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中新课改作好准备

时间:2022-10-19 04:50:55

为高中新课改作好准备

今年秋学期,我们将真正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场酝酿已久,最后才在广西全面铺开的改革,旨在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用更加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为尽快走进高中新课程,我们应该更认真地研究新课标,领会新课改精神,借鉴实验区的经验教训,反思过去的不足,发挥现有的优势,从观念、方法上及其涉及的方方面面现实问题,做更充分的准备,使这场重大的改革,较平稳地走上预期的成功轨道。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及全新的机遇。新课程带来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极为深刻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上。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需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人格素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教书育人。是的,教师的职责的确是教书育人。但是长久以来,在许多教师眼里,教书的地位远远高于育人的地位,即使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没有特别强调育人的功能。倒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知识传授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课改最核心的价值。要做到这些,除了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人文性,教学方法应注意人文关怀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是不可教的,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唤醒,精神只能用精神去陶冶。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那么教师的人格素养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上。爱是从教者首要的素质,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优秀教师热爱教育,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对教学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才会心甘情愿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付出毕生的精力。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

优秀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深厚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情怀,教育将变得苍白无力。

二、专业素养

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并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

教学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一位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善读、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四种能力素养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倾听学生的心声,长此以往,学生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并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固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止步不前,则如一辆人力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没有了外力,车子也就止步不前了。许多教师落伍,就是因为放弃了专业上的继续学习。翻开名师的资料,我们会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最享受的事情还是读书。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非常重视个人积累和沉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学习,并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适应未来发展成就卓著的优秀教师,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追求教学的卓越与完美。

三、教学素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能读、会说、会写,不一定会教。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理解、懂得教学规律、深谙学生心理、善于驾驭教学过程、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美好情感的传递,都得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体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亦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也不预设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评价,不下最终的结论,而是导向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潜能和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就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学科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有意义的旅程,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常常有意外的美丽发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求教师必须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超群的教学艺术。

四、科研素养

未来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要从实践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和盲区,我们总觉得研究是专家的事,实践才是我们教师的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一位能真正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家。而教育科研是一位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担负着言语生命意识使命的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育科研活动,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时代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高低,势必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普遍性的教学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相关实践和研究表明,反思性、批判性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教师随手记下自己对教育论著研读的心得,每天写下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上的得失,经常揣摩其中的规律和道理,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航程里扬帆直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学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著,葛雪,雷王军译.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5]孙蒲远.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议作文教学的开放策略 下一篇:追求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