐队曲谱,流行于美国及世界各地,处处热卖。这是第一首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歌曲。这样的盛况现在想起来都是很激动人心的呢。

以上的这些歌曲都是出自一些被奉为经典的优秀电影,这一类的歌曲还有《桃花劫》主题歌:毕业歌,1935年影片《儿云风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影片《儿云风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1940年影片《西厢记》插曲:花好月圆。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这一时代的名曲来自于一些不太有名的或者是失传了的电影。比如1936年影片《古塔奇案》插曲:秋水伊人(贺绿汀),1946年影片《长相思》插曲:花样的年华,1937年影片《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来,以及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夜来香》。

其中《何日君再来》成就很高命运却最传奇。“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这首温柔奇特的歌曲在当时风头很劲。还被日本人李香兰唱过,这一点却造成了创作者刘雪庵一生坎坷。日本人认为他是在写“何日()军再来(抗日)”,日本人走后,因为李香兰的关系被怀疑是汉奸。“”也是一次又一次被打倒,还被认为是靡靡之音。但是他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在是很特别,像是用民歌小调的旋律轻轻地说着小话。时至今日,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电影百年,众多老电影焕发了新的活力,听听里边的流行歌曲,实在是惬意的享受,那种古今中外合璧的艺术手法对于今天的无论是电影还是流行音乐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上一篇:谁把流行音乐变成了“街霸” 下一篇:孤独的登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