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评审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09 19:42:58

需求评审汇报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1篇

乙方: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

为了指导__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协调、整合资源市场、推进开发保护,把霸州培育成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__市旅游局(以下称“甲方”)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称“乙方”)编制《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通过达成以下协议:

1.项目定义

1.1项目名称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规划界定

1.2.1规划范围:__市境全域,总面积784平方公里。

1.2.2规划期限:20__年至2020年,重点20__-20__年。

1.3规划主要内容

在国标《旅游规划通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贯彻落实《__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充分衔接《河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廊坊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成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指导霸州市旅游业“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以及为中远期旅游发展确定框架和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1.3.1全面分析__市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3.2分析__市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1.3.3提出__市旅游形象标识、旅游主题口号和发展战略;

1.3.4提出__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

1.3.5明确__市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1.3.6提出__市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

1.3.7提出__市旅游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方法;

1.3.8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

1.3.9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3.10提出__市旅游业发展近期行动计划(含重点项目投资概算)。

2.项目时间

2.1工作时间

本项目自收到首付款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如果由于甲方原因造成时间延后,则项目工作时间顺延)。

2.2时间分配

2.2.1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开展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调研等工作;

2.2.2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2个月内,开展调研总结、资料整理分析、内部研讨工作,制定总体框架,形成总体规划纲要,递交甲方讨论修改;

2.2.3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第3-4个月,修改完善总体规划纲要,形成总体规划初稿,并进行初稿汇报;

2.2.4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二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制作并递交评审稿;

2.2.5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三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对评审稿进行修改完善,制作并递交最终成果。

3.项目费用

3.1项目标的:

人民币贰拾万元整(¥200,000.00)。

3.2费用支付:

3.2.1合同签订后,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期项目款,计人民币壹拾万元整(¥100,000.00);

3.2.2初稿汇报会通过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二期项目款,计人民币陆万元整(¥60,000.00);

3.2.3专家评审会通过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三期项目款,计人民币叁万元整(¥30,000.00);

3.2.4乙方向甲方递交最终全部成果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项目款,计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00)。

3.3项目款通过银行汇票或转账支付。

3.4项目组成员考察调研、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专家评审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由甲方支付。专家评审会聘请的评审专家的评审费、食宿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由甲方支付。

4.甲方权利和义务

4.1甲方权利

甲方有权利要求乙方提供的成果符合上述要求,并对乙方提供的成果进行验收;

4.2甲方义务

4.2.1落实规划费用并按时足额支付项目款;

4.2.2提供项目组需要的相关资料和图件;

4.2.3安排项目组在霸州工作期间的交通工具和食宿等;

4.2.4联络安排项目组的考察、调查、座谈等工作;

4.2.5负责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评审会的组织工作。

5.乙方权利和义务

5.1乙方权利

乙方有权利按照合同要求按时足额收取项目款。

5.2乙方义务

5.2.1按照项目工作时间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5.2.2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项目成果;

5.2.3保证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和专家评审会的汇报工作;

5.2.4协助专家评审会的组织工作;

5.2.5吸收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和专家评审会意见建议修改完善项目成果;

5.2.6协助甲方实施规划的有关后续工作。

5.2.7乙方收到款项同时应向甲方出具合法的发票。

6.项目成果

6.1成果内容

6.1.1《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6.1.2《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图件,包括:

6.1.2.1__旅游区位分析图

6.1.2.2__旅游资源分析图

6.1.2.3__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

6.1.2.4__旅游功能分区规划图

6.1.2.5__旅游线路规划图

6.1.2.6__旅游交通规划图

6.1.2.7__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图表

6.2最终成果数量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含图件)20套;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电子光盘(含文字文件、图件文件)10套;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挂图)2套。

7.知识产权

合同最终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8.违约责任

8.1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调研条件,或甲方未按期支付项目钱款,影响工作进度或质量的,甲方应立即纠正,乙方的工作任务同期顺延。

8.2如果乙方所提出的项目成果没有通过验收,乙方应立即采取补求措施,继续修改完善直至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9.其它

9.1合同数量: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两份。

9.2合同生效和终止:本合同自双方签约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自甲方支付所有项目款、乙方递交最终成果后自动失效。

9.3本合同而产生的补充合同,与合同正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签约代表:签约代表:

甲方联系方式:

地址:河北省__市迎宾道60号

邮编:*

联系人:__*

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乙方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北苑路168号中安盛业大厦(MOHO)16层

邮编:100101

联系人:任国才

电话:010-58246092

传真:010-58246092

手机:13811058785

E-mail:

账户名: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

开户行:北京招商银行亚运村支行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2篇

软件工程中,软件质量保证(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正日益受到软件工作人员的重视,在军用软件研制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GJB5000A-2008二级SQA关键过程域的概念,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过程改进中的SQA实践活动,以及在SQA活动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GJB5000A-2008 SQA 软件过程改进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防技术的发展,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国防重大专项任务,计算机软件在各项任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往往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任务中计算机软件一旦崩溃,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任务失败,从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为提高我国军用软件质量,总装备部吸收国外CMM经验,组织国内专家对其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于2003年了GJB5000体系标准文件。中国科学院国际天文台在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探月工程中承担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软件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其质量保证工作不可忽视。因此,在软件改进过程中遵循了总装备部的 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二级实践。该模型严格定义了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PPQA)关键过程,站在软件的角度,就是软件质量保证(SQA)过程。在GJB5000A-2008二级实践中,SQA是一个关键过程域,它贯穿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在软件质量保证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过程域。SQA通过有计划地实施SQA活动来控制软件过程的质量,并通过控制关键过程的质量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2 GJB5000A二级关键过程域SQA概述

