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药流通企业OEM活动的现状、对策及思考

时间:2022-05-06 03:17:27

国内医药流通企业OEM活动的现状、对策及思考

摘 要: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但医药流通行业却进入微利时代,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的压缩,如何在医药产业链上提升话语权从而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成为众多流通企业追求的目标,OEM的实施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 OEM 医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92-02

1 前言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流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在医药产业链上的话语权。OEM的出现并实施成为医药流通企业争相效仿提升盈利能力的利器之一。

2 定义

OEM是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缩写,在我国亦称“贴牌生产”或“定牌生产”,具体指已经确立品牌优势的企业掌握着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但是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发现其他企业生产成本更低,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向其他生产企业下订单进行生产制造,并对所委托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商标。承接这种加工业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贴牌生产商即OEM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贴牌产品也叫OEM产品。购买方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与生产方的设备、技术、原料等制造优势资源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双方都带来了更高收益。

3 医药行业OEM需求的形成与契机

从当今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来看,医药流通企业和制药企业双方都具有进行OEM合作的需求、意愿和契机。针对流通企业来说,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基层医疗的持续扩容、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逐步形成,部分流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端销售网络,对渠道的掌控能力逐步增强,对提升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却进入微利时代,且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零售药店平价低价风潮的愈演愈烈,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的压缩,传统的采供销经营模式中依靠进销差价获取的利润已非常微薄。医药行业在高速增长,而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却在逐步被压缩,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难题。OEM的出现和实施让众多企业争相涉足和效仿。

针对制药企业来说,新版GMP认证实施后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因国内制药企业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仿制药和改剂型药品业务仍占主要地位,一类药品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且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的营销仍停留在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 以上成为众多制药企业接受流通企业进行OEM业务合作的主要因素。

4 医药流通行业OEM经营活动现状

OEM在服装、信息、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发展较早且已经很成熟,而在医药流通领域却是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有了诸如PTO(中小药店联盟)、特格尔药店联盟、海王星辰连锁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知名零售企业涉足,但对绝大数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如何实施OEM经营活动仍一知半解。

(1)OEM实施流程:目前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开展的OEM经营活动实际上大多数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OEM,其合作的产品最多只能叫贴标(牌)产品或区域产品更为准确。其流程是流通企业与制药企业签订委托生产协议委托制药企业进行生产,流通企业提供药品的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上一般都带有流通企业自身的标识或商标。所委托生产的药品一般都是制药企业自身销售不好但市场容量大的产品。产品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一些普药、常用药,即可以理解为药品中的快速消费品。这些贴牌产品销量的提升主要依靠流通企业自有终端及开放性终端客户给消费者的讲解和推荐而产生,如消费者对该品类的品牌药认知度不高则销售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反之难度很大。

(2)OEM经营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对渠道的功能了解不够,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差异,没有建立科学的推广体系或及推广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合作多数未能持久,最终体现在销售量、品牌、资源配置等成为争论焦点。

关于销量:OEM经营的前提是流通企业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自有终端与开放性终端),且对终端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产品销售量足够大,来支撑委托加工对量的需要。但制药企业药品批准文号的唯一性与该药品全国市场容量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形成当下制药企业合作初期时拿出自身闲置或销售不好的产品与流通企业进行OEM合作,但当销售量逐步稳定上升时,现有的OEM销量已不再能满足制药企业对全国市场的期望,委托方和受托方易产生短期合作行为,直接的博弈焦点表现在采购价格和销售量上,此种合作现象在行业内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且都在不停的寻找和更换合作伙伴。

关于品牌:目前行业内常见的做法是OEM药品的包装由流通企业设计,并带有流通企业的商标,但此OEM药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只是证实此包装的产品销售渠道的唯一性,产品的定价及消费者的认知度基本仍停留在对制药企业上,流通企业的商标只能称为一个标志,并未能真正体现流通企业的渠道价值和品牌价值,实现增值。

关于品牌产品与OEM产品的资源配置:目前绝大部分流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针对品牌产品和OEM产品在资金、推广、绩效考核、培训、消费者教育等资源配置上无长远规划设计,在经营活动中发觉销售额降低了,上述资源的配置重点投向品牌类产品;若是毛利持续走低则资源投入重心又转向OEM产品。经营思路的不清晰,导致资源配置的无序性,结果使得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对实施OEM怨声不断、信任度大减。

