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作业改革

时间:2022-05-04 07:12:20

浅谈中学语文作业改革

摘要: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它在更新语文课堂的同时引发了教育工作者许多思考,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中学语文作业改革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作业;改革;创新

语文作业设计与、达成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讨作业设计问题对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作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多数教师认为作业主要功能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把它当作对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进行督促的一种手段,强调作业的管理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作业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作业呈现出多、难、烂的特点。多,指作业内容多、题量大,超出学生所能支配的时间范围;难,指作业难度大,信度和效度低,超出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烂,指教师在选题时缺乏目的性和选择性,搞题海战术,既浪费学生时间,又浪费精力。

(2)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形式化,不注重作业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作业的评价只是看看对错和画画日期以应付检查,忽视了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和实用功能。

(3)作业形式单调,枯燥无味,表现为教师布置作业机械化,往往对知识点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纯理论性问题,缺乏生活性和时效性。因此,学生对作业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缺乏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语文作业改革的思考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语文课外作业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语文作业的布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作业过于程式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纯理论知识,学生对这种形式的作业只是应付差事,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的目的,制约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高效课堂建设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为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语文课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如果不学这些知识就不能更好的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例如,为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朗读水平,老师可根据相关单元主题,适时地布置读书的内容,并经常召开“读书交流会”,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中秋佳节时,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文,进行“中秋诗文诵读会”,并写下自己的节日感受;春节刚过,那些伴随着中国人吉祥如意、美好愿望的优秀春联,就成为学生“春联诵读接力赛”的好材料;面对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那些与春相关的春风、春花、春水等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词,就成为“诵春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此等等。

(2)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效课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求,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就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因此学生的需要也应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但传统作业疏忽这一点,它是一种单向性的传输,忽视了学生亲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正常发挥,在此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者。所以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带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老师可根据有关课文的要求,组织学生充当小记者到农家,到教师、同学中进行采访,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有时,还根据实际,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效果很好。

(3)语文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和层次化。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所谓的作业就是“课外作业”,忽视了其他类型作业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设计作业: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安排的预习作业、为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的课内作业、为满足学生社会生活需要设计的实践型作业、为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设计的研究型作业等,同时作业还应体现层次化和梯度化。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主张量力而行,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着手,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设计分层次作业,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课外作业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层次布置作业,通过分层次的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可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还可分为基础题、拓展题、研究题三个层次,而且要大致确定哪些同学该完成哪个层次,但不直接指定那些学生做哪些题,而让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

(4)完善作业的评价形式和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成果的肯定,是实现超时空的师生互动和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课后教学信息的反馈过程。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特别讲求方法,多采用评语的形式,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期待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我们将做作业和批改作业视为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哪怕教师在作业中极为平凡的发现、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圈划、点评,也会点燃学生自尊自信的热情。另外,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求,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在作业评价中,应多采用本人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从而全方位综合评价学生。在评价时,既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作业批改中应更多的注重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多肯定学生的积极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有差异、分层次的作业。

作为个体,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和个性都不相同,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也略有差异。有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的课外作业也应是有差异的。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作业和套餐作业,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语文能力中等的学生以及语文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基于自身水平和当天学习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和不同数量的作业,可多可少,可难可易,可以抄写,可以习作,也可以是读书。

总之,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它在更新语文课堂的同时引发了教育工作者许多思考,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同时,也在把教学的重心向课前、课后转移,拓展性、研究性的问题在不断生成,从而使语文作业的设计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邰启扬,金盛华等著《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