GJB5000A-2008定义软件质量保证是建立一套有计划、有系统的方法,向管理层保证拟定出的标准、步骤、实践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被项目采用。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就参与建立计划、标准和过程。质量保证基本目标是:1.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是有计划进行的;2.客观的验证软件项目产品和工作是否遵循恰当的标准、步骤和需求;3.将软件质量保证工作及结果通知给项目相关组别和个人;4.高级管理者应接触到项目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

GJB5000A-2008二级实践中,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活动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SQA在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过程改进中的实践

在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改进过程改进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下:

3.1 明确项目相关成员以及职责

项目相关成员包括:SQA人员、配置管理员、部门负责人,软件项目负责人,软件开发组,软件测试组;SQA人员负责项目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

3.2 SQA人员参与制定项目计划、标准和规程

SQA人员帮助策划项目的规模、进度、成本和工作量的估计等,参与项目的开发计划、标准和规程的准备,使得验证计划、标准和规程在项目开始时已到位并可用于评审和审计软件项目。主要的标准和规程包括软件项目计划过程规程、质量保证过程规程、需求过程规程、软件跟踪与监督规程、软件配置管理规程、软件测试规程、软件编码标准和文档编写标准等。

3.3 制定和维护SQA工作计划

SQA人员根据项目开发计划制定SQA工作计划,主要描述SQA的目的、范围及SQA计划与其他项目计划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组织和职责、资源需求、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评审工作过程和工作产品。SQA工作计划制定后,由部门负责人、软件项目负责人、SQA人员、项目组内其他受影响的小组和个人参加计划的评审。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变化变更与维护质量保证计划。

3.4 软件过程活动评审

SQA人员根据工作计划进行工程过程评审,评审采用正式会议或者非正式会议形式,评审专家依据SQA人员事先制定的检查单进行评审,如果评审发现偏差,评审后SQA人员要对偏差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关闭。从软件需求阶段开始到系统测试为止,软件质量保证过程域软件开发过程是同步的,并在周期例会、评审会上适时地报告当前开发过程的状态,使得软件开发过程可视透明。图2为SQA过程审核活动与软件开发过程的对应关系:

3.5 软件工程产品审计

SQA人员根据工作计划进行工作产品评审,评审采用正式会议或者非正式会议形式,评审专家依据SQA人员事先制定的检查单进行评审,如果评审发现偏差,评审后SQA人员要对偏差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关闭。在一个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中,SQA主要审计的工程产品有:软件任务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接口设计说明书、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程序源码、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软件测试报告、软件使用说明以及各类管理报告等。

3.6 配置管理审计

SQA人员定期审计配置管理活动,对照软件配置管理计划检查配置管理员的工作是否符合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配置项的变更是否遵循了配置项的变更控制流程。检查配置管理员是否定期报告基线状态,是否定期对配置库进行备份。

3.7 偏差记录与跟踪

在项目质量审核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偏差要记录到偏差报告中。发现偏差后要及时有效的与软件负责人沟通,由软件负责人落实偏差的处理负责人以及处理期限,由SQA人员负责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关闭。同时,SQA人员还应该分析是否存在共性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提早预防。如果发现的偏差软件负责人无法解决,或者软件负责人和SQA人员对偏差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SQA人员向部分负责人汇报,由部门负责人决策。

3.8 向部门负责人直接汇报

SQA人员直接对部门负责人负责,具有向部门负责人直接汇报的渠道,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SQA工作情况,帮助部门负责人了解项目进展以及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软件负责人和SQA人员对偏差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者项目组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SQA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并寻求解决途径。

4 SQA活动实践经验总结

在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软件过程改进过程中,总结SQA活动的过程,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4.1 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

首先,管理者决不能认为SQA可有可无,不能狭隘的认为设置SQA只是为了CMM或者GJB-5000A评估的需要;其次,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管理者与SQA相关的工作非常多,要积极参加SQA组织的评审、定期听取SQA工作汇报、解决项目组与SQA人员的分歧、对SQA人员工作进行评审与检查。因此,管理者要积极支持SQA人员的工作。

4.2 检查单与项目结合,避免空谈

SQA所有活动均依据检查单进行的,检查单是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需要经过评审,所以SQA人员要根据不同项目情况适当地裁剪过程和工作产品的检查单内容。只有使用适应于项目的检查单,才能做到检查的有效性,否则就是空谈。

4.3 SQA人员要求专业而且专职

SQA人员要求具有非常丰富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与偏差,减少后期无用的返工,以利于项目组保证项目进度和产品质量。同时,必须要求SQA人员是由非项目组成员担任,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SQA人员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检查与评价产品与过程,要求SQA人员尽量做到专职,而不是身兼几个职位。

4.4 项目成员配合

在项目中,SQA人员与项目组人员的立场不同,往往是对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实行监督与检查,所以项目组的成员对SQA人员往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部分成员会抵制SQA人员工作展开。项目组应该加强SQA活动知识的培训,使项目组成员认识到SQA审计的是过程和产品,而不是针对某个人审计。其中,软件负责人的支持与配合,对SQA工作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5 需要对SQA进行同行评审,确保SQA活动有效性

SQA人员本身也需要被监督,才能保证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管理者、独立SQA专家、软件负责人定期评价SQA活动,并向SQA人员开放评审结果,对SQA活动的不符合问题同样进行跟踪直至关闭,确保SQA活动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在软件工程中,SQA活动是保证软件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SQA活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项目质量。每一位项目管理者应高度重视SQA工作,并给予充足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只有SQA通过积极而客观的检查、评价、独立而有效的多向沟通,有效行使监督指导职责,积极贯彻软件工程化、过程改进理念,增加主动的预防手段,才能有效地促进项目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丽飞.浅谈SQA在GJB5000A二级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J].电子质量,2014.

