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乱舞,正是人类幸福时刻

时间:2022-09-19 07:47:28

带着两年前的辉煌收视成绩和零差评口碑,《舌尖上的中国》再度开播,从日播到周播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不仅意味着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关注度,也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凡庸幸福的珍惜和倚重。

《舌尖2》第一集中,出现的无论是采蜂蜜的林芝人,还是一路追寻花开的养蜂人,他们在镜头里展示的朴实食物,都能唤醒人们一种最初的情感。为了送给弟弟一份礼物,哥哥爬上十层楼高的大树,这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口腹之欢,还有一种人类的基本情意在里面。当巨树上的蜂蜜被采摘下来,山里人手捧这珍贵的蜂蜜,在品尝之后露出甜美笑容,这也成了观众对这种原本普通的纪录片产生亲近感的缘由之一。

而对于生活在路上的养蜂人来说,在简单的厨具和材料下,做出一碗麻辣豆花,那又是一种朴实而浓郁的家乡之味。从生活细节到具体质量,每个人所过的肯定参差不齐,甚至古今中外再对比一下,那差距和不同就更巨大了,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是趋于一致的,你不能说自己手持iPhone5s,就真的比唐朝的一农民更幸福了。物质可以改变生活,但生活的本质还真就那么一点,其局限大概跟人类不可超越的生老病死差不多,核心内容从来都未曾有过太深刻的变化。

而《舌尖》正是利用了朴实的原理和用着实的画面,去触碰现代社会每一个凡庸却也忙碌的人们内心,我们越是离开家乡和亲人远赴所谓的大城市打拼,越是在为生计和所谓的成功一点点献出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时光,越是在不满足的物欲和凌乱的攀比中难以自拔,也就越是需要在某一刻回归到真正的朴实无华之中,那种心底最初的食欲之乐和真实简单的家乡之味,有时候才是最值得现代人梦想和魂牵梦绕的。

精致的画面,颇费心机的镜头语言,以及不动声色却能打动人心的台词脚本,都成了这部一扫人们对纪录片生硬晦涩印象的成功之处。虽然在第一集中对麦客和东海捕鱼的展示时,有过于强调社会变迁之嫌,但剔除那些明显先入为主的画外音,仅看画面还是能体会到食物的魅力和人物本身的光芒。这种魅力和光芒就是既巨大也微不足道,既惊艳也朴素常规。而食物的真正魅力当然也更是可以跨越所谓时代变迁的那一部分,不管世界信奉哪一种价值观,食物本身的崇高而必须的性质不会随之改变。

也有人批评在类似打工父母制作鱼酱的场景中,《舌尖》编导过于渲染所谓人文气氛和刻意对现代社会强调反思了,这当然有过犹不及的嫌弃—用食物之外的故事强迫一群奔着食物芳香气味而来的观众进行一次焦虑和反思。但是,这也是进步中的纪录片的必经之路,用不属于食物本身的画面和故事,来让人除了眼馋之外还要做出一番思量。而对于这样一部显然是有理想追求和所谓艺术深度的纪录片,又怎么能完全将人文细节巧妙处理又处处显得得体呢?

至于网友找出的抄袭BBC经典纪录片《人类星球》的“证据”,倒是能反映出一部纪录片所受到的强大关注力,这种吐槽本身已经说明作品自身产生的号召力和关注度。而究其根本来说,《舌尖》并非真正的以艺术审美为最高衡量标准的艺术品,它不是参加国际影展的作品,也非艺术家个体全权控制的作品,仅仅是一部多人创作并多人负责制的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用艺术的独创性来衡量和要求它,实在是点过高了。

口水与泪水,点赞与质疑,这些交织在一起,正是《舌尖》在今时今日构成的成功表象。难道不是吗?在《快男》、《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这些荧屏霸主抢占无数收视率的时代,有这么一部不仅仅要你观看、要你流口水产生冲动,还要你为之多一些思量和犹豫的电视节目,难道不是已经非常值得欣喜了吗?收视率不仅仅是由浅薄、花哨和青春张扬创造的,仅从提供多样性和多元产品来说,央视的这种力量就暂时无法替代。

上一篇:琼瑶剧神奇的灵感来源 下一篇:创业时我们没有像样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