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文本教学解读的另一扇门

时间:2022-04-27 11:17:42

课后习题:文本教学解读的另一扇门

从文体的表现功能来看,文本总是难以被穷尽的,文本解读总是在不断深化。在文本解读内容相对确定与教学样式不确定的统一中,教师要力求提供给学生相对适切的解读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切的教学。

无疑,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解读和教学全要由自己来完成,困难是挺大的。十年课改,大学已广泛且深度地介入,不少教材除了提供学者的解读文章外,还根据这些解读、分析,约请中学特级教师一起编写出每篇课文的练习。这实际上搭建了由解读向教学转化的桥梁。一般教师若在自身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这些解读和练习,就有可能通过这“桥梁”到达美妙的彼岸,转化成自己的好教学。

小说《边城》共21节,节选入人教版必修5教材的第3~6节是全篇的缩影。学者对于《边城》的解读文章有很多,教师可以吸收借鉴。另外,教材课后练习所涉及的人性美主题、悲剧问题、散文化倾向、话里有话的语言艺术,关系到该小说最重要的四个问题,既可指导解读节选部分,也能指导解读全篇。

就人性美主题和悲剧问题,沈从文曾这样说:“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却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1]

一切都充满了善。兵卒纯善如平民,农民勇敢而安分,小说中出现的有名、无名的数十个人物,个个都充满了善;二老对独自等待爷爷的翠翠的真诚关照;渡口上爷爷、翠翠、过渡人互相礼让的动人情景,也都体现着善。这就是练习一、三里说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人性美,究其实质是典型的道家哲学。在老子的思想观念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尊重、顺应、效法自然才能保持人性的恒久与纯正。《边城》中的人物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人人都是“风日里长养着”的“自然之子”,翠翠、傩送都代表着自然、健康的生命。这种质朴、活力和朝气,是道家文化中理想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蕴含着“仁者爱人”“孝悌乃为仁”的儒家思想,这种“仁”不仅存在于以血缘关系组合的家庭结构中,还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文中互帮互助、有情有爱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沈从文苦读群书,“看得多而杂,就不大可能受什么影响,也可说受总的影响”[2]。《边城》将原始生活传统与浪漫之爱融合,着力描摹一种恍如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表达一种理想,更重要的是对人性回归原始状态的赞扬。作者更看重的其实还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那种最本真的人性即便有着尚待开化之嫌,但是追求一个本真的自我状态的信念毫无疑问不可忽视、不能舍弃。一种理想化的人性因此而产生,在作家的偏好和喜爱中谱写成一曲清亮幽远的“牧歌”。沈从文完全是站在他的“乡下人”立场,对都市人生加以否定和弃绝,显然,他更偏向于艺术的美。

事实上,翠翠从“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到“朦胧爱恋中的忧伤”,再到“独自一人扎实地活下去”,她经历的是一个健康的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许多高中学生所经历的。阅读《边城》,对高中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中和谐的“湘西世界”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需要做的是,把解读的重点放在“这种和谐是如何展现人性美的”,对学生已有的见解进一步加以引导。

人神和悦的自由爱情为何没能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下如愿?即课后练习三第2小题的问题:“边城的人们那样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不凑巧导致悲剧。爱情又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不知不觉进入了翠翠的心里,第一次端午节偶遇二老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可是,老船夫却打算把翠翠许给大老。这产生了第一个不凑巧。在当事双方的另一边,二老对父亲念想的与王团总的大小姐结百年之好不感兴趣,又不敢站出来违抗父意,事情变得微妙起来。这形成了第二个不凑巧。善良的人们因为许多不凑巧走向了悲剧,这悲剧可说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善的悲剧比邪恶践踏正义的悲剧更令人感到无奈与凄凉,《边城》的悲剧内涵因此更加丰富、复杂,它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的影响,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因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也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沈从文所说的“不凑巧”是连性格、偶然、沟通等在内的原因都包含了。在节选入课本的章节里,偶然带来的不幸出现了,难以沟通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凑巧,造成了命运无常的悲剧。