[2]王杨玲等.航天型号软件过程改进实践,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J].航天标准化,2011.

[3]石柱.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可重复级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刘彦涛,马闰娟.CMM二级SQA关键过程域与软件过程改进,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J].计算机工程,2007.

[5]王精明.浅谈在CMM2中如何实现SQA[J].滁州学院学报,2006.

[6]王勇等.CMM质量保证的理论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

[7]李晓丽等译.Project Management Success With CMMI Seven CMMI Process Area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3篇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students and business skills has been a focus of the pursui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is article, it detailed the way of referring to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to enhance student's skills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training cours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o make the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experience of project development in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training classes, which has very high reference value.

关键词: 软件开发;项目经验;实训

Key words: software development;program;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49-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即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代码编写能力、项目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应突出体现实践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方法,尽可能的模拟软件公司的运作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积累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一直以来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改革中积累总结,不断吸取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经验使之融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来完善提高,现在已形成较成熟完善的基于“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软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构建过程

根据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将进行为期几周的软件类课程的校内实训。在过去的实训过程中,本人在不断的探索、总结,考察了不少兄弟院校的实训模式,吸纳了企业实训的经验以及企业软件开发团队的运作模式,而形成了如下的基于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软件实训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拓扑图如图1所示。

1.1 分组 首先,模拟软件公司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大概3到4人(可以视整体情况而定)。然后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项目经理),再为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工,分别分派任务。每天早晨组长在组内开一个早会,安排当天的任务,每天实训结束前,组长向实训指导老师汇报当天的实训进度和实训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实训指导老师则将实训每个阶段的要求和文档模板下发给每组的组长,并讲解如何完成这些文档的编写和各个阶段的任务,同时还在实训室里不停的巡查,过问实训进度。

1.2 选题 分组完成后,每个小组的组长就到实训指导老师处选择由指导老师事先收集的实训题目,也可以是每组上报自己想完成的题目,但是必须经过实训指导老师审核通过。然后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小组的项目计划,在制定项目计划时一定要注意为每个阶段的二次评审(第一次评审没有通过)预留一定时间。然后将项目计划上交指导老师处,指导老师根据项目计划监督每组项目进度和指导每组的实训。

1.3 需求分析 在这个阶段,实训指导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和如何提取需求以及怎么来撰写需求文档,然后向每组下发需求文档的编写要求和一个参考文档。同时实训指导老师在每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随时提醒每组的项目进度,督促其按计划完成任务,并为每组的平时表现给一定的平时成绩。

1.4 需求评审 当每组的需求文档完成之后,则进入需求评审阶段。在这个阶段,从每组抽调一名学生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并选出一名组长。指导老师发给评审委员会每名成员一份评审记录表,组织学习评审的要求和该次评审的评审点。然后每组的组长上台向评审委员会汇报需求分析,评审委员会根据汇报给出相应的成绩(一般为:通过、修改后通过和不通过)。评审通过或修改后通过的小组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项目,而没有通过的小组则需要在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下重新进行需求分析的相关工作,到二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项目任务。指导老师根据评审记录表给予每组一定的成绩。

1.5 数据库设计 对于评审通过的小组或经过二次评审通过的小组就进入数据库设计这个环节。在该环节,实训指导老师统一讲解该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小组成员则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参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来完成数据库的概要设计和物理设计,同时撰写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指导老师在这个环节重点把握学生的数据库设计是否与需求相符以及数据库设计是否符合规范。在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完成之后,每个组织数据库设计的评审,然后依据评审记录表给出该阶段的成绩。然后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项目实训。

1.6 详细设计 在该阶段,是整个实训花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完成系统编码和撰写实训报告。指导老师必须要求每组组长将项目模块分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来完成,然后小组成员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来完成项目编码。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不断的巡视、督促,以及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当每组编码任务完成之后,组内要组织成员进行系统功能测试,测试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训报告的撰写。当实训报告完成后,在进行一次评审,主要评审系统的运行和实训报告。指导老师则依据评审记录表给出该阶段的成绩。

2 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上面的构建中,可以看到有多个阶段的阶段评审,本人将阶段评审的成绩纳入考核成绩,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可考核的目的。在上述构建中的考核点如表1所示。

3 总结

实践证明,我院通过“基于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软件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了解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积累类了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经验,提升了团队协作的意识,从而达到了实训的目的。同时也缩短了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为学生在软件公司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汤鸣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6).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构建

0.前言

目前大多数研究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工来进行,通过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种方式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为科研管理增加许多工作量, 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广大科研人员之间缺少一种快捷高效的沟通方式。因此,构建科研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1.科研管理系统构建的目标

科研管理系统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管理, 提高科研计划管理的效率, 准确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而设计的软件。科研管理系统的配备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以科研项目流程为核心,全方面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科研项目申报、项目管理、实施进度、项目结题、科研成果、项目经费等科研活动,以达到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满足科研单位的决策者对科研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为科研院所对项目参与人员的评估提供依据。科研管理系统是一个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员档案、机构设置、项目申报、科研评估、成果管理、基金管理、科技统计、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经费管理、报表管理等多项信息管理职能。

2.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

2.1系统技术架构

本系统整体架构属于典型的J2EE多层结构,遵循标准三层系统体系架构,完全采用JAVA和相关组件技术,采用了Oracle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存储平台,系统中间层采用Weblogic应用服务器作为系统运行支持平台,系统应用和集成了相应的中间组件和定制开发的系统应用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的客户端层采用IE浏览器等实现。

