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8 02:56:26

我国目前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维护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教育公平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公平 现状 原因 对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越来越被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所关注和不断探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和谐社会视野下涉及伦理、教育、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课题,更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教育外部公平和教育内部公平,我仅从教育外部公平的角度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加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引起的城乡差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差别;由于贫富悬殊、家庭背景等引起的阶层差别;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造成的性别差别,等等。

1.城乡差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教育机会、教育质量上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等,高等学校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分布极少;在义务教育方面,城市地区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并向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迈进,而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完成率低。城乡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城市由国家承担,农村由县级统筹,这样在政策上就存在地区间的不公平。

2.区域差异。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等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区域差异特征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日渐突出,主要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西部地区经济贫困,政府用于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从而使得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均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倾向导致东西部地区在教育投资上的差距。

3.阶层差异。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职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市场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三大社会群体:权势群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受教育对象所处的阶层不同,所拥有的入学机会也不均等,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已成普遍现象。在基础教育上,“择校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各阶层间的权利和金钱的竞争;在高等教育上,具有更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而教育不公正将会使弱势阶层的下一代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使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继续延续发展。

4.性别差异。性别歧视是我国五千年封建思想遗留下来的痼疾,目前在社会生活当中依然普遍存在。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失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在教育结果上,女性也处于劣势,女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比男生难。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导致性别歧视的恶性循环。

二、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我国导致教育外部不公平现象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些是社会深刻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体现,有些是发展中伴生的问题,有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加上个人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一些地区和家庭陷入贫困,贫困又导致其用于教育的经费有限,教育落后又导致更加贫穷,以此往复,陷入恶性循环,使得受教育者承担了教育不公的后果。

2.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教育制度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失衡、教育政策和规则的不公。长期以来,在以“城市为中心”、东西二元体制的作用下,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公平的实施。加上国家教育资源分配过多注重效率,强调教育的直接经济价值,在资源配置中重视高等教育,轻视义务教育,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另外,我国各教育阶段实行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高考分省划定录取分数制、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等人为因素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使得受教育者升学的关键由本身努力与否演变成家境、人际条件的竞争,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3.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民族,社会文化习俗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也束缚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施。重男轻女思想仍普遍存在,同在一个家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要远低于男性,并且这种现象与经济水平直接挂钩,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这种思想越严重。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国家对大多数普通院校、普通中小学关注度远低于重点院校,从而使得教育资源、教育经费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大大影响了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另外,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由上而下均出现重普教轻职教、重公办轻民办的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教育失衡,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4.教育腐败的干扰。腐败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同样教育腐败也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主要因素之一。权学交易、钱学交易、乱收费、考试舞弊、招生猫腻等现象突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造成教育结果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三、完善教育公平的对策

作为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公平的实现,并不能仅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而必须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教育公平的途径有:优化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完善立法,加强教育腐败监督,等等。

1.优化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应遵循公平的分配原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构建合理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遵循弱势补偿原则,适度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同时,优化教育类型之间的投资比例,重视基础教育。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来源十分紧缺,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积极采取政策导向机制,采用合适的市场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2.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解决教育资源紧缺与教育需求增长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各级政府应落实国家政策,保障民办学校权益,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民办学校的办学经验,逐步强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同时,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完善立法,加强教育腐败监督。在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规范教育管理,遏制教育腐败,建立教育法律体系,推行教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在教育立法时,应注重公民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以及权利的救济,保障弱群体的教育权利不受侵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应鼓励舆论监督,用舆论的力量来防止和惩罚教育腐败,坚决取消教育特权,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特征决定了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永恒性,它是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动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炜.从教育公平看农村教育信息[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07).

[2]朱磊.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3]张厚军,朱宏军.教育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3).

[4]秦苏滨.美国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上一篇: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 下一篇:英汉语主位成分差异与英汉互译时主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