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4-29 03:33:42

当代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原因探析

恒古流长的艺术需要年轻的受众,才能代代相传。众所周知,当代的年轻人跟戏曲越来越疏离,导致戏曲的审美群体缩减。

戏曲是中华艺术的一朵奇葩,曾经是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样式,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这门曾经辉煌的艺术,为什么在当代失去了许多年轻人的心?

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无可否认,当代的审美本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大众文化恣肆的后现代社会,快餐文化、读图时代是对当今时代的表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一代手捧MP4,随时随地看电影、看韩国电视连续剧,在电脑上玩“帝国时代”网络游戏,足不出户,却乐在其中。在这样的时代,一切都似乎走向平面化,审美亦走向日常平庸化。

在古代,文学、艺术等美学范畴的事物是少数阶层才有的特权,在东方和西方都是如此。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民主的推进,艺术和美学不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艺术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海德格尔提出他的著名的“诗意地栖居”,哲学家福柯提出“审美的生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所谓“消费社会”之下的新状况是高尚的消解,雅与俗边缘的模糊,美与丑概念对立的取消和精英文化的去中心化。超现实主义画家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的绘画作品,足以为“高尚的消解”加以注脚。以雅文学与俗文学为例来讲,学者和专家往往自然地站在雅文学一边,因为它具有更丰厚的文化积淀,也与专家的学问基础相吻合;然而,不可否认,当前俗文学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在艺术市场上有着更大号召力。

二十世纪大众文化的崛起,正配合了日常生活层面在审美意义上的凸显。知识精英所标举的人文关怀和浪漫精神,与百姓的生活过于疏离,大众文化因为肯定人生的平凡性、世俗性,强化了大众的现实欲望和追求,而直接切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国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审美向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全面进入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阶段。在这个艺术日常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戏曲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作为被精英阶层所喜爱所推崇的,历来作为中国高台教化的雅文化,自然难免被边缘化,被时代和大众所抛弃。从时代的本质来讲,戏曲与当代社会相悖,这表现在戏曲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中国戏曲诞生在古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下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审美体现。但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经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经过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所生存的21世纪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信息爆炸,日新月异,已经和戏曲所反映和体现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内容相去甚远。

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第二个原因是戏曲的节奏太慢。当今时代,交通、通讯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化的今天,从东半球的中国飞到西半球的美国只要十个小时,当天就能到达,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现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了,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只要电视机的按钮一按或者电脑的鼠标一击,难以想象的迅速,无与伦比的快捷。信息的爆炸导致了文化的快餐化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为了尽可能地掌握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简化,因而“图像”日益成为对大众生活和审美文化影响极强的力量,使人们从“读文化”转为“视文化”。当下许多年轻人已经有了阅读障碍症,大段的文字对他来讲,根本无法消化。这种视觉文化之下,人们不再去追求审美对象背后的隐喻深意,不再以思考为乐趣,而直接停留在物质的表象,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形象。由于思维的简化,欲望的膨胀与解放,对高尚意义的颠覆,以及实用主义的世俗化,审美向“纯粹感官刺激”突进。

戏曲那种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的美,已经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视觉的停留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使年轻人不耐烦于戏曲那种慢慢地叙事,慢慢地、百转千回地低吟浅唱。戏曲的慢不光是板腔体的唱腔的一唱三叹和动作的程式化,还有我们所谓的“戏”的节奏,也就是戏剧动作的节奏,戏曲故事推进的节奏。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和工作压力很大,难有古人那样大段的时间来消磨。有白领说:“一句话,戏曲要唱上个大半天,我睡都睡着了。还有的,故事情节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它还要交代半天,太慢了。”

其次,当代社会文化及休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也是造成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原因。过去,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百姓家中,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人们的业余休闲方式较为单一,看戏成了人们主要的消遣方式;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戏剧舞台上话剧兴起,去剧场看话剧成为一时的风尚;到了90年代,又有了电影,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去电影院。时至今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人人都可以在家中了解国家大事、看煽情的电视剧、欣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电影院也比比皆是,还可以到网络世界去畅游,电脑互联网四通八达,网络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还有虚幻缥缈的电脑游戏世界,使年轻人沉迷在其中。

当今社会,审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审美文化的感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娱乐化。我们今天生活的空间充满了为满足感官愉悦和情绪经验而制作出来的审美形象。当代审美文化的感性化取向直接指向了它的目标,就是娱乐。娱乐化成为了当代审美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对当代人来说,休闲的基本方式就是娱乐,在结束了一天或一周艰苦的工作之后,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轻松一下或者是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那些能够为大众带来休息、娱乐的轻松的现代大众文化受到喜爱和追捧。像魏明伦在他的文章《当代戏剧之命运》中提到的“斗室文娱”、“广场游乐”( 魏明伦著《当代戏剧之命运――在岳麓书院演讲的要点》载于《中国戏剧》2002年第12期),活泼好动的年轻白领自然被吸引过去。2005年的超级女生就忽悠起了大众的高昂情绪而赢得电视收视率的桂冠;形形的各路明星一路引得青年男女疯狂的追捧和在演唱会现场的尖叫狂舞・・・・・・

另外,造成戏曲审美群体缩减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轻人自身的心理因素。浮躁好动是其中的一个心理因素。年轻人活泼好动,这使得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反映迅速,能够更快地跟上事物的发展,同时,这一特征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浮躁,使得年轻人不能够安静地沉下心来,不愿意思考和动脑筋,表现在年轻人的喜新厌旧、崇洋和反叛心理等方面。年轻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过去。因而喜欢赶时髦,对于外来的艺术觉得新奇有趣,于是轻易就被掳掠过去,而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他们的眼里觉得非常老套,喜欢标新立异的他们觉得戏曲是属于老年人的东西,他们用周杰伦那永远听不清歌词的“霍霍哈嘿”颠覆过去和上一辈人留下的传统。

但是,年轻人也有盲从、从众心理的一面。比如,白领阶层的伪高雅。当前,以白领阶层为代表的城市中产阶层是城市消费的生力军。他们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精英身份的认同,典雅精致的“小资”情调是他们的文化标签。伪高雅的白领阶层,自认为戏曲是俗的、土的东西而避之不及,却对自己也不甚明了的西洋音乐等在视觉、听觉上占有优势的艺术形式趋之若骛,借以标榜自己的高雅。年轻人的从众心理使伪高雅成为一股潮流。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们集优秀艺术之大成的戏曲艺术,正在被城市的主流群体边缘化,导致戏曲消费群体的缩水。挽救优秀戏曲艺术,已得到社会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正确引导培育戏曲受众和戏曲爱好者,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上一篇:贝利尼艺术歌曲的价值 下一篇:情感的表达与理解在声乐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