2.2 SynchroFLOW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应用过程

科研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和资源统一,实现统筹管理和规划。科研管理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接入方式,为各个应用系统打通了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同时科研管理平台在这些出入口搭载上由平台组织好的统一信息包,让它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的传输和流转。以此彻底解决科研院所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协同工作流SynchroFLOW基于目前最流行和最具发展潜力的J2EE平台,以wfmc为标准开发;具备图形化的交互式用户界面,良好的稳定性、扩展性、安全性、分布式事务管理、灵活地业务流程变动功能;可方便地集成科研院所现有系统、中间件和电子商务应用,是开发、部署和管理关键业务的理想平台。工作流系统处理业务流程有很强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任意组合出适合的流程,用这些流程基本上可以解决所有的科研审批业务。在处理业务数据时,工作流可以方便的提取业务数据,使业务数据之间也能相互协作,从而提高工作流系统处理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科研系统设计的项目申请流程可以是一个独立流程,产生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和后续流程进行衔接,可以实现科研项目审批和流转。让科研平台在科室内部的人员之间流转,就可以实现科研管理的自动化。

2.3功能说明

用户可先通过项目审批确定项目立项与否,立项后可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通过实施计划编制项目进度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能实时反映出当前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进度分析、成本分析、收支情况,项目的查询、统计,验收交付情况。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审批、任务分配、任务汇报、项目汇报、查询统计等模块。

2.3.1项目申报

预立项目,建立项目档案库。

2.3.2项目审批

上级部门确认可申请立项的,送上级部门审批。

2.3.3项目成员

项目立项后,输入项目成员信息,为任务分配做准备。

2.3.4项目汇报

项目进度监控和执行制度化的过程,通过项目汇报的手段对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生成各类项目分析报表。

2.3.5任务分配

项目审批后,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可通过此模块向项目人员分配各自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对任务的进度和目标进行预设,以此作为任务监控的依据。

2.3.6任务汇报

项目人员在接收到项目任务后,按照进度定期向项目负责人及主管领导汇报项目执行情况,系统根据汇报情况生成任务执行报表,并根据项目任务分配指标对项目人员的执行能力的情况做出评价。

2.3.7项目经费

项目人员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经费如实的记录在系统当中,并受项目预算动态实时控制,项目负责人及主管领导随时查看经费支出情况,并根据项目任务分配指标对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做出评估。

2.3.8项目评审

项目评审模块包括项目里程碑评审,项目变更评审和项目验收评审三个功能。

2.3.9项目成果

项目人员在实施完项目任务后,项目成果进行归档,系统提供了文档目录管理、成果中心、成果查询等模块。文档目录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单位的知识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成果管理中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所有的文档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成果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3.科研管理系统的优势

科研管理系统构建后大幅有效的提升了科研院所流程的生产力, 实现了业务的流程化和规范化运作。大幅降低纸张文件的需求以及传递文件所需的额外人力负担,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浏览器和数据库把各种信息方便地展现给用户,让内部信息的流动及传递更加迅速准确。将科研所内流转的各种文件自动保存,科研信息实现共享,方便查阅。为科研所决策者提供项目管理依据,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各项工作的执行状态,提高了任务的执行速度。建立在SynchroFLOW基础之上的科研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科研院所业务流程的变化方便地做出调整,在业务变化时少量改动即可满足新的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管理系统构建实施后,将大大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面实现网络化科研管理体系。系统将会成为联系科研活动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纽带,也将给整个信息化建设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从而提升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及效率。

【参考文献】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5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倪阳生,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及行业媒体一行于近日在东华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座谈会上听取汇报。此行为进一步了解“纺织之光”科技教育项目在各相关院校的具体情况,对已列入“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计划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研究和经费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并针对“纺织之光”教育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对院校的作用及其影响展开座谈。

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汇报会上,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等4位教授介绍了由“纺织之光”资助的4个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分别是:低成本碳纤维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熔体纺丝法制备纤维素纤维的关键科学问题;仿棉聚酯纤维分子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天然纤维晶变改性机理研究。

俞建勇表示,纺织之光科教基金会的资助为这些项目的突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华大学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基础研究项目尽早出成果。陈树津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项目,将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全力配合学校的科技攻关,为项目的最终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做好服务。

在教育座谈会上,陈树津听取了学校有关纺织之光教育奖项评选的汇报,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介绍说,纺织之光教育基金会成立至今,东华大学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促进纺织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她表示,东华大学将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激励学生热爱纺织,促进教师聚焦纺织业重大需求,解决行业重大课题,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纺织人才,以此回报企业的捐助。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级职称评审系统;企业应用

一、开发背景及项目简介

中交二公局是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下辖30多个子分公司及分支机构,所属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人员分布广,流动性大,信息交流和传达延迟,给全局职称评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和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原有的职称评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评审工作,最大可能的节约成本,中交二公局确定由第四工程公司负责中级职称评审系统的开发及实施应用,在全局范围内统一使用,促使中级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中级职称评审系统根据二公局中级职称评审的实际需要研发,分系统管理、信息、个人申报、单位审核、材料预审、材料评审(分小组和综合评审)、综合查询和系统帮助等几部分组成。整个评审过程遵从申报――审核――预审――评审的顺序依次进行,每个步骤中只有符合条件的申报人才能进入下一步的评审阶段,直至结束。系统设定每个阶段的起止时间,根据当前时间并结合用户身份、所在单位及拥有的权限等进行有序控制,确保整个评审过程有序进行。

