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4-30 03:35:09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摘 要:实效性教学是高等法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选择。明晰评价标准,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热点及就业需求,设立法务服务小组,专门组织项目学习,现实性地开拓出一条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互动式实效性教学路径,以增强法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职业、事业奠基。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4-03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其承载的社会价值,一部分是以社会对基层法务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一部分是以提升法律人员素质为导向。这二者又都以实效性为依归。而“强烈”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效性教学一定要彰显出其必然的存在价值。

一、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实效性改革势在必行

法律职业的内在技术性、技巧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对法学专业毕业学生以实效性为基础的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面向社区法律人才的培养,由单纯的培养国家权力执行者,转而面向社区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也要面向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趋势,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可以为“地球村”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1]。这种实效性的教学改革应当是高等法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选择,也一定会成为法律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上,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基本还是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的沿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距较大,没有表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传统的、固化的、批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的、变化的、精选的岗位需求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需求服务,简单表象就是为了满足就业,这也正是其实效性的体现,而评价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指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信息采集运用能力、分类处理能力、学习力与创造力等等。这是因为,法律的职业需求与职业培养口径不一,法律专业职业无法满足法律人才的就业需求,造成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必然产生专业分流。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才可以专业职业,这就表现出了专业的局限性。就稍差者的实效性而言,其法律教学的结果性使命是缺失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构架,拓宽职业空间,只有具备超强的职业能力才能减轻其专业职业压力。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教学是为了创设学生的职业能力架构,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当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显然偏离了“能力”导向。旨在强调:备课是否充分,授课重点是否讲解清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否应用,互动教学是否有效开展。这些是从直觉上提高了知识接受效果,活化了课堂气氛,但降低了教师的能动性,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过分强调教学手段是在用手段绑架内容。提升法学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教师的思考力、执行力,教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好;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形成教学的独立思考,有创建性体会,培植学生法学的职业悟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以职业化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体现了法学教学的价值诉求,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成果颇丰。同时,也在基层法务人员的培养、培训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就其实效性而言,我们很难从学生的就业层面、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方面看到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光明愿景。

1.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法律职业以法学教育为依托,法学教学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有效途径。而现在的大陆法系成文化、典籍化,偏重于学理、概念,关注于已形文的律例以及由上而下的司法解释,走的是一条先理论后实践的路径。另一方面,法律教学又为法律职业服务,职业趋向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需求带动着教学的纵深发展。然而,在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环境中,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没能达成同步,尤其是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理论教学与实效已然形成了两个陌生的版块。法学教学按照“常规”即已形成的“通才”、“全才”的培养目标按部就班地执行,忽视了高职法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情况,也很少从教育对象法律职业化服务的需求方面转变思想,这直接作用于教学的全部环节,影响并限定了法律服务人员的执业行为,造成了法律服务人员理论与执业技能的巨大差距。

2.联合办学的专升本教学应以专业职业为导向

为了适应法律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不得不走联合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是法律类高职院校生存空间的有效拓展。但这种办学模式只有与前卫的教学思想结合,才能延续其“生命”的价值。三年的职业学习,使得学生已经对法律有了一定积淀,倘若再沿用现行专升本的课程安排,固然可以加深对一些法学理论和相关部门法的理解,但仍然受现行教学思想的影响——泛理论化、泛专业化。虽又经一次洗练,但职业技能似乎与实践仍然相距遥远。因此,联合办学的法学专业的专升本教学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确定的职业方向。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需从原有的教授法律知识转到以法律职业为最基础的法律教学思想上来。打破条块式、拼图式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展示以综合性的判例,让其先形成系统性法律的全面认识,然后再研习细分法律知识,这是正常解决法律问题的顺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掌握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把宏观的问题微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增强其职业能力。

3.拓展国际化视野

全球化的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带动全球化的法律职业者的互动,WTO框架内的矛盾、冲突,必然牵动不同利益群体以法律为导向的互动、交流;各跨国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跨国企业内部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必然会产生国际化的法律服务。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会催生更多的法律执业人员。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务人员的从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法学教学要面向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教学思想也要为国际化服务[2]。

(二)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法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掌握法务技能。法学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创建特色,体现专长。加强的是法律知识,突出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比如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咨询,卷宗、档案的梳理,庭审、调查、审讯的速录,辩诉、法律咨询等法务事宜。高职院校法学教学要向服务性法务工作者的方向转变,以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比如社区矫正服务人员、人民调解员、安保人员、书记员、法官或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国际化的多语种法律服务等,这些具体的工作需要的人才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结合高职法律院校的实际情况,时间短(一般学制三年)、任务重(16门必修课),实效性差等特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增强实效性为核心,以双语环境为基础,放眼国际视角,培养更具社会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服务型法律人才,减少一些影响不大或短期教学应用不多的选修课,而要将专业实践、第二语言、国际公法、国际私法、WTO框架下的规则、制度作为教学重点,为区域崛起和国际化服务奠基。

上一篇: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究 下一篇: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