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信用调节机制探微

时间:2022-05-04 04:28:32

市场经济信用调节机制探微

一、内在诚心与外在制约的特点及局限

内在诚心是信用行为调节机制之一,它与外在制约相对应,是个体基于道德、文化的影响和利益关系的作用对自己的信用行为进行内在约束的信用调节方式。个体的内在诚心具有如下特点:从历史考察来看,内在诚心对信用关系的调节具有全程调控性;从生成的方式来看,内在诚心作为一种信用调节方式,其养成具有教化内生性;从约束的方式来看,内在诚心对信用行为的约束,一般都是个体内心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自觉控制,因而其约束具有内在强制性;从机制的性质来看,内在诚心对信用的调控又具有柔性和弹性及一定的张力,在调节的范围上存在着较大的变动空间;从对信用行为的监督控制角度来看,相对于外在制约,内在诚心具有一个更为明显的优点,是出于个体的自觉控制,能促使人们在信用关系中做到慎独。

当然,内在诚心对信用的调节也存在着局限。由于内在诚心对信用行为的制约具有柔性,因而制约力度的疲软也就是其致命的弱点。一旦个体将其内在诚心置于自身某种显性利益的强烈驱动之下,这种基于道德文化的内生调节力量的疲软性就会立即显露无遗;个体的内在诚心往往也具有不稳定性。因为个体对内在诚心的自我控制往往是在一定的个体情绪或者说非理性因素支配之下进行的,个体情绪或非理性因素又与具体的情境密切关联,不断地接受着具体情境的作用和影响,而具体情境是动态的,一旦富于变化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力超过了内在诚心的自我控制力的限度,必然会使个体的内在诚心走向反面。这也就决定了在信用关系中,个体的内在诚心并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一致,甚至有时会很不稳定;内在诚心对信用关系调控的弹性,也会导致内在诚心在调节力量分布上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尤其是在缺乏普遍社会约定的条件下,个体对自身内生的内在诚心作用的标的往往无法明确地界定,因而容易产生调节过程中内在诚心的盲目和分散。正因为内在诚心对信用行为制约的优势和局限,因而其调控效果具有双向性。对于个体内在诚心的信用调节,必须要与外部的制度强制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效用,严格限制其负面效用。

信用关系上的外在制约主要是他人、社会通过制度的形式对个体信用行为进行限制,从而发挥强制作用的机制。在信用调节机制运行过程中,外在制约较之内在诚心有着诸多特点。一是从历史考察来看,外在制约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进步性,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道德内化的软约束等已经起不到足够大的作用,这时制度本身的外在强制性要求就开始明显地体现出来。二是外在制约要比内在诚心更具刚性,它主要靠对信用关系的一系列正式、非正式规则来支撑,制度一旦生成,就必然要求在执行中保持其有效性和连续性,伴随行为规范的刚性以及惩罚的威慑,在执行时就绝不会疲软。三是外在制约机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外在制约主要依靠信用制度对具体的信用行为进行控制与约束,而成熟的制度总是会对具体的对象或标的做明确的认定。这就意味着,外在的制约往往较个体内在诚心在对信用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时,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性,不允许有过多随意的游移。四是外在制约机制的生成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

当然,信用的外在制约在机制运行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外在制约有时会表现出时滞性和间断性。由于外在制约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受信用制度所限,其外在制约力量和方向上的稳定性也是与信用制度的稳定性相一致的。如果信用制度过于稳态,在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关系的某些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信用的外在制约方式就不能通过制度的重构而得到及时的调整,在一定时期也就极有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时滞性和间断性,这种时滞性和间断性,严重时甚至会给信用相关主体双方都带来极大的损害,以至于使整个信用系统彻底破裂。二是外在制约作用范围具有有限性。信用的外在制约作用的对象或标的往往十分具体明确,因而能够避免依靠内在诚心约束信用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有些时候,如果过于具体,恰恰又会导致其在制约对象或标的上的有限性,在调节的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止,其制约的力量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三是仅仅依靠外在制约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