二、系统的实施过程

结合评审工作的实际情况,四公司开发人员与局人力资源处充分沟通后确定系统按评审阶段分步骤实施,先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完成一部分使用一部分,利用一个评审周期把系统做好,并总结完善。

1.总体目标的确定及实施方案的制定

明确的目标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开发目标,功能目标,使用目标等。初期,双方一起从诸多的问题中归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事件的驱动点,进行了充分的需求调研和分析,使各项目标明确。之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分阶段实施的目标来确定各项方案。

2.个人申报及分子公司审核的实施

该部分内容为全局下属30多个分子公司同时使用。申报人根据单位管理员分配的账号和密码登陆系统,在申报时间段内按要求填报个人资料,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系统根据职称评审办法的规定,对需填报内容做了硬性要求,资料填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强制不得上报,符合要求的材料转至所在公司审核员处审核,审核员对上报的材料根据评审政策严格把控,并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操作,包括通过,不通过,退回申报人补充三种选择。通过审核的材料进入下一个评审阶段。

3.全局预审的实施

预审分小组初审和主管预审两个阶段。本阶段材料是全局各分子公司通过审核的所有申报材料汇总。先进行小组初审,初审结束后对初审意见汇总,由主管根据汇总结果做出最终的预审。初审阶段,系统按照尽量平均但不审核本单位申报人的原则,将汇总的材料自动分配给各小组成员。小组初审时,每个登陆用户仅看到系统分配给自己的那部分资料,并给出初审意见,需要补充材料的,可退至单位审核员处补充材料,补充后的材料继续进入初审环节。主管预审时系统将初审结果汇总,形成初审意见供其参考,主管根据汇总结果来确定最终的预审结果。预审通过者进入下一个评审阶段。

4.评委投票部分的实施

材料评审是整个职称评审流程的最后环节,该部分分为小组评审和综合评审两部分。因本阶段需要对投票的结果进行汇总确认,需要管理员在设置评委时指定组长,每个组的组长有查看和汇总本组投票结果的权利。

小组评审阶段,系统列出需要当前评委投票的资料列表,并根据投票状态结合时间设置给出相应的操作按钮。在评审时段内,管理员设置开始投票时,评委才能投票,其他时间只能浏览材料。组长汇总投票时,如果投票结果不符合要求,可以退回给小组评委,重新投票。

综合投票阶段,投票页面列出了小组投票的汇总结果,供评委参考。系统依然根据当前投票状态和时间设置来控制操作按钮。仅组长可对投票结果汇总,不符合要求时可退回重投。

5.后期优化调整的实施

系统经过一个完整评审过程的试运行,基本稳定,各评审阶段使用用户反映良好,为了使系统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收集了意见建议及新的需求,结合评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了持续的优化调整,在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性。

三、系统的应用效果

中级职称评审系统替代了以前的手工评审模式,申报材料由之前的纸质变成了电子版,免去了打印和邮递,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审核和评审时,只要一台电脑即可,免去了纸质材料的搬运和流转,减轻工作量的同时避免了材料的破损和丢失。材料的分配和统计由以前的手动模式变成了系统自动分配和统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分配的合理性。评审需要的资料由系统汇总整理后零调整打印,并可导出为电子版,进一步提升了文件的规范性。

2013年度中交二公局中级职称评审的所有工作都在本系统中完成,包括系统的基础设置,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审核,分组和汇总的预审,小组和综合的评审,各阶段情况汇总汇报,投票监控,形成统计表,各种资料打印等。各个阶段运行良好,整个流程执行顺利,申报材料的录入率,准确率,时效性,符合要求的程度以及业务流程处理的规范性、连贯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从各个层面用户反馈的信息来看,系统功能满足要求,符合评审工作的需要。性能方面,系统运行平稳,全局用户对平台的操作响应速度高度认可,对操作体验性表示满意。以后要进一步加强操作培训,跟踪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系统成功推广使用的关键因素

中级职称评审系统是二公局职称评审工作的一次改革和突破,是一次工作方式的改变,成功实现了借助信息化提升评审工作。系统的成功推广使用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制度保障,更需要一个符合业务要求的操作平台,也需要后期持续的培训和服务指导。

1.适用的系统是保障

任何系统重在适用,适用的系统才是最好的系统,中级职称评审系统紧紧结合施工企业评审工作的实际情况,系统的操作顺序以实际的业务流程为标准,各项功能支撑起了各阶段的业务与服务,确保了流程之间的有效协同。系统中使用的表格及术语,尽量与实际表单的表现形式相同,使用户在使用时易于理解和操作,顺利实现传统模式到系统应用的平稳过渡。系统将常规业务和专项业务分开控制,使不同的用户类型操作起来更简洁明了。

2.持续的改进优化和应用服务是导向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3-01

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尤其是教育部,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即突出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工学结合”,再现真实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所谓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是指员工在职业环境的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胜任能力,其一般包括专业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还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它不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或者知识范畴的能力,而是一种源于基本职业能力却超越该能力的一种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一种能力,比如职业发生变化,或者组织形式发生变更,劳动者仍然能继续进行的一种应变能力。

我院作为浙江省示范建设院校之一,在示范建设期间不断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以及骨干教师共同探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院系统安全类实训的教学模式——融“企业场景、工作任务、职业规范”于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即实训教学场地布置企业公司化、实训教学内容设置企业公司化(即以企业真实案例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教学)、实训管理制度企业公司化(培养学生准员工的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

