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短跑成绩

时间:2022-05-03 03:19:34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短跑成绩

【摘 要】 正确的起跑技术是取得短跑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身体与运动是决定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放松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短跑运动成绩。

【关键词】 学生;短跑成绩;提高途径

短跑运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项目,要求人体在最短时间内跑完规定的距离,属于极限强度运动。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并在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短跑的全程技术按照其技术动作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部分。这也是决定学生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的掌握好短跑的运动技术要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的起跑技术是取得短跑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

短跑起跑的目的是使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获得最大的初速度和冲力从而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条件。田径规则规定,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这就使得学生想要合理地掌握好起跑技术,首先,要掌握好起跑器安装技术。其次,还要掌握好起跑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1、起跑器的安装

安装起跑器的目的是使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发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常见的起跑器安装有普通式和拉长式两种。普通式是指前起跑器距离起跑线一脚半,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一脚半。前后起跑器的支撑面与地面夹角分别是45°左右和60°-80°,两起跑线中轴线间隔约15cm。拉长式是指前起跑器距起跑线两脚长,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一脚长,起跑器的支撑面与地面的夹角和两起跑器左右间隔与普通式基本相同。运动员采用起跑器和安装方法应该根据个人身高、体型、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情况来选择,目的是使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肌肉的最大力量,获得最大初速度,有助于加速跑完成。

2、短跑起跑的动作技术

起跑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阶段。当听到“各就位”口令后,运动员可稍作下放松练习,轻松的走到起跑器前,俯身,两手撑地,将有利的腿放在前起跑器上,两脚依次在抵足板上,脚尖应触及地面,后腿膝关节着地,两臂伸直,两手间距离与肩同宽或稍比肩宽,四指并拢或稍分开与拇指成有弹性的“八字”形支撑,身体重心稍前移,肩约与起跑线齐平,头与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身体重心落于两手之间,注意听“预备”口令。听到预备口令后,身体重心想前上方移动,臀部稍高于肩部,肩部稍越过起跑线,注意力集中听枪声。听到枪声后,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快速摆动,同时两腿快速用力蹬离起跑器,迅速屈膝向前上方摆出,摆出时脚不应该离地面过高,后蹬角度约为42°-45°角。

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决定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对于短跑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提高。

1、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他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种形式。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快速完成两替摆动的能力。位移速度是指在周期运动中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或通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的。反应速度主要表现在起跑技术环节,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变换信号来进行提高,如变向跑、背身跑等。动作速度可采用不同距离的行进间跑来提高,如30m、60m跑等,10-20m追逐跑等方法来训练。位移速度可采用下坡跑,牵引跑等方法来加快步频提高跑速。

2、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短跑运动过程中,速度性力量训练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应该注意学生的速度性力量训练,不仅要发展大肌肉群,也要重视发展小肌肉群,尤其对于短跑项目来说更是要发展小腿屈肌和足底肌肉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力的进行后蹬。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负重半蹲跳,负重提锺训练等来增强肌肉力量的对抗性。

3、耐力素质训练

短跑对于速度耐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只有加强速度耐力训练才能使机内细胞不容易出现疲劳状态,从而快速的冲向终点。通常可以采用超主项距离方法进行训练,如100m跑,可以通过100-150m跑,以主项训练为主,逐渐加长距离反复的进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

4、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在短跑运动过程中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步长,从而提高速度。柔韧素质的训练可以增大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运动的幅度,有利于关节的保护,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因此安排肌肉力量训练的同时也应该相应的安排一些柔韧素质的练习,如压腿、不同方向的踢腿、前后摆腿等训练来提高柔韧素质。

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提高短跑运动成绩

在提高学生短跑运动成绩的各种有效途径中,心理素质训练也不应忽视。学生心理过程的特点也对其训练和竞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有些学生在起跑前表现出两腿发软,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心理紧张或焦虑的表现,作为教师或者教练员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训练、念动训练、集中注意力意志品质训练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竞赛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四、放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短跑成绩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放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短跑是一种要求全程都要保持最高速度的运动,在此过程中,人体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两种运动形式下交替运行的,那么肌肉的放松能力增大,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力量也随之增大,短跑的速度才能有所提高。其次,肌肉放松能够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如果肌肉得不到很好的放松,那么就会出现身体僵硬,技术动作变形,不仅跑的费力,而且成绩也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肌肉越放松能量恢复的越快,同时也提高了跑速。所以,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自我放松的意识和能力,并应进行相关训练,如惯性跑、波浪跑、弹性跑、大步跑等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放松能力。

总之,短跑成绩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动作技术的正确掌握,只有正确、科学的掌握好动作技术和系统全面的进行训练,才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创造出优异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上一篇: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健美操课程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