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04 06:57:36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物理课堂教学 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人说:“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其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以下是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目标,重教材抓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新教改注重结构上的选择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着抓住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起始教学过程中应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案和练习方案,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尽快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之中。

二、激发学生潜能,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传授知识。这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学科,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另外,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地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和谐,就自然难以做到。可见,新课程不能离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完成,新课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挖掘教材,巧妙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如我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于是我找了一样的两张纸,其中将一张揉成纸团,从等高处由静止下落快慢情况又如何呢?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联系实际,设法激发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荡千秋、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单摆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五、开放实验,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自始自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下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1]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尝试课本外的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的实验,可以指导学生独立设计电路(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接法,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等),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如电路不通、缺少器材等),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学生通过独立实验可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了。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重庆: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26,317.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下一篇:高职院校《小动物影像技术》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