一、实训教学场地企业化

要在实训教学中进行企业化管理与培养,首先必须再现一个近似真实企业的实训场地,创设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是第一步。在安全实训室内我们采用施工与设计规划分区隔离,整个实训室分为工作区、施工区、讨论区。每一张桌子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组,各个项目组相互分离,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区(每桌的长方形区域)、讨论区(每桌的圆形区域,主要方便项目组在接到项目后,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设计项目方案),以及每组有对应的施工场地。整个实训室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企业的感觉,使学生第一感觉是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为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实训教学内容企业化

如果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之相配,那么一切都是惶然。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服务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时时牢记实用性、新颖性、实施性、层次性等原则,并在真实案例的筛选过程中将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专业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为平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主体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以项目组的形式分小组进行实施项目,时时以准员工的职业规范标准要求自身。具体教学过程由教师与学生两条主线同步交互进行:第一步,由教师分发招标书,就任务需求,然后学生自由搭组,组成各个项目组,评选出自己的项目负责人,然后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分析、调研、规划设计,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投标书的基本内容,然后把投标书发给教师,由评审委员会评审,公布结果;第二步,各个项目组分工合作,讨论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阶段,最后测试项目;第三步,由评审委员验收各个项目,最后评选出最佳项目。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1)第一阶段

实训指导教师首先根据按项目组需求进行分组,并由小组推选出项目组负责人,然后成立由指导老师为主席、各项目组负责人为评审的的临时评审委员会。与此同时,教师公布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公司的项目需求,供学生选择。

各项目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本组的,接着收集信息,组内讨论,分析规划,撰写项目方案和汇报PPT,写投标书。在指定时间,项目组分别请代表阐述自己的方案,接受评审委员会的考核,并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若落选,重选题,否则继续。

2)第二阶段

各小组首先细化设计方案,然后制定项目计划,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划分(提交教师审核),最后下发。在实训室中完成项目设计方案的内容,测试人员同步跟进,及时记录测试清单,教师巡回指导,碰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与此同时,各负责人及时向教师汇报小组情况,以便教师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学生小组进行交叉测试。检查是否全部实现项目所要求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整改。最后,撰写竣工报告,项目汇报的PPT。

3)第三阶段

各组向演示项目,随时提问,分享项目开发经验。评审委员会按照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参照项目进度计划,以及项目实际需要,确认总结学生的阶段工作成果。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选出最佳项目组。

三、实训管理制度企业化

身份决定了态度。学生的身份,在思想意识上会以学习和提升技能、知识为出发点;而员工身份决定了工作态度,表现为认同企业规章制度,自觉服从管理,协调团队合作和寻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以企业要求员工的方式要求学生,让学生转变身份,培养学生准员工意识,学生转变身份成为准员工。学生和员工的身份有机的融合,同时我们在实训中加强学生考勤管理, 强化劳动纪律。每次实训要求签到, 未按时签到者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 并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规范实训仪器工具、材料管理。

总之,将企业模式引入实训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同时参照企业管理制定有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立. 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实践. 技术与教育, 2006(1).

[2]傅昌德, 冯雪萍. 高职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8篇

网络项目管理学会

本文较详细介绍在实施CMM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软件分包即软件子合同管理的步骤和流程。

实施完善的软件分包管理,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软件子合同管理关键过程域开始是比较好的办法。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定义了软件子合同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定义了实施所须的承诺(Commitment)和能力(Ability),定义了进行软件子合同管理应该有的活动,国内已有不少书籍或资料对此进行了翻译与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就像SEI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其他的关键过程域的描述一样,只是给出了“应该作什么(What)”,而对“应该如何做(How)”这一关键的、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毫无解释,很多想实施CMM的企业和组织都感到无从下手。我们参考了一些国外的资料,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框架性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软件子合同管理13个活动(Activity)的具体操作办法及其相应产品(PRODUCT):

活动1:按照文档化的规范定义和规划子合同工作

任务:确定需求

建立专门技术小组确定产品模型

确定资金来源、资金类型及其有效期限

确定开发的最后期限

从技术角度出发安排开发进度

对要进行的工作做书面定义

将开发所涉及的需求及需要的支持知会制定合同的有关官员

RFP开发

具体开发目标的分析及汇总

控制可资利用的开发资源,使其服务于相应的开发队伍

对于需求分析及可能的实施方案进行最后评估,最终制定开发策略。

对项目经理汇报开发计划,以获得技术批准。

对制定合同的有关官员汇报开发计划,、以获得最终批准。

成果:

目标分析

开发计划

评估方案

活动2:按照文档化的规范根据承包商完成工作的能力选择承包商任务

任务:

根据评估方案对开发计划书进行评估

依照评估方案汇总评估结果

涉及审计、协商、方案选择时,给予决策人员所需的支持。

进行商务谈判选择订约方

成果:

签订合同

活动3:与承包商之间的协议作为管理子合同的基础任务

引述工作描述(SOW),监督合同各方履行合同义务。

分析评估合同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为决策者提供恰当贴切的阐释说明。

成果:

合同条款的解释说明。

活动4:评审和批准文档化的承包商软件开发计划

任务:

审查分析SDP的初始方案

给出修改建议

更新SDP方案

批准更新后的SDP方案

成果:

获得批准的SDP方案

活动5:将软件开发计划用于跟踪软件活动和通信状态

任务:

开发进度报告、备忘录、开发任务清单等等

将SDP方案同时及开况进行分析比较。

成果:

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通过审批的开发进度报告、备忘录等。(有可能未获通过)

活动6:按照文档化的规范判定对承包商的工作陈述、子合同条款、条件以及其他约定的更改

任务:

对需要进行的修改和需要做出的变动进行审查验证。

同合同签订方进行协商。

批准实施修改。

成果:

