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课堂

时间:2022-05-05 03:28:34

优化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77-01

摘要:“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因此通过优化阅读课堂并给学生以方法的引导,获得更好的阅读课堂效果,使学生有更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优化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从主观来说教学者都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问题。现就阅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阅读课堂,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一些探讨。

1 存在问题如下

1.1 教学目标认知模糊及实施偏差造成教学的效果不佳,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教学目标不能深。

1.2 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过高。

1.3 教学不讲实效,一味的追求新课程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 课堂教学模式华而不实。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对字词句还没有理解掌握,对文本还没有作整体的感知把握,对文本的寓意还没有自己的感悟、体验,教师就匆匆忙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辩论,过早的让学生做任务表演等代替学习的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极强的焦虑感,失去阅读兴趣或对内容理解肤浅。

1.3.2 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喧宾夺主。

1.4 由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语篇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材料单一,材料的选用缺乏科学性、层次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无法通过接触大量有效的阅读材料形成较好的语言能力。

2 诸如以上问题,优化阅读课堂就显得很关键。解决方法如下

2.1 阅读课堂的原则和方法。

2.1.1 整体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和设计,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要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可有意进行铺垫或进行扩展。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学习者可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地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口笔头)交流能力。

2.1.2 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英语课堂上的精读应以英语知识为重,又反过来为泛读打下语言基础;泛读课应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为主,又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的先从整体理解内容开始,教师上课从背景知识入手,让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背景信息,有重点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

2.2 基本课型。采用“话题导入――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形式。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正误判断、问题等),着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阅读技巧,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方法、体裁与风格、修辞手段、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句、语篇标记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并提高阅读能力。

2.3 进行有效的课外资料阅读课的实施。我以指导学生进行报刊阅读的课堂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在拿到一份新报纸后,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并分小组对报纸的各个版面进行分析、梳理。若小组之间有冲突,则由小组长之间自行协商解决。这样既避免了小组之间重复阅读,也避免一个小组每次都看同样的版面,达不到开阔视野,扩大各方面话题核心词汇的目的。

然后阅读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时采取多种阅读形式,个人专读或小组共读。小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限内看完自己负责的版面内容后,由组员自己分工,如谁提问、谁表演等。在看共同阅读的文章时,各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而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我们在每堂课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上,除了重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外,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更要注意深化,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片面拔高,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出活力。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拥有受益终身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杨惠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互评自改”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 下一篇:观察 探究 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