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时间:2022-04-29 06:56:25

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生存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高校已然成了一个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综合实体。所以如今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办学不同,教学理念、手段、方法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从而保证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根据相关管理统计数据,运用相关实证方法分析了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指出了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教学能否拥有一颗蓬勃有力的心脏的因素,则在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拥有一套独立而完善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化管理”;联系

一、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

(一)教学管理实质。

教学管理在借鉴目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管理,分别是:

(1)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学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3)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监控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可归科组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可归年级管理)。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

(二)教学目标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要素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获得、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理论对于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管理技能,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

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激发起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奋斗的动力,结合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构建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策略,并组织实施,以此来完成高校的教学总任务,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管理注重分而治之,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教学目标管理就是要将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分别执行的一个个小目标,以此来实现管理的高效率。教职员工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负责的分目标,并知晓自己的分目标与学校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主动采取有力的策略去完成自己的分目标。当所有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所负责的分目标都完成时,学校的教学总体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三)教学目标管理的意义。

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目标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因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目标是引起行为最重要且最直接的动机,制定恰当的目标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达到该目标的动力和信心,而且还能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促使其不断付出努力完成该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周期长,且劳动成果见效慢。实现目标管理,可以让高校教职员工一起参与到工作目标制定中去。运用民主的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思考自己工作的局部问题,促使其在完成学校总方针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效益。

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种形势下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可以有效处理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促使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围绕学校总目标进行,实现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其发挥最佳功效。

(四)目标管理的缺陷。

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缺陷,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些缺陷是方式本身存在的,有些缺陷是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没到位而引起的。真正可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要让各级管理人员的目标都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即“不跳够不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合理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在所有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确定的目标一般都是短期的,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其原因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可能性变化,各级管理人员难以做出长期承诺所致。由于目标是经过多方磋商确定,要改变它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修订一个目标体系与制定一个目标体系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很可能不得不中途停止目标管理的进程。

二、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化管理在教学中是民主管理的体现,因为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充分的讨论,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所以制度是多数人的意志体现。制度化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依据少数教师的指令进行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三、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的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作需要和学生实际而制定出可行性强、操作灵活的班规班纪及配套管理制度,使班管工作既能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有益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班级管理正规化和制度化,从而克服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随意性,更好地落实班级管理的责任目标和提高教管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定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目标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因为没有统一目标,教学就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产生有效管理效果。因此,制度化管理要结合“目标管理”。新时期教学管理模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学校教育全面的整体变革,它绝不是用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一旦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才会持续深入。可见,原来的一套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重建符合新教学形势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军荣.人性与制度:摇摆中的百年管理史[J].企业导报,2009,(6).

[2]周荣华,张太雷.以人为本与制度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3]汪杰.论行为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国土资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1).

[4]余长惠.目标管理理论对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5]米靖.竞技体育参赛目标管理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6]胡国柳,王莉.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内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7]冯淑霞. 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3).

[8]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9]贺雪娟,雷庆礼.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效益研究[J].求索,2004,(4).

[10]郭必裕.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1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教育论丛,2005,(3).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浅谈 下一篇:深化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广东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