合同的修改

活动7:双方的管理者一起执行定期的状态或协调评审

任务:

定期审查开发状况/合作情况

成果:

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通过审批的开发进度报告、备忘录等。(有可能未获通过)

审查结果归档。

活动8:承包商参与定期技术评审和交流

任务:

从技术角度定期审查开发状况

成果:

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通过审批的开发进度报告、备忘录等。(有可能未获通过)

审查结果归档。

活动9:按照文档化的规范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进行正式评审,评价承包商的软件工程完成情况与结果

任务:

进行定期的、正式的工程开发审查。

成果:

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审查结果归档。

活动10:软件质量保证组按照文档化的规范监控承包商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

任务:

从软件质量保证法(SQA)出发进行质量验证。

成果:

软件质量保证评估报告。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活动11:软件配置管理组按照文档化的规范监控承包商的软件配置管理活动

任务:

从软件配置管理(SCM)角度出发进行配置管理验证。

成果:

软件配置管理评估报告。

最新的开发任务 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活动12:按照文档化的规范进行验收测试

任务:

产品验收

成果:

最新的开发任务清单,指明已完成的、开发中的及尚未进行的开发任务。

通过验收的软件产品。(有可能未获通过)

产品评估报告。

活动13:定期评价承包商的性能,并与承包商一起评审评价工作

任务:

评估分析合约方的开发表现。

成果: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质量监控;高职特色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部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部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部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部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部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部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3] 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7:(34).

[4] 裴跃进.精品课程管理应用机制构建策略探究.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9).

需求评审汇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师资教材;实践教学

软件工程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1]。软件工程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是看学生是否具备软件工程基本素养,是否能够在软件开发实践中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知识,是否已准备好融入规模、规范、工程化的开发团队。本文就软件工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改进的一些举措。

1现状反思

软件工程的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条跨度不小的鸿沟,一些现实状况更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

1.1毕业设计过程与结果的反思

很多情况下,软件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以任务思维为导向,以简单地交付软件执行代码为目的。软件开发工具的掌握挤占了毕业设计的大量时间,课上教授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工具应用弃之不顾,毕业设计的过程基本上是在脑袋瓜中展开作业。学生往往在非常简陋的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基础上,甚至在没有形成任何文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程序编码。本该在过程中形成并指导各项开发实践的文档,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再事后拼凑补齐,其质量更无从谈起了。

1.2企业对毕业生预期与评价反差的反思

软件企业往往希望毕业生到岗后,能够快速融入到开发团队,尽快独立工作。短期工具技能的掌握对学生适应企业起到关键性作用。参加过社会培训班的,就业更具竞争力。普遍的结论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距企业要求有很大距离,半年之内无法做实质性的工作。

1.3企业软件开发活动的反思

手工作坊式软件企业依然比比皆是,如个人英雄主义、变更管理失控、配置管理混乱、测试时间压缩、质保流于形式、验收前的集中突击补齐文档等。规范的软件过程常常蜕变成为认证而存在的一纸漂亮空文。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够并不是有足够说服力的托辞。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工作之后没有切实有效实践,不能不说是软件工程学课程教学的很大遗憾。

2原因分析

2.1战术课程要求特殊

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语言等课程都可以归结为技术性课程,就像教会学生如何发球、接球、传球、扣球、拦网等;而软件工程是战术性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对手情况,展开战术配合、立体进攻、立体防守。技术性课程的评判标准很单一,每种技术动作都有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1加1就是等于2,学生可以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战术性课程是经验方法的总结,方法是死的,而方法的运用却是活的,其评判标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无法做到放之四海皆准。这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困难的本质所在。

2.2师资短板指导乏力

优秀的软件工程教学人员需要深谙软件工程理论体系、掌握主要开发工具、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教学人员为科研出身,对软件工程的认知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切实体验,加上指导教师数量不够,导致知识转移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案例示范不够,实践指导乏力。有些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但企业自身的软件开发过程就不是很规范,反而起到负面的引导作用。

2.3课程设计背离初衷

软件工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初衷是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加强对软件工程的理解,实际执行时却往往沦为软件开发工具的延续性课程。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开发工具使用以及编程架构熟悉上,最后的提交物就是蹩脚的程序加简陋的事后撰写文档。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这就要求我们提供较为成熟的开发框架、通俗易懂的编程指南、较为规范完整的经典样例,降低学生入手编程的技术门槛,使其主要精力投放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关键过程上。

2.4学时有限讲授不透

在SWEBOK[2]中,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划分为10个知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由于学时的限制,相当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效果差强人意。

3教学改进

3.1课程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3]提出软件工程应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技能课程(如工具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理论,因此要贯彻“学以致用”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衔接基础课程、综合性课程、技能课程,统筹课程学习及考核要求,避免相互脱节的现象发生。

与工具语言类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学生往往上来就是直接编程,任课老师经常也只是单纯考察程序的运行情况。在学生编程工具未掌握的情况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却又要求学生提交可执行程序,学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工具熟悉及程序编码上。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软件工程只是种理论,实践中可以束之高阁。

参考文献[4]所述,软件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工程化、规范化方法的应用上,工具类课程应强调以软件工程方法为指导,套用较为成熟的编程框架模型,开发贴近实用的系统。只有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避免各门课程各自为阵,早期介入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意识、规范意识,考核上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这样才能从源头消除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在软件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可采用阶段教学法[5],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可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力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景法教学、案例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2师资教材建设

