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囚徒困境”问题

时间:2022-04-27 07:53:46

基础教育的“囚徒困境”问题

1什么是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博弈论简言之为对策论,即参与博弈的双方需要根据对方的策略选择己方的对策。“囚徒困境”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两个小偷作案被警察抓住,警察知道他们还有其它罪行,但没有证据,如何才能让他们开口招供呢?警察向他们宣布政策:

每个人面临两种选择——坦白和抗拒。

在甲选择坦白的情况下

如果乙选择坦白,则甲被判4年,乙也被判4年。

如果乙选择抗拒,则甲无罪释放,乙被重判7年。

在甲选择抗拒的情况下

如果乙选择坦白,则甲被重判7年,乙无罪释放。

如果乙选择抗拒,则甲判1年,乙也判1年。

两个小偷都是聪明的人,而且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甲想,如果乙坦白,我抗拒判7年,坦白判4年,还是坦白合算;如果乙抗拒,我抗拒判1年,坦白无罪释放,也是坦白合算。同样乙也是这么想的,于是甲、乙都坦白,都被判4年。

参与博弈的甲乙都选择自己最好的结果,双方的选择结果却是不好的,这就是“囚徒困境”。为什么会产生“囚徒困境”呢?因为人都比较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基础教育的 “囚徒困境

我们再来看基础教育的“囚徒困境”。

应试教育的弊端为社会公认,要求“减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多项政策,为学生“减负”,但学校和学生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减负”成为一纸空文,为何收效甚微呢?因为全社会都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以学生家长为例。每个学生家长都要求孩子得到高分,要想得到高分就要比别人下更大的力气,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这样做会让孩子不能全面发展,身心都会受到损害,学生家长为什么还要这样呢,因为有一个应试教育的制度规定着,没有分数上不了大学,没有高分上不了好大学。在这个规定下,学生家长都想,如果别的孩子下功夫,我的孩子也下功夫也许会上一般的大学,但不下功夫一定考不上大学;如果别的孩子不下功夫,我的孩子下功夫会上好的大学,说不定能考上北大清华。看来,还是让孩子下功夫学习合算,学生的家长都这么想,于是,“囚徒困境”就形成了。同样,学校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在下功夫,个别学校“减负”一定会带来学生分数的下降,升学率降低,学校的名利都要遭受很大损失,会“死得很惨”。可以说“减负”是不现实的,“增负”才是稳定的均衡。教育的博弈结构决定利益的分配,获得高分可以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可以考入好的大学,学生的升学率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名利双收,可见大家都成了“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了。

看来,摆脱“囚徒困境”的办法是改变教育的博弈结构,即改变应试教育的制度,让全面发展的学生或有某一专长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而这样做很难,特别是如何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游戏规则”。现在,至少说应试教育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其他的制度能保证公平吗?

追踪溯源,应试教育源于隋唐时期发端的科举考试,客观地说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佳的选才制度,虽然这个制度带来许多恶果,也算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吧。当初高校扩招,以为会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特别是应试教育问题,令制度设计者没想到的是不仅没有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反而让应试教育越演越烈,而且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术腐败丛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成本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更多的问题。看来,破解基础教育的“囚徒困境”,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囚徒困境”也未必都是坏事,学生的负担虽然很重,但还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如果学生一味玩耍,对一个国家也未必是件好事。考试是必要的,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全才教育”,即要求每个学生什么都要好,语文要好,英语要好,数学也要好,由于要选拔,于是乎,我们的数学就变得很深,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厌恶学习,特别是奥数,那是个别数学爱好者的游戏,竟然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打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于是乎,我们的语文就出现了标准答案,应该说很多语文内容是没有标准答案,许多人学了十几年语文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好,实在是应试教育+全才教育的罪过。而现实中很多人是“专才”即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比较强,如果我们沿着“专才教育”之路走一走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说国家会拥有更多的适用的人才。这一点,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已经有很成功的经验,我们可否学一学试一试呢?

上一篇:野狼为啥爱嚎叫? 下一篇:增高鞋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