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

时间:2022-04-28 12:57:17

创造适合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

建设一所理想学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政府来说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对学校来说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负责”。近年来,我们广文中学朝着“建设一所理想学校”的方向,探索“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长适导、学校适所”的“适才教育”。

故事一:学生眼中的张老师是如此不同

2005年,时任潍坊二中的张校长告诉我,每年都有400多个家长希望到张老师任班主任的班级中。2006年广文中学成立时,张老师留在了广文,我得以走进他的班级。跟孩子们聊天,发现孩子眼中的张老师竟然如此不同:

一个说,张老师管得太严了,我喜欢有自主时间,不愿意什么事都由老师安排。

一个说,我愿意这样,我是个管不住自己的人,张老师这样挺好的。

一个说,他太能讲了,已经很明白的东西,他还要讲那么多。

一个说,我喜欢张老师多讲,他不讲,我常常搞不明白。

同样一个张老师,学生眼里竟如此不同,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不同。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真正的教育均衡,是要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只有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在一个适合他的班级里成长,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均衡。

于是,我们开始探索从“分班而教”到“选班而学”。我们调研学生需求,确立了四类班级:自主学习班、数学加强班、英语加强班、情态强化班。每年新生入校时,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给出建议,由家长和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班级。适合的班级里,有适合的老师、适合的教学策略、适合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的是“适合学生必然带来的全员发展”。

适合的班级,给了学生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故事二:“拯救男生”行动

2007年,广文送走第一届毕业生时,我们对近两千名学生进行了各学科学习难点调研。英语难点调研显示出,男生对初中英语102个知识点的平均难度系数,全部大于女生的平均值。

调研还显示出,有些不该是难点的知识,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欠缺,形成了难点。不同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生活经验有差异,而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资源上课,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而形成难点。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当我们把千名学生均等分班以后,只是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不是“学生成长”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均衡,还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原有基础,基于学生,进行课程的再造,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

于是,我们开始了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寻找每个学生的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途径。引桥课程、教材整合、梯式练习三条主要途径,成了课程二度开发的重要载体。

适合的课程,推动每一个学生最好的发展。

故事三:同课同构课的显著差异

教研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常常用同课同构课,来分析教师个性化教学带来的差异。一次数学研讨,教研组设计了五个题目作为习题讲评课的内容。刘老师把五个题目完全放给了学生,学生自主做题,展示做题过程,教师只是点拨;而王老师把五个题目从第一个题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下课。两节课上完,进行当堂达标测试。

刘老师的课上优秀率70%,王老师只有63%;及格率也相差近10个百分点。同样的内容,何以这么大差异?调研学生,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我们的基础不同,老师讲只能对着一部分学生。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教育均衡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上。教育是一个过程,机会的公平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经历不同,教师一个人的讲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课堂上实现均衡,应该先从落实“学生的学”开始。

于是,我们大力推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由教师“讲”为主走向学生“学”为主,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逐渐地,广文中学“54321自主课堂”范式诞生。今天,落实得好的老师,课堂效率最高。

适合的教学方式,才有学生自主的成长。

故事四:首届校园艺术节的尴尬

2006年底,广文中学举办首届校园艺术节。经过选拔,确定了两男两女四个学生,作为闭幕式暨大型文艺汇演的主持人。还没有排练,一个男孩的家长就给我打电话,不同意孩子做主持人。家长直接问我:你能保证我的孩子上高中吗?

同年,一个初三女生找我求助,她和班里几个女生瞒着班主任、家人排练了一个舞蹈,希望参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艺术节,而初三学业相对紧张,他们担心被挨训,请求帮助。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教育均衡不仅意味着提供条件,实现学业发展机会的均等,更意味着创造平等的机会,实现能力的锻造、素质的提升上的机会均等。

于是,我们用机制保障每一个学生活动的权利:梳理一个学年所有的学生活动,把活动归类为“活动课程”。为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活动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校课程纲要规定,学生在校参加一定数量的活动课程,获得学分,方能毕业。当活动走向活动课程,保障了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权利。

适合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大提升。

故事五:一个学生的巨变

2011年下半年,学校从外校转入一个初一学生。待了一周,该学生就常常因肠胃不好而请假,落下了不少功课。按照惯例,新学期要对社团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可以继续报名自组织社团。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兴奋劲一下子来了,报名组建年级乐队,她自己是大提琴手,还会萨克斯,对音乐特别热爱,一下子组建了24个人的乐队。每周四下午,乐队和其他社团一样,固定时间训练。从此,她再也没有请一次假,而且说要把这个乐队打造成广文中学第二乐队。

原来,过去肠胃不好是情绪紧张带来的,这是一个要强的女孩,但转入前因为一次学业考试成绩不好,就闹情绪,带来了身体的不适,身体的不适成了解脱的理由,于是,常常因此而请假。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真正的教育均衡,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个性突出、优势明显的人。

于是,我们不断给孩子们搭建丰富多元的成长平台,目前,已经开设出近百个社团,平均50人一个社团。社团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求,而综合素质评价又使得社团能够常态开展。

给学生适合的发展空间,学生就会给我们无限惊喜。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故事中,广文中学的“适才教育”体系诞生,它具体包括五个维度: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适才教育”,就是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了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均衡发展才是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

上一篇:励志教育不能以牺牲尊严为代价 下一篇:教师专业成长:校长攻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