学校教师熟悉软件工程规范要求,但缺乏开发经验,缺乏成功案例;企业开发人员熟悉开发工具,拥有较多的项目经验,但开发过程不尽规范。因此在师资及教材建设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具体实施可借鉴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由企业提供背景案例,开发框架平台,教师进驻企业体验审视开发过程,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制定软件开发各阶段主要交付物的模板、编写指南、评审指南等。选取大小适中的典型案例,指导企业开发人员或学生,按软件工程规范性开发的要求,进行需求重构、分析重构、设计重构、代码重构,建立项目计划、配置管理、测试管理、质量保证等其他辅助支持过程。在此基础上,汇编形成覆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质保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典型案例教材。相关成果可以同时作为在校学生以及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需求分析样例、系统设计样例、编程框架指南以及规范的源编码能够显著降低初学者的入门技术门槛。样例库覆盖面应逐步拓展,如可包括:MIS系统、嵌入式系统、游戏程序等。

3.3实践教学编排

在实践教学内容及顺序的编排上,我们建议根据初学者特点,参考企业软件过程活动的现实状况,总体上划分为前期准备、分析设计及编码测试3个阶段,如表1所示。

对市场新军或者初学者而言,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剖析市场上已有的竞争产品,是最快捷最常用的方法。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学理论讲授从开篇到进入需求分析也需要一段时日。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没有在实践环节中体现,主要是因为可行性分析是要求很高的工作,并不是初学者所能承担的,勉力而为的话,只能提交出似是而非的成果,而初学者在没有任何项目经验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计划基本上是不可用的。因此,应使学生根据教学实践环节的总体安排,顺序推进各项工作。

我们建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只要完成前期准备、分析设计两阶段的工作;而将编码测试工作挪到与编程语言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上,两段分别独立评分。这种强制性地将分析设计与编码测试分开的做法,可以强化先分析设计后动手写程序的观念,以利于学生软件工程素养的形成,避免目前普遍存在轻设计重编程,甚至先编程后补设计的错误做法。

3.4实践教学组织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方面我们面临着以下选择:人员分组还是不分组;每人一题还是每组一题。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人手一题显然不切实际,而且初学者如果相互间没有商量,基本上很难开展工作。每组一题却又担心出现“吃大锅饭,不干活”的现象。因此建议如下:

1)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2)每个小组内部,借鉴极限编程的思想,两人结对一组,共同完成同一任务;3)选择一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各小组完成同样的课题;4)在实践教学每个阶段,大课题都拆分成较小的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固定结对搭档;5)小组长负责任务分派、组织讨论、工作协调以及成员考核;6)实验任务尽量在课前以开放实验的方式完成;7)课上主要组织开展交叉评审、成果汇报、专题讨论、实时讲评;8)课后根据课上讲评情况,修订完善后提交最终成果。

这种教学组织方式有如下优点:

1)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吃大锅饭;2)固定结对搭档工作,可以相互商量、相互促进;3)小组每阶段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组内每个结对搭档的任务完成情况;4)有利于形成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及相互学习、提高的氛围;5)各小组完成相同课题,便于组间学习和任务考核;6)加强课堂评审,在点评比较中学习,“享受”软件过程,提高任务完成质量;7)做精、做透一个题目,胜过似是而非;8)适当弥补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缺憾。

3.5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的考核采用组内、组间两级评审,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方式。

组内评审:通常在课下由小组长组织开展。小组长综合各成员意见后,按照各人工作量、工作质量,给各成员排定对本次任务的贡献度顺序。组员如对结果有意见,可以申诉。

组间评审:课上由教师组织开展,以全员静态文档审查为主。各小组长汇集本组所有成员意见后,给出各小组本次任务完成质量的排序结果。根据时间许可,可请若干小组上台做工作汇报及答辩,由教师及其他组对其进行点评[6]。汇报人员将予以适当加分,人员的选择采用自愿与点名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汇报人员必须能对整个任务进行完整的汇报。

教师综合自身意见及各小组意见后,采用固定级差的方式,给出各组及各成员的考核结果,示例如表2所示。

每个学生组内评审、组间评审的意见都要归集,最后要予以评价并纳入成绩之中。所有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各评审意见情况的加权和作为期末最终成绩。

上述考核体系向学生传达了两个讯息:一是个人的成绩与小组的名次息息相关,团队成绩上不去,个人努力被湮没,也许这种评分方法存在着不公平,但它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二是学而不思则罔,同行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进步渠道,鼓励在思考中学习提高,软件工程方法思想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思考;三是答辩情况影响小组各位成员的成绩,逼使所有成员都要努力投入。

4结语

软件工程教学到实践的鸿沟是大环境下的客观现实,是中国软件行业未尽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软件行业发展过程中迄待解决的问题。提升软件工程素养,促使开发者将软件工程方法作为一种自觉思维习惯付之实践行动,需要学校、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软件工程学的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坚持“学以致用作为根本出发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夯实课程平台,理顺关联课程衔接,加大师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战训练、实战考核,激发学习兴趣,多头并举,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IEEE.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M]. IEEE Standard 610.12-1990,1990:67.

[2] Abran A, Moore J. SWEBOK: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EB/OL]. [2010-05-16].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4. /portal/web/swebok/html/ch1.

[3] 孙艳春,王立福,梅宏. 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12-115.

[4] 高禹,李鑫.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21):163-164.

[5] 葛文庚.“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1):131-133.

[6] 范萍,王莉,胡祥云. 软件工程课程实验考核方法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13-115.

Cross the Chasm Betwee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Da-pi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35010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hasm betwee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n analys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To help students apply their knowledge, the follow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seamlessly scheduling the basic courses, comprehensive courses and skill course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The pratice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case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meet society needs. The implement of pair work, group collaboration and full accreditation assessment model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hinking.

上一篇:项目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向政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