5 对策及思考

5.1 流通企业需对实施OEM经营要进行准确定位

医药流通企业在决定涉足 OEM经营之前,要充分体悟 OEM 的来龙去脉,对企业的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分析,要将OEM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去进行实施,否则其相应的资源配置就会出问题。OEM的实施能给企业带来丰厚持久的利润是建立在企业在医药供应链的环节中担负着更多的市场功能且比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运作的更好。医药流通企业应将OEM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去研究、定位和实施,要区别于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如果企业仅仅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进行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期望短期内从某些或某一类OEM产品中获取较高的利润,经营模式却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则资源配置迟早会出问题,导致各相关环节中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的博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争议不断、困难重重。

5.2 提升OEM的设计能力

医药流通企业一经确定将OEM作为企业的战略模式,就应该高度重视OEM的设计能力。如果OEM产品仅仅依靠改变包装的规格大小或改变包装的设计图案,并局限于自有零售终端销售,则很难满足制药企业对该药品批文全国市场销售量的期望,也难以走出同类药品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企业OEM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相应的 OEM 设计组织(部门),需要吸纳贯通研发、生产、流通等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要以创新人才为中心,融汇整合产品的生产工艺、包装设计、质量管控、营销推广、消费者教育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实施。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中的不少OEM事例,都是有概念有口号而无系统性、连续性,最终结果大多不尽人意,仍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从起步到经营模式的运作成功,还需要有很长的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要走。

5.3 提升集成终端客户需求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消费者需求偏好也在不断变化,流通企业的优势是在供应链环节中更贴近终端消费者,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管理工具多渠道、多方位的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能够加以汇总、分析、提炼、集成。准确的需求信息集成是企业实施OEM的前提。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提炼集成贯穿于OEM经营的全过程。

5.4 借助OEM进行产业链资源整合

当前,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创新转型升级,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模式滞后,如何在医药产业链上进行资源的互补、整合,提升盈利能力,是业界共同的期望。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可以从资本、研发、原料供应、营销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吸纳、整合、互补,提升对资源的驾驭能力。如在OEM合作中,可以进行委托采购,与合作的生产企业在原辅料方面向上游供应商实施集成采购,获取更低的价格降低成本;也可以进行委托研发,将拥有的原料资源或好的产品设计委托给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置换其闲置的产品,进行资源的互补共享。还可以进行仓储物流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以及相互委托等。归根到底,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在产业链上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广泛,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得当,就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甚至成为控制者。

5.5 OEM产品选择与自身经营模式相匹配

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定位、区域市场情况、经营模式、资金实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OEM产品及供应商,在OEM供应商的选择上可以用“门当户对”四个字来建议,否则企业现有的渠道资源、终端客户资源、营销团队等资源与所确定的OEM产品及供应商难以对等,一旦实施将会骑虎难下,困难重重。

5.6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规范OEM合同

对于OEM合作双方来说,签订的OEM合同是否完整、严谨是双方合作能否实现互利,产生纠纷能否圆满解决的关键。国外知名企业的委托生产合同往往有厚厚的一本,从生产工艺到质量标准、从原辅料到供应商确定、从付款方式到交货周期、从运输方式到验收入库,都作了十分严格和完善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通常只关注如何做大OEM业务量,对合同的签订却通常太过简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纠纷增多,出现矛盾后难以调解,不利于合作的长久。

5.7 提升企业运作能力,实现从OEM-ODM-OBM的跨越

医药流通企业为了实现在医药产业链上地位的提升、市场运作能力的增强,其理想途径就是由初期的委托生产制造到自主设计研发(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的过程。医药流通企业OEM的实施过程中以委托生产为主,除了原辅材料及资金资源的投入外其他投入较少因而风险较低,但利润回报比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要丰厚得多。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更高利润,流通企业在OEM经营模式成熟后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此过程中企业相应投入加大、风险增大,但是一旦成功,企业就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企业的经营最终是品牌的经营,企业进行OBM的实施需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品牌战略和渠道品牌战略进行全面运作,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拥有的渠道价值、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增值。

参考文献:

[1] 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

[2] 史万奎.打造OEM领域的变形金刚[N].医药经济报,2011-07-27(A08).

[3] 韦冠.我国医药行业委托加工的政策环境分析及建议[J].中国药事,2010(02).

[4] 马鑫,黄一倩.中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J].物流科技,2010(06).

上一篇:质量管理体系中地图质量评价的解析 下一篇: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