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时间:2022-05-04 03:00:22

【前言】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 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 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兄”与“弟”,“姐”与“妹”,因为中国人看重“长幼有序”,“兄”和“弟”,“姐”和“妹”所处的家庭地位和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感都是不一样的。(柯平,1998)

3.由于注意或认知重点不同,原语和译语中同一个所指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考上是存在着差异的。面对同一物体,经过思维所得的概念也有出入。如汉语中的“红糖”所对应的英语是brown sugar,“黄糖”对应的是light brown sugar。英语的brown bread是“黑面包”,不是“棕色面包”。汉语就茶水颜色而言,说“红茶”,英语则就茶叶颜色而言,说black tea。(柯平,1998)

(二)语用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同指称意义相比,语用意义具有更强的文化特异性。语用意义是指词的隐含意思,即词的情感和联想意义,它更能体现该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同文化差异有关的语用意义差异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有着语用意义的指称对象本身不为译语文化所熟悉,因而语用意义也令人费解

《语言和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一书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形容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说“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见过饺子,就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西方人形容人多拥挤,说的是“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而没有见过沙丁鱼罐头的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

2.原语词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但一个有语用意义,另一个没有

如英文的propaganda 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含义,而“宣传”则没有此义。反过来,中国古代文人多寄情山水花草,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植物许多都有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不畏苦寒,松竹代表高洁,它们都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它们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3.原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但语用意义不同

这种类型的语义不对应,主要是由观念系统,特别是认知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造成的。

如“自由主义”在汉文化中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而其对应词“liberalism”在英美文化中却有明显的褒义。

再以“夏”和summer为例,这两个词的指称相同,都指一年四季中的一季,但他们的语用意义是不一样的。汉语“夏”常给人酷热炎炎的感觉,因此有“夏日可畏”的说法;而在英国,由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与中国不同,summer是最温馨怡人的季节,温暖如“春”而不炎热,因而在诗歌中常具有“温和,美好”等意义,比如把爱人比作summer’s day,把青春比作 summer morn,summer brave等。

二、文化差异的翻译

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词汇的文化意义可以相同或相近,但更多的是差异,如何克服表面的不可译性(J.C.Catford,1965),找出可译的方法来,成了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翻译观,奈达提出了转换生成翻译法,即强调将语言中的核心的东西译出来,即翻译的核心不是要翻译特定的文化特征,而是要将该特定文化特征所蕴涵的意义尽量用译文语言翻译出来。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在翻译时不应该拘泥于直译或意译或其他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应该灵活地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在保证最突出,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尽量全面的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以下是一些可采用的减少文化亏损的翻译手段:

1.音译加注法

在翻译文化性强的术语,人名,地名时,因内容不能割舍,常不得不采取此方法。比如说“清明”一词是中国所特有的,很难用对应的英语进行翻译,这时可选用音译,将其翻成“Chingming”,然后再加个注解:

Chingm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

2.直译法

直译能反映出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因此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如:

1)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hot dog――热狗

3)丢脸―― lose face

4)火上浇油――to pull oil on the flame

3.代换法

代换法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某个指称意义不同,但语用意义相近的词换原文词的方法。如:

1)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牙齿

2)eat like a horse――饭量大如牛

3)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贩卖陈皮到广州

4.增词法

在直译不能使读者理解译文时,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张培峰,1998)如:

1)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

这个工作人员就象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不吭气了。

2)得陇望蜀

covet Sichuan after capturing Gansu――have insatiable desires or ambitions

5.意译法

一些文化意味很浓的词,直译不可能准确传达文化意义,更换之容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中去,增词太多又无异于解说,这时可用意译法。如:

1)When my ship comes――当我有钱的时候

2)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不到黄河心不死――refuse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

从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中补偿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便是“变通”二字。是否可以变通,如何变通,其实无一定之规,对于这类词处理的好与不好常取决于译者的水平与经验。多琢磨,多借鉴名家的译作对提高翻译水平应该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母燕芳.英汉词汇联想意义的文化差异[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和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培峰.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奈达.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7]王佐良.翻译:思考和试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浅析我国工业区经济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下一篇:浅析房产档案风险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