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沃尔塔瓦河》中的配器手法

时间:2022-05-02 10:10:04

摘要:《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这首产生于波西米亚农村的乐曲充满了民间传说和民间歌曲以及民间舞曲的韵律和节奏。它描绘了两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热情讴歌了捷克美丽的山河,勤劳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表现了作曲家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心。被称为捷克的第二国歌。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管弦乐配器法,更是代表了民族乐派时期的创作特点、同时也是交响乐配器手法运用的经典,本文章对该作品中的配器手法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浪漫晚期民族乐派管弦乐配器手法的特点进行概述。

关键词:引子;主部;结尾;配器

一、以单线条管乐与弦乐拨弦交叉汇合,形成音色对比,融合明显的引子部分

《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交响诗。乐曲结构为多部曲式,其中结合了回旋曲式原则及套曲原则。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在乐曲的引子里,分别使用长笛和单簧管演奏出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描写了沃尔塔瓦河的两股水源。一开始,由长笛奏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模仿从森林深处涌出的潺潺流水;接着,两只长笛的二重奏用波动的音型交替演奏,音响慢慢加强,如无数溪流汇合。随后,单簧管奏出,象征另一股水流,长笛与单簧管的演奏构成两个呼应的层次逐渐加深。小提琴轻柔的拨弦声和竖琴华丽的琶音,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点点银辉。此时打击乐器三角铁的运用以及配合低声部弦乐器再次将该引子部分音型重奏、叠置、加强、着重强调,与之前高声部管乐器又有变化重复,又有对比,在原有的基调上变化强调。又仿佛高音管乐器与低音弦乐器通过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分段描写,最终汇合,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描写。该作品引子部分的创作,乐器的搭配应用非常精妙,既成为全曲五光十色音色配置的前提,又在全曲重起着主导的统一作用。

二、具有史诗般,急促的快板,展现整个管弦乐队音色搭配,各声部分开以及结合描写的主部主题部分

由弓弦乐器奏出了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也成为全曲的重要核心部分,也是《沃尔塔瓦河》作品中最有代表的旋律部分。捷克民族风格的、宽广抒情的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双簧管声部和第一小提琴以快板速度轻轻奏出。以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先是E小调,然后转为E大调。本主题形成整首交响诗的灵魂,可分为A、B、C、D四个插部构成。

1.A插部:也成为第一插部;描绘河流经过一片森林地带,圆号和小号模拟岸边传来的狩猎号角声。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

2.B插部:河流经过村庄,岸边传来了乡村婚礼中波尔卡舞曲的主题。由两只单簧管和小提琴演奏。

3.C插部: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减弱。木管乐器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音乐充斥着神秘幻想的色彩。优美动人虚无缥缈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走出,这是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长笛婉转流畅的音型,形象地把荡漾的水波和仙女们优美的舞姿揉合在一起。这时主部主题再现,由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其他弦乐器伴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描绘河水的波浪起伏。

4.D插部:音乐渐强,描写河水冲过圣约翰峡谷时的壮丽情景。乐队全奏,发出戏剧性的音响。铜管乐奏出一连串不协和的音响,短笛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弦乐奏出急促的上行音节的音型。打击乐中,鼓钹齐鸣,表现惊涛巨浪猛烈的冲击着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咆哮,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高潮场面。主部再现,沃尔塔瓦河冲过急滩,摆脱险境,前方豁然开朗。音乐以更加浩大的声势滚滚涌出,这时,主题以明朗的大调奏出,充满了欢乐胜利的力量

三、结尾处描写

音乐描写沃尔塔瓦河流经祖国心脏――布拉格和维谢赫拉德的身旁。乐队奏出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里第一首《维谢赫拉德》的主题。这一主题充满了力量,庄严而雄伟。主题两次响起,表现出捷克人民对自己祖国光荣的历史和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赞颂了他们不畏艰难,争取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最后,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的流向天际,流向远方。音乐在富有律动感的流水音型中由强而弱的结束。

四、浪漫派晚期及民族乐派配器手法的特点概述

1.在浪漫派晚期及民族乐派兴起的管弦乐写作中,随着将音乐视为一种“灵魂的自白”、试图用音符去描绘“心灵的风暴和世间的动荡”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的风行,作曲家笔下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了情感和色彩的滥觞。为了获得更大的情绪起落幅度和更具戏剧性震撼力的表现工具,一部分作曲家都通过比以往丰富得多的选择可能性,形成整个乐队不同乐器组之间更细腻、多样的音色层次和对比变化,求得音响的纵深感。尤其是铜管乐器,在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时期拥有了它们以前不曾拥有过的辉煌。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巨大技术潜力的乐器组合,有史以来,第一次占据了有可能向弦乐和木管在交响乐队中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的地位。

2.力度对位的手法,源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时期的音乐作品,并为许多当代作曲家所认同,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运用。它的主要特征为:在管弦乐织体的不同层次中,根据各织体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各自在表现上的要求和音响平衡的需要,不但采用不同的演奏力度,而且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力度发展逻辑,从而在各声部间产生一种音响强度变化上的交错,或者说,一种广义上的复调――对位效果。不难理解,采用这种强调乐器声部独立性的技术,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织体的层次感,使色彩变化更为细腻、丰富。

3.由于《沃尔塔瓦河》出自套曲第二乐章,在这里,必须也要了解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时期套曲型的管弦乐作品配器手法的特点。在套曲中,为不同乐章选择不同的编制,并不是取得各乐章之间色彩反差的唯一途径。所以作曲家根据表现上的需要,在不同乐章的基本色调处理上,或相互补充、或前后呼应、或构成程度不等的对比,这对作品本身的整体音色格局的性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不同色调的形成,除乐队编制本身起着重要的、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还与作曲家在不同乐章中对不同乐器或乐器组音色的侧重直接相关。

总结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沃尔塔瓦河》作品是捷克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在本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其同时的民族音乐创作时期的交响乐配器手法的特点,更是在整个音乐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欣赏该作品的同时,也要逐一分析作者创作的源泉,作品结构及乐队各乐器之间配器的手法特点。这对于作曲理论研究,音乐作品赏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也为我们之后的音乐创作之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施咏康.管弦乐队配器法[M].京:人民音乐,2001.

[2]柏辽兹.配器法[M].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2.

[3]W.辟斯顿.配器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4]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马文龙,200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同年7月任教于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2009年任教于西安文理学院音乐表演系至今。

上一篇:在表演创作中把握“人物第二计划”的重要性 下一篇:论县级电视台如何抓好农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