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5-03 07:19:40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界定清楚学习兴趣的内涵和引发条件,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恒久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将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据课堂观察和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存在着没有针对性、肤浅化等一些普遍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兴趣”自身特性认识不足,对学习兴趣缺乏把握,导致了学习兴趣培养在认识和操作上的盲目性和肤浅性,流于形式。现结合一节《鹬蚌相争》教学课例,尝试分析学习兴趣的内涵、引发条件和培养策略。

在《鹬蚌相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产生怀疑,认为鹬蚌都不能开口说话,因为鹬的嘴正被蚌夹着,蚌一开口,鹬就会趁机拔出嘴巴逃走。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确不妥;有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有的反对说,改编也要古为今用,不正确的要修正;有的认为课文是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这么写没什么问题;有的坚持认为,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最后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把教材改一改,并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要求把“鹬和蚌开口说”改为“鹬和蚌心里想”。有评课者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探究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学生的怀疑正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大好时机,不容忽视。抛开事先的预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是明智之举,是“一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指向了学习活动即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它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有人认为,学习兴趣分三个水平:有趣、乐趣、志趣。在有趣水平,兴趣广泛但不持久,带有直观性和未分化性;在乐趣水平,兴趣开始倾向某些事物,并积极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在志趣水平,兴趣开始专注于某事物并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1]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应由有趣或乐趣达至志趣,方为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探究寓言特点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生对材料中的鹬蚌开口说话,产生怀疑,并引起争执,还谈不上是学习兴趣。应以此为起点,使学生逐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引发学习兴趣的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须要有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材料。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理论应当“主要关心发生在课堂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本身所介绍的新知识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之间存在合乎理解的逻辑联系。

(2)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联系起来的心理倾向性。

(3)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同化”是指人们把新的感知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鹬蚌相争》的故事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相关观念存在逻辑联系,学生亦有联系起来的心理倾向性,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整合或改进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2]也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以指导其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它为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但它本身并不是具体的办法。

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两版的扉页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也许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在他看来,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增强学生知结构中 认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运用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我们容易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用新知识的属概念(或属命题)或更高级的属概念(或属命题),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原则性、公理性特征,把学生将要学的知识包容其中;二是设计的目标是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顺应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质变,使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能产生、发展,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鹬蚌相争》材料内容引起学生争议,教师能加以重视,并决定围绕它开展教学,体现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不是一堂好课。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鹬蚌相争”这一日常现象的想象与感悟中,上升到寓言的文学水平,明白寓言的深刻寓意。只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材料,未能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真正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日常水平,难以培养出学生探究能力和恒久兴趣,至少就案例来看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刘刚.有趣、乐趣、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昌吉学院报,2005,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Ausubel,D.P.the U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Meaningful Verbal Materia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0.

[4]王学红.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上一篇:课堂教学模式的借鉴与探讨 下一篇:导向教学法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