是什么使得“不凑巧”产生了?老船夫的努力为什么恰恰促成了悲剧的形成?这里沈从文启发了读者需要进行辩证思考。在生活中,沈从文亲眼看到过地方势力之间的拼杀,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死去,这些盲目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的所见所闻也许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从而反思,正是个体对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运用没有恰到好处,导致了悲剧的上演。比如翠翠的父亲,他没有分清“军人的责任”与“男人的责任”,结果盲目轻生;同样,老船夫也没有了解翠翠的内心感情,只是盲目操心,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担忧。《边城》里隐伏着作者很深的现实悲剧感。宏观上看,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社会进程中逐步被消解的悲剧性场景,以及边城人在这种消解中的无可奈何与苍凉之感,这种悲剧感缘于作者理想的人生梦境的破灭,实质上是理想的人生形式与现实的生活方式的矛盾;微观上看,边城人身上的自然、健康、优美等诸多品质,多由传统农业文明铸就,在剧烈变动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中,这些品质成了遗世之珠,表达了作者对“农人与兵士不可言说的温暖之情”和“乡下人”主体精神蒙昧的忧虑;从文学观念上看,作品反映了沈从文文学追求的矛盾性,他追求美善一体的文学,对善的功能的终极理解、对美的作用的理性体认,与创作现实很难调和。这种作家理想与时代错位所造成的文化悲剧,虽然从社会层面上讲是失败的,在审美上却取得了成功。

是什么让靓丽的桃源成为一个悲剧,这大概是每个读完《边城》的人都掩卷深思的问题。以高中生为受众的中学教学是否应该进一步探寻悲剧背后的原因,从中体会到沈从文对人性的挖掘和考量呢?这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在“教什么”上,语文教师享有一定的自主性。对这篇课文,除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之外,教师还宜与学生共同探讨《边城》对人性的刻画和思考,从人性的角度来把握悲剧的全部构因,并通过学生的习作进行总结和反馈。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有关人性、自然之一二,也就不枉编者及教师的一番努力了。

《边城》的散文化倾向,就全篇而言,主要是生活化、风俗画两大方面。

原生态的湘西也有野蛮、血腥、土匪的一面,所以,《边城》是加工过的“边城”,是小说;但是,《边城》不是那种矛盾冲突很尖锐、很有戏剧化的小说,而像是实录生活本身,似流水账般写去,给人纪实散文般的感觉。一方面记述着边城众生极其平凡、琐碎的故事,就像生活本身;另一方面又时时表现着边城人美丽的爱,美丽的情,以及种种善行,这也是生活本身。生活化还表现在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悲剧是日常随处可见的悲剧形态,其所揭示的偶然、性格、难以沟通等悲剧原因,更是常见的一种生活常态。这就是令人感慨的生活本身,因而给人朴实自然的散文感,而非离奇虚构的小说感。这只是散文化倾向,而不是原始实录的散文。因为《边城》随着语境的改变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从而形成视角的流动:小说的前3节中主要是全知视角,为读者展开一幅如诗如梦的湘西风情画;在情节展开的第4节以后,则采用叙述者视角和角色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在视角的流动中,组成一首愁绪缥缈的人性抒情诗。

《边城》是“梦”与“真”构成的小说,其人性、人情的美是依托湘西浓郁的风俗折射出来的。文本无意经营关联性很密切的情节要点,故事被淡化处理成一条很细的轮廓线,更多的是对小镇的人事风貌、闲言碎语进行大量铺排,提供给读者的是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感情。全篇大量的风俗画描写,给人感觉好像是在写散文,但它是实实在在的小说:它仍是以曲折的爱情故事为篇章主体的;其风俗画不是孤立的,不是为风俗而写风俗,而是由此带出故事情节,或者本身就是人物活动、性格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里展示的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小镇上集市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人们赶集时的穿着打扮,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湘西风俗风情画。而这些风俗画都服务于主题、服务于人物:几次写赛龙舟都和翠翠的情绪发展、感情变化紧紧扣在一起,在整个文章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枢纽作用;端午节,更像是穿珠的线,一切的悲欢离合,人和命运都难以与其分开。沈从文对湘西风俗的描写一向既浪漫又富于传奇色彩,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形式美,使这种生命力的有无上升到一个民族整体生命力之有无的象征高度,这也是他写《边城》的理想追求。

