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

时间:2022-04-27 10:43:52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

摘要:本文在研究了目前国内关于生态园林概念的界定后,提出了对生态园林和生态园林城市内涵的认识,并剖析了现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Abstract: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mestic concept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this paper the puts forward the awarenes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nd eco-garden city, analyz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garden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追溯人类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变更史,从最初的依附于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到后来尝试性的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再到目前的征服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于是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并且诱发了各种直接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物质,严重威胁人类的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二、生态园林与生态园林城市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萌芽,不过那时侯的出发点是保护原野自然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园林被逐渐的应用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在国内,对生态园林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生态园林的理论、实践及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生态园林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严玲璋等(1998年)概括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灌、草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于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1]。

孔祥海等(2006年)认为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美学原理,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功能、环境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协调发展,建成的既有园林绿化面貌,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特点,又有自然与植物的美学价值,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区域性、连续性的绿色生态网格[2]。

杨静等(2007年)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3]。

生态园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生态的词性是形容词,园林的词性是名词,这样生态园林这个词应该落脚在园林上,生态起到是限制和修饰作用。生态的本质意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生态园林的也就是: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各种园林要素,遵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建出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绿地系统。

2.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园林城市也没有确切的概念。我国从1992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就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达成了共识: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4]。根据宣言的内容,笔者认为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是:利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理论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的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

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并制定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中基本指标要求有三个方面:1.城市生态环境指标、2.城市生活环境指标、3.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具体内容见下表

从这三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而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建设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

三、目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中,能够从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考虑【5】,把绿地系统规划与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的规划同时考虑而进行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不是很多。在新的一轮城市规划中,尽管对绿地系统做了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侵占了不少绿化用地,最后把原来规划得有整体性、系统性绿地系统又变成了彼此孤立的绿岛,彼此之间的联系被隔离开来。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在要求的绿化覆盖率的目标,很多人认为就采用见缝插绿的做法比较科学。用生态学和系统论原理来看,这种做法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绿地系统中点、线、面的关系【6】,它割裂了城市绿地系统中各个绿地之间的联系,很难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所以不科学。

再者,在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明确划分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所处位置以及其在城市绿地系统担当的角色,各块绿地之间的生态功能的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如何进行联系,而只是从景观、绿地覆盖率考虑,而忽视其生态效益等,这样看来也不科学。

2.城市绿地系统的廊道系统建设不够合理科学。

城市是一个能流、物流、人流、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当然要有适当的活动场所——建筑及广场以及联系他们之间的道路,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建筑和道路把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划分成不同的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之间要想发生联系,成为整体,发挥整体生态效益,这就需要一种沟通方式——廊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扮演廊道角色的主要是道路绿化系统和河道绿化系统。

要想保证廊道作用的实现,道路两面的绿化带要有一定的宽度,道路面的宽度不要过于宽,当路面过宽的时候,中间应该做分割绿化带,或者把路面架立起来,形成动物活动通道,从而能够做到不影响一些动物的活动。关于河道系统的廊道建设,也应该保证水质的清澈,水面的连续性,驳岸的科学性。从而能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营造一个适于活动或不同区域转移的廊道。而在实现中,城市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到廊道的作用。现实中的道路绿化系统一般都过于简单,有的仅仅是在路的两边栽两行行道树,做的比较好点的就是在树下种植一些草坪和灌木;绿化带的宽度都比较窄,绿化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这样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很难为动物转移活动提供一个通道,也就很难行成沟通被隔列开的各个绿地之间的廊道。

上一篇:浅谈如何进行产品的质量监造 下一篇: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