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时间:2022-05-03 07:32:55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免不了出现提问的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常喜欢问“是不是”、 “好不好”、“对不对”等。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一头雾水。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

3.提问急于求成。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那么,怎样提问才恰到好处且更有效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 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让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比较容易掌握。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教师将问题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出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可见,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止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下一篇:荛君离经叛道的语文及语文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