夏志清曾说:“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这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最完美的代表作。”[3“]牧歌式”文体正是一种糅诗、游记、散文于一体的写作手法。课后练习三第3小题说:“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这些生活化和风俗画描写在节选入课文的章节里都有体现,特别是通过风俗描写带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使人不知不觉进入故事的“轻松”描写,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课文中表现在哪里?爱情何时开始?这爱情今后有没有出现矛盾、曲折、甚至不幸的端倪?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应该能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再来看语言特色。《边城》除了很质朴、又很有文采的别致语言外,最重要就是“话里有话”的大量、巧妙的运用。选文已极明显体现了,课后练的4道小题就是为此设计的。

特别是第5节祖孙俩关于顺顺一家、鸭子、青浪滩的对话,翠翠丰富而复杂的情思感想,都借此传出来。一年前的端午节,祖父说顺顺很好、大老也很好、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这个反问句,包含着丰富的内蕴,此话的弦外之音是:祖父你认识他们一家所有人吗?你认识二老傩送吗?顺顺好,大老也好,难道二老不好吗?一句话里有话,有撒娇,有责怪,也有嗔怨,翠翠纯洁可爱的天性由此可见。随后一句,更道出了她的真心:“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看起来好像是问一句闲暇话,实际上包含了千言万语,因为问语中镶嵌了翠翠心上人傩送所处的地点,凝聚着千种情愫。祖孙俩的对话有了别样的情感信息,显出余音袅袅之效,也让翠翠温柔、羞涩的性格跃然纸上。

《边城》的语言含而不露、意味隽永,文中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起到话里有话、言外有意的作用。比如,“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把翠翠得知大老来提亲时内心的杂乱、少女的羞怯、失望和担忧、以及难以倾诉的愁苦全包含进去了。小说的结尾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利用语言的含混性、不确定性形成的审美张力,构织出一种特有的模糊的意境空白: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小说是结束了,然而作者却让读者难以走出这忧郁的氛围,和翠翠一起思念、等待。这种开放式结局字短情长、余味十足。

教学过程中,最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心理活动对文章的作用,以及作者对湘西文化内涵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笔者所看到的诸多课例中,关于《边城》的语言鉴赏大多止步于某句话很传神地揭示了翠翠的某种心理活动。按课后练的要求,需要真正紧扣《边城》个性化、规律性的“语言特点”去鉴赏,帮助学生从纯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去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翠翠、爷爷对话的“话里有话”之妙,值得细细品读。

分析表明,课本设计的几大练习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边城》的艺术奥秘,依托它们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转换,凭借这一“桥梁”应该能实现相对适切的教学,使之成为文本教学解读的另一扇门。可以按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的要求,预先设计一系列的探讨、引导题,通过指导阅读、解读节选进课本的章节,进而引导、指导阅读全文;也可以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边城》全书,然后参照上述探讨题,集中讨论作为全篇缩影的第3~6节,接着集中讨论“不凑巧”,探讨该悲剧的内涵及其原因。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字领悟力,完全可以轻松读懂小说的情节。如果在教学中支离破碎地分析故事,不仅对学生不起作用,还有可能破坏小说的整体美感。沈从文的小说,正如水流那样,是不可以断开来看的,应该整体地欣赏其中的美妙。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水云[M].沈从文文集: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2]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一些有关问题的回答[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0(4).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张莹汇聚绿色再生智慧 下一篇:红单六号及其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