二、从内在诚心到外在制约:市场经济信用调节机制的优化

要完善市场经济信用,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把社会信用的制约机制从以内在诚心为基础的较低层面提升到以内在和外在制约相结合为基础的更高层面上来。既要突出从外在制约出发调节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优越性,又要重视解决仅仅从外在制约出发调节信用关系的一系列潜在问题。只有从内在诚心到外在制约进行调节方式的优化整合,才能够使市场经济信用有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首先,保持对信用行为制约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从内在诚心到外在制约进行市场经济信用调节机制的优化,要克服外在制约的时滞性和间断性,把内在诚心与外在制约结合起来,对信用行为进行及时、连续、有效的调节。一般而言,受信人接受信任且守信的经济动力在于有足够高的违约惩罚概率。只有不断提高违约惩罚概率,才能使失信者和失信行为的失信成本大于其投机利益。如果不能对失信行为及时惩罚,不能保持对失信行为惩罚的连续性,信用的强制关系就会由此变得软弱无力,就会出现象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所描述的“破窗理论”的情形。同样,如果失信的行为得不到惩处,就会向社会暗示可以从类似的失信行为中获取较多的投机利益,这必然会形成信用危机和社会震荡。

其次,变信用行为的伦理制约为实质性制约。从内在诚心到外在制约,优化市场经济信用调节机制,必须变伦理性制约为主为实质性制约为主,加大对信用行为实质性制约的力度。失信惩罚不仅应该包括对于失信者和失信行为的实质性打击,而且应该包括对于守信者和守信行为的实质性鼓励。其中,关键是要加大失信行为的失信成本。而通过健全信用的强制关系,健全立法、执法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的处罚显然是增加失信成本,使之受到实质性制约最为硬性的环节。一般来说,在失信行为未达到触犯有关法律规定程度的情况下,一个较为成熟的失信惩戒机制应该包括对于失信者和失信行为的直接惩罚和间接惩罚。直接惩罚主要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公会,例如“黑名单”曝光等,其公告性强、惩罚明确,体现了对失信行为谴责的特点;间接惩罚主要依靠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信用数据库,例如可以查询的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和信用等级,这一方式与前面方式比较起来,更加贴近市场,操作性更强,更多地趋向于向其他人告知。总的来说,这两种惩罚都会给失信者增加失信成本,使之受到实质性制约。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惩罚不仅会使失信者直接失去许多与授信方合作获利的机会,而且还将失去更多新的合作获利机会。

第三,强化影响信用行为制约力度的主要因素。从内在诚心到外在制约,优化市场经济信用的调节机制,还必须强化影响信用行为制约力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要加强信息力建设。惩罚概率和未来合作概率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有关当事人信用行为的信息生产、运输和消费能力,它表现为信用行为所输出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开放性、流动性和生产使用的低成本性。一旦信用相关主体行为的信用信息出现失真、残缺、迟滞、卦闭和缺乏流动性,并导致信息生产、传输与使用的高成本特性,其信用传播的信息力基础必将薄弱,由此也就极有可能会使失信惩罚的概率和未来合作的概率发生负效的变化,从而弱化信用行为的制约力度。因此,优化市场经济信用的调节机制,必须加强信息力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是要加强道德力建设。法律等制度的外在约束可以对信用行为起到最强的作用,但基于内在诚心的道德体系仍然不可或缺。这是因为,法律等制度外在约束的调节成本较高。三是要加强制度力建设。虽然道德自律是道德意义世界建构的重要方面,但外在制约所依托的信用制度更是必不可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基于内在诚心的道德自律效果和成败。加强制度力建设的核心实质上就是通过制度的完善、创新与贯彻,来增加其对信用行为的调控强度与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国家必须加大信用制度强制实施的力度,将信用的内在诚心调节进一步扩展到外在制约调节的层面。另外,强化国家仲裁服务的能力,提高国家仲裁服务的声誉,降低国家仲裁服务的成本,则应是解决交易中信用问题最根本的出路。

上一篇: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下一篇:所有权保留担保制度性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