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教育的心理疏导作用

时间:2022-04-30 01:20:51

论舞蹈教育的心理疏导作用

摘 要:舞蹈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4-01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载,光绪末年已出现教育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前辈们在国内传播教育心理学知识,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走在世界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近几年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舞蹈美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利用舞蹈的特殊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舞蹈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舞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勇气和自信

初学舞蹈的学生必须接受机械性重复的舞蹈训练课,单调、枯燥充满了艰辛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而使学生摆脱这种厌烦的情绪的唯一途径就是培养勇气和自信。

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首先应用良好的精神面貌、优雅的肢体语言、积极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努力使舞蹈教学变成学生的一种艺术享受。其次,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由于舞蹈基训对柔韧条件要求较高,学生的肢体条件有先天差异,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关怀并逐渐进步。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舞蹈方面的优缺点,针对学生舞蹈训练中存在的各种差距, 给予激励和期待,通过激励发现优势,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关怀与重视,变得活泼、乐观、自信。例如:对腿短但脚踝小而宽、跟腱有韧性的学生鼓励其一定要发挥弹跳力优势:对形体好但柔韧不好的学生,鼓励其在发挥姿态造型优势;对柔韧、灵敏性好的学生,引导其向转、翻、跳等技术方面发挥长处等等。总之,舞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关切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及信任与鼓励,使学生体验了温馨与关怀,自觉地接受舞蹈课的磨练,产生舞蹈学习的兴趣, 变畏惧、厌烦为信心和勇气,从而愉快地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二,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舞蹈教育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活动能力,通过舞蹈学习锻炼能增强人的中枢神经及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判断与综合能力,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困扰,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刚刚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学生更是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并由此产生孤独、茫然与挫折感。通过舞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放松心情,流露情感,广交朋友,进而在愉悦平和的心态中理智的对比分析现状,增强各类挫折的承受、应付能力。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群体、新的角色变化。

第三,舞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情感

优秀健康的舞蹈作品能陶冶心灵、激发学习欲望。学生通过学习与欣赏可以感受到民间舞蹈的璀璨与风情,古典舞的规范与精深;现代舞的纯粹与时尚。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震撼。有利于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和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最终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秦俑魂》无论在视觉、文化、影响力上,还是舞蹈家黄豆豆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求学经历,都给了学生深刻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另外,学生在学习表演群舞中,彼此配合,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促进和谐。经过长期的舞蹈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热爱祖国、遵守纪律、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的集体协作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

舞蹈教育对学生健康情感培养,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能够善于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即兴舞教学中,通过选择欢快、抒情等各种性格情绪的音乐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动作抒情性的训练。通过指导学生头、臂、躯干、腰、腿等在不同方向、速度、力度、角度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帮助学生架构动作与情感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与情感表现的自然一致,真正做到舞动身心,用舞蹈语言表达内在情感。

总之,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师要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舞蹈教育活动。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与总结,使心理教育贯穿于舞蹈教学过程,提高舞蹈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的舞蹈中变得更加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浅谈摄影摄像教学 下一篇:浅谈陈寅恪治学注重郡望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