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5-03 07:47:51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方式的探索,是不断提高农村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满足农村职工就业创业、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打工者向城镇化进程中的自主创业者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校在培训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创新。在为本地农村剩余劳动者和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获得更多转岗或再就业机会;为本地用人单位输送更多合格劳动者,促进本地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成果与收获

截至2012年11月底,我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人员有8000余人。本年度开设技能培训班级有:5S管理推进班、特殊工种管理培训班、会计从业证书班、缝纫班、绿化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班等15个科目,31个班级,培训以后取得上岗证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有1239人。

其中,服装缝纫工培训9期238人,叉车工培训1期48人,行车工培训1期28人,绿化工培训4期152人,印染定型培训工3期129人,锅炉工培训1期45人,压力容器工培训2期96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1期713人次,酿酒技术培训58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师)培训18人,创业培训1期62人,电焊培训工3期66人,电工培训3期135人,汽驾班培训70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167人,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5S管理)60人。尤其是作为桃源镇的两家龙头企业——华源包装和众诚鸭业,学校已累计为他们培养了2名技师、48名高级工、162名中级工,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提升到28%。

各类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和各培训项目的开设,为深入推进我校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活动积累了经验,也为我校更大范围地进行培训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二、措施与对策

农村职业培训工作是细致而烦琐的。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校在各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从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努力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农村职工之间的联合,调动农村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1.争取各界支持

我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本镇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全力配合。深入拓宽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企业管理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开展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的部门有人社局、中小企业局、安监局、农委等,我校积极争取到这些部门的支持,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性和公益性培训项目与镇上的这些相关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组织发动、专家指导、技能鉴定、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接轨地方经济

我们秉着培训项目与地方经济接轨及与社会发展吻合的办学思想,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都能贴近本地的产业发展。从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居民从业的角度,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角度设计培训项目,受到本地企业与居民的欢迎。

纺织服装是桃源工业的集群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缝纫工培训是我校围绕服务地方产业而开展的一项常年培训项目,采用“随到随学,学会为止,考核合格发证,并推荐就业”的方式,目的是使进入桃源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与桃源镇当地产业的融合,为桃源服装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技术工人。发展至今,全镇已拥有200多家纺织、服装、家纺、印染等相关配套企业,拥有缝纫车及配套设备10380多台套和6000多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服装4000万件,年销总额超31亿元,相关从业人员16000多人,被命名为“江苏省服装名镇”。

花卉苗木是桃源镇的又一特色产业。2013年度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办了绿化工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4期,聘请苏州科技学院的教授授课,开设《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等课程。通过培训,有42人获人初级证书、56人获中级证书、119人获高级证书,实现劳动力转移近2300人。

除了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外,我校还开展了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继续教育、计算机操作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培训、电子商务、企业管理、6S管理、印染定型操作技能、职业农民等多个职业培训项目,全年共培训人员达8000多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3.创建实训基地

学校平时密切关注当地企业的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情况,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地企业和职工的各种培训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协商,对社区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内外创建了多个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服装培训基地和绿化培训基地,电焊实训基地建立在泰达公司,印染定型实训基地建立在海润公司,叉车实训靠华源包装公司提供支持,电工实训靠市培训指导中心提供支持。

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培训的学员的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熟悉行业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掌握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学员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真实训练环境,以及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提高学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有了这些实训基地,我们再把各行业的专家请到基地,让专家结合实际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内容更丰富、工作更实在。方便了企业,方便了学员,学校和企业合作更加密切。

4.探索培训方式

我校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采用订单式集中培训、现代远程培训、巡回流动培训的组织实施方式,加大农村社区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为确保技能培训的有序化、规范化,我校在年初确立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农村社区培训模式研究”的实验项目。通过对农村职工培训现状的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培训项目及培训计划,经过设计方案—实施行动—反思总结三个反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环节,创新农村社区培训的方式。

(1)大众培训。采取开设大讲堂、举办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组织宣讲团下村入企业培训的方式。

(2)免费培训。我校与区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合作,方便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绿化工、缝纫工等培训班,使参培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3)“菜单”培训。按照“求实效、讲实用、重实用”的培训原则,尽最大所能做到农村职工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教,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教。变“订单”为“菜单”,逐步构建适合农村社区实际的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的培养体系,实现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方式的转型。

三、问题与不足

我校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农村居民认同度不高

一方面,农村居民认为社区学校职业能力培训的质量不高、项目有限,难于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奖励机制和就业导向机制配套缺失,激励不足,挫伤了农村居民参加职业能力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机制整合不全

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职业能力培训的需要,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同时,职业能力培训的师资力量整合不力,学校无法拥有大量满足职业能力培训需要的师资。

四、打算与愿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社区本土特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学习型社区,满足农村职工就业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教育中心自身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是我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当地各类培训资源的优势并加以整合,探索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培训资源体系。

2.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培训对象之间的联合,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

3.加强培训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校本课程建设;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新教材内容、改善培训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不断探索培训方式。以农村为主阵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本地民情的培训方式。

5.健全培训质量考评体系。坚持质量是第一生命线的培训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考评体系,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农村职工职业能力的提升。

企业用工的需求、农民就业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自身建设的需求,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和选择。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服务桃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关于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