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环境侵权二元立法刍议

时间:2022-04-27 09:54:24

国内环境侵权二元立法刍议

举例而言,某企业现仅有1000万元的赔偿能力,其排污行为所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额为1000万元,造成的财产损失赔偿额为1000万元。如果采用二元模式,排污者必须先行支付人身损害赔偿100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可以得到全额赔偿。但是如果采取一元模式,排污者不仅需要赔偿人身损害,而且还需要赔偿财产损失,最终人身损害只能得到500万元的赔偿。排污者责任沉重由于绝对无过错责任无限制地扩大了行为人的责任,导致任何情况下行为人都要对损害承担责任,这无疑增加了行为人的负担。无论对行为人本身,还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不利的。[4]法是社会利益的平衡器,必须对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利益进行充分的权衡。环境侵权法律关系中,排污者是一方当事人,受害者是另一方当事人,虽然受害者需要救济,但是也不能过分压榨排污者。排污行为不是一种纯粹的恶,它能够创造价值。不仅如此,排污企业为地方创造利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企业支出的赔偿金数额过大,会加重企业生产经营负担,对于企业和社会都有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之分立

鉴于环境侵权一元规则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当予以改革。有学者认为:“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二元归责体系,即以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为辅。”[5]从国外立法来看,德国的《公害防治法》第14条将干扰侵害分为两种:一为经许可的营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二为一般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前者依特别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后者则根据德国民法典的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6]135德国还专门制定了《环境责任法》,要求大机器设备运营者承担无过错责任。[7]根据日本《民法典》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于有害物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加害人应当就被害人遭受的人身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而其他环境侵权是过错责任。[8]本文以为,应当以损害结果为标准区别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与致财产损失的规则。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人身之于财产的优位之所以要将环境侵权规则以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区分,根本原因在于人身之于财产所具有的价值优位。环境问题之所以引起激烈的反响,还被提升到“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讨论,是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所限,要进行生产和生活,一定水平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排污是人类利用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排污创造经济价值。然而,排污也可能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排污导致人身损害的,发生冲突的是物质财富与生命健康两种价值,人身价值优位,物质财富的创造应当让位于生命健康的保护,因此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的规则应当更加有利于受害人。在制度构建上,不要求排污行为的违法性,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免责事由也极其有限。而对于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则属物质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冲突,不存在孰优孰劣,更不存在让位问题,因而污染导致财产损失的规则也不如人身损害对受害人倾斜。救济受害人的必要事分轻重缓急,人身损害与导致财产损失相比较,显然是前者更亟待救济,如果将二者等量齐观,难免捉襟见肘,使受害者遭受的人身损害得不到充分救济。此外,充分救济受害者的人身损害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所需有学者指出:“无论各国采取何种途径对环境权益给以保护,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既要保障受害人的因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失得到救济,也都认同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许可营业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6]136可资赞同。环境侵权不仅关乎排污者与受害者的利益,而且还关系到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的利益。环境侵权责任过于严苛,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生产的热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更有甚者,一些个人以遭受环境污染相威胁,对企业提出高额补偿要求,甚至要求企业停工。为了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避免给企业过重的负担,应当区分污染致人身损害和致财产损失规则。总而言之,环境侵权责任的实质在于企业社会责任、国家经济效益以及民众私权利之间的博弈与选择,环境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调整和治理的综合性。环境侵权二元立法,就是针对环境侵权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不同情形下的环境侵权责任采取不同的规则。

环境侵权二元规则构想

目前征收超标排污费的领域仅限于环境噪声。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都已经取消超标排污费的规定,超标即违法行为。超标所谓的“标”主要是指污染物排放标准。而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为了保护环境,就应当严格将超标界定为违法,禁止超标排污。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排污者必须遵守。从这个角度来说,超标排污就应当属于违法。此外,学者普遍认为即使达标排污也未必合法,日本的“忍受限度论”成为比较典型的学说。[12]对于达标排污导致的人身损害,排污者承担应当以公平责任,从而平衡排污单位和受害者之间的利益。[13损害后果受害者的财产损失一般应当被限定为直接损失和可以预见的间接损失。排污导致的纯经济损失是否应当赔偿,应当区别对待。所谓纯经济损失,是指除了因对人身的损害和对财产的有形损害而造成的损失以外的其他经济上的损失。[14]例如排污导致海洋污染,观光游客大幅减少,导致以该海域观光旅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旅店客流剧减,由此带来的收入减少就属于纯经济损失。我国实践中纯经济损失一般不属于赔偿的范围。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各国对纯经济损失的保护程度和保护方式存在较大差异。[15]对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可以综合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行为人的过错。排污者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的,应当承担纯经济损失。排污者仅具有一般过失的,应当适当补偿纯经济损失。第二,考虑纯经济损失的损失主体、范围。只有损失主体确定、范围明确、额度可以准确计算的,才能赔偿。因果关系上文已述,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是基于受害者取证困难所做的制度设计,这一点无论是致人身损害还是致财产损失都相同。因此,在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中,排污者也应当就排污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过错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的责任承担,应当以过错为要件,排污者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排污者没有过错,即使导致他人的损失,也不承担责任。有学者指出:“受害人财产利益与加害人财产利益的对立,不是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与行业利益、阶层利益或地方利益无关,体现的是主体没有特殊性的一般经济利益的对立。侵权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对立主要是孤立的个体之间、偶发的财产(经济)利益的对立。在这样的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财产利益调整,一般不需要利益保护方面的倾斜。”[16]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是两种财产利益的冲突,也没有必要做特殊的倾斜。然而,在环境侵权中,要证明加害人主观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17]由于排污相关资料掌握在排污者手中,受害者证明排污者的过错难度很大。因此,即使在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中,也不能要求受害人在举证证明排污者过错方面承担过重的责任。建议实施过错推定责任,排污者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推定其有过错。这样可以平衡排污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环境侵权一元规则是一种超前立法,过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而压制了排污者。然而,过犹不及,一元规则对于受害者人身权救济是不利的,也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为此,应当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将一元规则变革为二元规则。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适用无过错和举证责任倒置,而环境污染致财产损失适用过错推定。待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制定环境侵权的专门立法[18],详细规定环境侵权二元规则。

作者:代杰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上一篇:生态环境问题及管制创新 下一篇:国内环境影响评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