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源县农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12:27:11

新疆新源县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新疆新源县是“西部百强县”的未来之星。但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推进中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力整体经济发展的进程。如何依托优势资源,开拓特色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广大农牧民更多受益于国家出台的好政策,是新源县农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源县 现代农业 规模经济 牧民定居

新源县地处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新疆伊犁河谷东端的巩乃斯草原腹地,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约1500万亩,辖七镇四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11569人,由哈、汉、维、回等29个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44588户,2297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有838.4万亩全疆乃至全国最好的天然优质草场,可耕地约80万亩,是典型的农牧业大县,但农业农村工作的推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畜牧业的实现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新源县农业发展现状

新源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催生出五大优势资源,即水土光热资源、畜牧资源、林果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新源县在农牧业基地建设、农村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农村四大产业发展比较稳定,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劳务输出在农牧民收入方面的比例分别是:50.7%(557.6元)、31.6%(347.79元)、2%(22.32元)、10.3%(113元)。

2011年,新源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8.2亿元,同比增长1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00元,达到8131元。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220元,较上年增长16.9%的状况来看,城乡收入及发展的差距依然突出;新源县地形特点是三面环山,西部敞开,东高西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新疆西部联系南北疆的要冲。边缘化的地理环境致使新源县的战略地位远远重于经济地位,在投资、出口、消费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形成规模;耕地总耕种面积的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土壤退化、耕地高度分散、农民一盘散沙、土地分配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扭转;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懂得各项栽培、养殖技术的现代职业农民,新源县在加大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很多,但由于培训技能的单一,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成效依然不大;部分乡镇、涉农部门对目前形势变化不能很快适应,及时做出调整,工作能力水平亟待提升。此外,在农牧民增收问题上,工作不扎实。各乡镇到底有多少农牧民?农牧民的收入来源到底有多少途径?多少农牧民在从事非农产业?多数乡镇和相关部门都缺乏翔实的调查和准确的数据。农业工作推进缓慢困扰着新源县的整体发展。

目前新源县的重点发展和投入的区域是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很难依赖二三产业获得升级,必须依靠自身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对此,如何依托优势资源,开拓特色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广大农牧民更多受益于国家出台的好政策,是新源县农业发展的关键。

二、新源县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新源县水草丰富,土地肥沃,如何在既有的自然条件下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对于这个边远的西部多民族区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必将面临诸多的困难。新源县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农业劳动力的农技人员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程度、农村环境治理率等许多方面不能达到标准。如何在现有的水平上更好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呢?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因此,改革现行土地经营制度、实行农地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根本途径。[2]

专家研究发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可以加快推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有利于统一实施综合服务,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3]

目前农村比较理想的经营方式是在农户的集约经营基础上,以自愿、合作为纽带,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分配公平的股份合作性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新源县涌现出了一些“农场主”,由最初的个人小规模土地承包,到今天的以户、联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建立起来。目前新源县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累计达到100个,入社社员达2580 人,带动农户8495户。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农作制与经济发展是不相协调的,适度的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在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之前,要从根源上解决掣肘问题,主要是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

西方经济理论有关农业规模经济方面的研究认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报酬递减规律和要素的不可分性。农业企业规模越大,越具有资源、科技、信贷、信息、市场以及抗拒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因而大企业比小企业更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舒尔茨通过对拖拉机等生产要素的假不可分性的分析,否认了大农场一定比小农场效率高的观点。并认为,“农场的规模会发生变化,它们或者变大,或者变小,但是,规模的变化并不是这种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源泉……[4]

新源县800多万亩的优质草场是近四万牧民的生命线,仅年牲畜出栏80.35万头(只)一项,就占人均增收的50.7%。定居兴牧的提出,使得游牧民定居工程更多地站在了牧民的角度思考问题。2012年,新源县整合定居兴牧、抗震救灾和援疆等项目,年内建设游牧民定居520户。在定居方式上,坚持以集中定居为主、插花定居为辅,大力推行“人畜分离定居”模式,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游牧民定居点即将建成,尤其是新源县那拉提镇的阿拉善村。

依托部级“AAAAA”级那拉提风景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农牧业生产资源优势及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以观光、生态农业和具有哈萨克民俗风情的旅游接待服务为内容的休闲农业产业。2011年阿拉善村成为扬州市对口支援新源县的富民安居示范工程。借助富民安居和产业置换的契机,集中开发建设100栋特色民居,整个牧民定居小区占地630亩地。其30亩地作为文化招商区进行产业招商,高品位、独特色建设集旅游接待、筹办商务会议、客房住宿、旅游商品市场、民族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功能区,使之成为那拉提镇的旅游生活和特色民族文化基地。以保民生、促增收为主题,实现牧民安居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以旅游休闲、哈萨克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以优美的草原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载体,将人文展示、生态景观、商务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文环境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相协调统

我们有理由相信,解决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真正繁荣、富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9年,第2期:61

[2]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杨海钦,农地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理性分析与农庄经营

[3]百度文库,孙小明,规模经济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探讨ppt

上一篇:独立董事制度初探 下一篇:提高供电局后续审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