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时间:2022-04-30 02:31:32

儿童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头痛是小儿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其中偏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头痛患者的40%。偏头痛属原发性头痛,为急性复发性头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范围内儿童偏头痛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频繁的头痛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加强健康宣教,了解和掌握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助于解除不必要的担忧,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治疗顺应性,改善儿童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特征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世界偏头痛的发病率8.4%~28%,日本偏头痛的发病率为8.4%~12%,我国偏头痛总体发病率9.3%。目前有关儿童偏头痛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比较公认的儿童期偏头痛发病率为2%~5%,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14岁左右发病率约为10%。

年龄因素 儿童偏头痛的发病年龄多在6岁左右,最小可见2岁发病。10岁以前男孩略多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多于男孩。儿童偏头痛有自然“痊愈”的倾向,约23%的患者在25岁左右头痛消失,而多数患儿发作至成人期。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逐渐减轻,恶心、呕吐倾向减少。

遗传因素 偏头痛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34%~90%有家族史,母亲的遗传因素强于父亲。双亲患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75%;近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50%;远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20%。

易患因素 偏头痛的易患因素及诱发因子包括劳累、紧张、日晒、生活规律改变、睡觉过多或过少以及特定食物等。特定食物主要有巧克力、奶酪、酒精、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浓缩的砂糖、奶油冰淇淋、腌制品等。头痛发作时咳嗽、某些异常气味、光、噪音、气候变化,又可加重偏头痛。

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偏头痛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血管源学说 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有关。20世纪30年代Wolff首先提出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因血管痉挛缺血引起视觉先兆;头痛期为颅内外血管扩张,使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此观点一直为众多学者接受。此后,有学者研究发现,偏头痛先兆期虽有脑血流量减少,但头痛期脑血流量并不增加,或头痛期脑血流量仍继续下降以及无先兆期患者脑血流量始终无变化。1990年0lesen等提出,先兆型和无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他们认为先兆症状是脑血流量降低的结果,因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最先出现视觉先兆,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可表现减少、增多或先减少后增多,而这些变化与头痛类型、有无先兆并无恒定的关系。部分患者头痛间歇期亦存在局部低灌注区或脑血流速度增快。总之,关于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阐明。

神经源学说 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继发性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Milner等应用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解释偏头痛先兆,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扩展的皮层电活动的抑制。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5-羟色胺神经元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和起始部位。总之,偏头痛发作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它是将神经、血管、递质三者相结合。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涉及3种机制,即供应脑膜的颅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神经释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中枢痛觉传导的抑制降低。

偏头痛患者存在高度可兴奋性大脑皮层,多种因素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使神经元对内外因素更加敏感,诱发皮层扩布抑制。皮层扩布抑制启动了偏头痛先兆,同时也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偏头痛先兆是由于局部神经元去极化和(或)伴随皮层扩布抑制的局部缺血导致。除皮层缺血外,皮层扩布抑制还伴有硬膜血管血浆蛋白渗出和脑膜传入刺激。偏头痛的疼痛发作就是由于上述过程导致脑膜血管的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三叉神经传入的敏感化,此反应包括逆行性三叉神经的激活和顺行性面/颜浅大神经血管扩张系统的激活,提示偏头痛发生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此过程中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环节,它是以脑膜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血小板活化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神经肽的释放及其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另外,β-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8、组胺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及血小板激活增加也参与偏头痛发作。但是,有少数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并不是偏头痛的主要因素。

偏头痛与遗传 60%~80%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多数为多基因遗传,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遗传因素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更常见。研究显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中有多巴胺受体(DRD2)基因C/C型突变,部分患者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以及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型呈高出现率等,这些研究显示偏头痛具有遗传学基础,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此外还有低镁学说、高钾诱导的血管痉挛学说、脑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线粒体功能假说以及免疫学说等。

总之,随着对偏头痛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防治偏头痛的发生,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链接・

偏头痛与幽门螺旋杆菌

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外周血单核细胞前列腺素生成增加,从而使脑血管收缩或扩张,产生偏头痛前驱期或头痛期特征性改变。

上一篇:护理差错事故的应对分析 下一篇:马齿苋鲜用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