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06 09:39:35

劳动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分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劳动报酬比重偏低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造成我国劳动分配份额过低的原因既有国际特征的一般性,也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通过建立相对收入份额动态模型对我国劳动份额变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供大于求造成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劳动份额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劳动分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劳动分配份额;影响因素;动态模型

一、 引言

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居民收入之间的分配,又称为规模性收入分配;二是国民收入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又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它是指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长期以来,对中国收入分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际、地区和城乡三个维度,即功能性收入分配,而要素收入分配基本被忽略了。一般来说,在企业的收入分配中,劳动者通常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形式获得收入,而资本所有者通常以利润、折旧等形式获得收入。劳动份额也成为劳动报酬份额,是指劳动者报酬占最终产出的比重。在国际学术界,有关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居民收入的不同来源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同。Atkinson认为,对处于收入分配中较高位置的个体而言,收入主要来源于财产收入;处于收入分布中较低未知的个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因此增加劳动收入一般会缩小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还有一些对劳动分配份额与基尼系数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劳动分配份额越高的国家,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低。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不断下降引起各方面的重视,2007-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变动状况和影响要素,提出增加劳动报酬份额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变动情况

根据有关统计,自2002年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79-1989年呈上升趋势,从49.7%上升到58.1%;1990-2007整体呈下降趋势,从53.4%下降到39.7%。表明了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和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55%-65%的水平,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仅高于拉美一些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国家。

理论上来讲,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例偏低与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相悖的。从实践结果而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1.劳动报酬偏低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合理的收入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即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所占的比例较小,中等收入这所占比例大。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偏低,使我国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由于劳动报酬偏低,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中高收入者占比例较小、低收入者所占比较高的"金字塔形"结构很难得到改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劳动报酬偏低引起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一直是偏低的,一般来说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劳动报酬偏低意味着绝大多数居民的工资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倾向走低和消费水平的下降。由于消费的下降,我国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造成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困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不大。

三、我国劳动份额变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大量的学者对我国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鲜有学者研究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问题。根据刘易斯假设: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可以按照不变的工资水平雇佣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因此现代部门工资率保持不变。只有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部门之后,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才会增长。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分配比例取决于生产能力利用率、就业压力、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由于我国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普遍偏弱,因此我国二元经济中劳动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力利用率、就业压力和经济的开放程度三个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用Buchele提出的相对收入份额动态模型来分析影响劳动份额变动的宏观经济因素,该模型主要考虑经济全球化和一些长期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劳动、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进出口贸易影响一国工资水平和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全球化可以用贸易开放度和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从较长的经济周期来看,失业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的两个关键变量,因此失业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可以作为解释劳动份额变化长期影响因素的两个变量。

相对收入份额动态模型认为,时间 t上的劳动份额LSt 是时间 t上的潜在份额(每个时期的工资和生产率按当前经济条件所能决定的收入份额) LSt *与前一年的实际份额 LSt -1的加权平均值,即:

LSt= LSt *+(1- )LSt -1。 (1)

其中 参数 表示当前经济条件的权重, (1- )表示经济惯性的权重。虽然潜在份额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因为它主要是依靠当前的经济条件,因此可以用失业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以及用进口或出口占GDP的比重表示的经济开放程度来表示。用 UNR表示失业率、 CUR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率、 OPEN表示经济开放程度。

把SL*t看作 CUR变化和 UNR与 OPEN的简单线性函数,因为对这些条件的当前观察主要依靠过去经验,因此选择之后一年。因此 ,SL*t= 0+ 1CUR t+ 2UNRt-1+ 3 OPENt-1+ t, t是具有统计特征的误差项。将上式代入(1)式可以得出:

SL t= 0+ 1CUR t + 2UNRt-1 + 3OPENt-1+ 4LSt-1+ t (2)

其中: j= j ,j=0,1,2,3; ; 4=1- 。

本文中劳动收入份额 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中的收入法GDP计算,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报酬/GDP;生产能力利用率 CUR利用杨光、马晓莹的成果;登记失业率 利用城镇登记失业率;经济开放程度OPEN 用进出口总额/GDP表示。

根据1992-2007年的数据,使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用进出口总额/GDP表示的经济开放程度之外,其他变量都较为显著。经济开放性指标的不显著表明,开放型经济对我国劳动分配占国民收入份额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影响,仅依靠进出口不能显著地使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高。

去掉经济开放性指标进行重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去掉开放性指标后的OLS估计结果

从各变量系数可以知道每个变量对劳动份额的影响。当其他自变量保持不变时,失业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劳动份额会下降2.75%。因此过多的劳动力的供给,会形成巨大的失业压力,所以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提高劳动分配份额的。同样,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变动增加1%,劳动份额会下降0.85%。这说明经济周期因素会对劳动份额产生一定的影响。上一年度的劳动份额也会对本年度劳动份额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上一年度劳动份额提高或降低1%,会使得本年度的劳动报酬份额提高或降低0.76%。

从整个模型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没有对劳动分配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产生显著的影响,失业压力和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影响中国劳动分配份额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统计数据上看,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份额明显偏低,而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劳动分配份额在初次分配中偏低的原因,既有经济周期等市场经济影响的一半原因,也有中国的特殊情况。造成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的价格偏低。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劳动分配份额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影响。此外,政府的政策更多的是向企业和资本所有者倾斜,而忽视了对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再加上转型时期的工资机制不够健全,因此我国劳动者工资偏低,这导致了劳动分配份额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二)政策建议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都与过低的劳动报酬有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结构的优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使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为此政府应该:

1、创造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劳动者一般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获得劳动报酬,因此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开展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可以间接提高劳动分配份额。

2、消除劳动份额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导致企业停产、破产和工人失业的思想。重新审视低劳动成本的利弊,放弃以低价格为优势的出口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战略,把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

3、通过法律政策的途径,引导用人单位提高劳动者报酬。还应该根据居民的消费状况和经济增长情况,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确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4、实行减税政策。过快的税收增长导致了过高的宏观税负,使得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从长远来看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适当的减税有助于扭转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份额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使企业有较强的能力给劳动者增加工资。

参考文献:

[1]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9(2).

[2]陈萍.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分析-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4]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5]胡放之.企业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决定机制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

作者简介:马强(1987- ),男,山东枣庄人,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

上一篇:规范工程签证管理控制工程造价 下一篇:论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