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3-19 09:16:49

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势必十分困难,尤其儿童注意力的维持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这种场所,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

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强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因此怎么样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环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主动提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会引入奖励机制,同学们只要踊跃回答问题,并且正确率较高,或是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时,都会得到小红花奖励,小红花积累到五个时就可以换一张奖状,并且只要学生攒够三张奖状,就可以从班费购买的学习用品中挑两件自己喜欢的带走,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便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了,不光上课时人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下的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不但字迹非常工整,准确率也很高。

2、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但是数学却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都都能找到原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在讲问题时应尽可能地联系生活,比如在讲20以内的减法时,我会举例子说:“有一天,班里组织第一,二组的同学去春游,但是走之前小明小王和小张突然去不了了,那我们班最后还有多少小朋友去春游啊?”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比单纯地问十几减几等于几要好很多,因为这种事情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这让他们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因此他们的积极性也就被大大提高了,也对这种数学问题更感兴趣了。

3、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的情境有很多种,如创设探索性情境,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竞争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性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其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比如我在讲“图形的拼组”这一知识点时,事先便裁好了很多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等,并在上课的时候发给班里的同学们,以便他们可以边动手,边学习。大家在拿到这些形状不一的图形时都觉得很新奇,很高兴,这样他们的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而且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最终同学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点。

4、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我在讲“10以内数字的认识”时,向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一天熊妈妈带着熊宝宝们去森林里做游戏,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嬉戏,玩得非常开心。天黑了,熊妈妈带着小熊们回了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自己的熊宝宝,突然发现少了一只,熊妈妈吓坏了,怎么出去的时候咱们一共有8只熊,现在怎么只剩下7只了呢?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却发现小熊一只都没少。为什么熊妈妈刚开始把8只熊数成了7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熊妈妈忘了数自己啦。”经常在课堂上提出这种类似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专心听课,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5、让学生体会成就感。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对小学生来说,不论是课堂上回答正确问题,还是课下作业完成的很好,抑或是平时生活中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给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促使他们在这一方向上更加努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尽量给每个同学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并适时地提出表扬,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可以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并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这也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在上课时尤其会注意叫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且不管答对与否都会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慢慢地,这些学生也变得自信起来,并且愿意参与课堂互动,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学习有好处,更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改变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运用新颖、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上要多关注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精力能够集中,从而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都是优秀的,但是优秀的老师一定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作业改革 下一篇:解决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