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我们没有像样的办公室

时间:2022-05-07 04:21:26

创业时我们没有像样的办公室

像鼎锋投资这种小微公司,5年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可雪泥鸿爪,一花一世界,应该留下个记号,祭奠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前行的年轻同事们,以期能共沐明朝证券投资市场的旖旎风光。

2006年夏天,股市正值大牛,但我的实业项目投资失败,女友离开,身无分文,一切归零。记得那日从阳光明媚的浦东机场出来,车里播放着《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后的倾诉》,泪如泉涌。直到今天老张(张高)还在说,当时我对他说了一句“老张,我什么都没有了”。

老张和我虽然出身贫寒,没有丰厚的资本积累,也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但在2007年,我们还是带着点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想法走到一起,正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我们,就一起创立了鼎锋,转瞬之间已经5年了。

记得去武汉见第一个客户,老张和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本着既节约又体面的原则,挤在一个准四星的酒店标间里。会谈的结果非常顺利,大家在价值观理念上不谋而合,加上我们对投研的理解,客户很快就和我们达成合作。客户当然不了解我们关于住宿的这个“小九九”,但当我们拿着委托合同的时候,就开始后悔没有住个5星酒店,颇像买豆浆吃一碗倒一碗的故事。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挤在老张家的书房办公。2007年底搬到张江,租用了3个月的临时办公室。2008年初,有客户说要来公司交流,恐慌大于兴奋,因为办公场地实在拿不出手。我们还拉来了几个研究生同学作为研究员,滥竽充数以备“客户检查”(最终客户也没有来),工作情景仿佛几个孩子过家家的游戏。

后来搬到向城路,在30平方的、没有星级的写字楼里,和一群早上要高呼口号的公司为伍。那个总是咯噔坠落一下的电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2008年,还是在这栋楼里,换了个50平方的房间,4个人。拿起研究报告狠拍数也数不清的“小强”,是每天的必修课。2008年底,变成150平方,6个人,虽然办公室比较简陋,但终于可以在公司见客户了。

2009年国庆,搬到300平方的五星甲级写字楼, 10个人悄悄地夹杂在衣着光鲜的白领里,心中才开始升起自豪感;2012年,把隔壁也租下来,20个人在600平方宽松的办公环境,我们不禁豪情万丈。

说到办公,就想起装修和桌椅。鼎锋刚成立的时候,一人身兼数职,是基金经理也是研究员,是财务也是出纳,是行政也是总经理,为了省下1000块钱,我们把浦东东明路卖二手办公桌椅的地方逛得门清。而我们现在已经像家大公司一样,按照几十万去做装修和家具的预算管理了。

这些硬件都见证了鼎锋的成长。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的老房东目睹了我们地方越换越大,车越换越好,人越来越多,也心甘情愿地成了我们的客户。2009年初换办公室的时候,老张和我坐在会议室的窗台上抽烟,望着灯火辉煌的陆家嘴,无限感叹地说,“我们终于从黄浦江爬上岸来了。”

说完硬件想起软件来,那时候,能用上WIND(金融数据提供系统)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记得WIND送我们3个月的免费试用,那个安装终端的小何说“怎么还有在家里办公的私募啊”的话语犹在耳边。我们两个人用一个终端,觉得比吃切糕还贵。当时,为了省钱,我们费尽心机,找深圳的另外一个私募一起合买终端,找券商的朋友们要两个试用账户,为了省下2万块钱的年费,换了一年的聚源终端。而现在连公司的实习生都配置上了全功能的WIND。

再说营销吧。资金的募集始终是个问题,尤其是没有光鲜的背景的情况下。从初次会谈到后继反复交流,再到拿到真金白银发起基金,这漫长得过程让人想放弃。尤其是阳光化以后,一个基金需要协调的方方面面更多,快则3-6个月,慢则6-12个月。在有产品创新的时候,比如2012年11月成立的鼎锋稳健1期,从研发开始到产品发行,整整用了1年。两个月面对300多位理财经理,100个以上的直接客户,20场以上的会议和路演,才宣告成功。直到今天,我还觉得2007年排队配号买公募基金的情况是一种幻觉。

2008年的时候,和老张一起炮制第一份几百页的尽职调查报告,光附件、纪要就做了厚厚的一个书架,充分发挥了我们在投行从业时处理复杂庞大文件的能力。能搜罗到的一切券商、基金制度、流程、管理规范都成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构建了整个鼎锋的工作框架,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在自己的文件库里,拿到十数册不同版本的尽调材料。这些资料,是过去5年投研内核和体系不断优化和实践的成果。确实坦率和开放也是需要底气的,有了这些,我们就手有利器,心有乾坤。

博主简介:鼎锋资产创始人

上一篇:“舌尖”乱舞,正是人类幸福时刻 下一篇:马云暂缓火烧南极 来往进入中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