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4-27 05:55:14

浅谈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培养是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高职教师需要发掘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同时将语文课程打造成为立足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支柱。

关键词:高职学生 语文课程 学习兴趣

有人说,现在的高职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高职学生没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人说,教导高职学生学习语文太难。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高职学生没有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人问,怎样才能扭转这个局面呢?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成功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兴趣便是河上的桥,只要行动就可以通过;由此可知,开展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发掘语文课程本身的独特魅力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奇怪情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气氛沉闷窒息。诚然,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没能发掘出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蕴含深厚、源远流长。可以说,一部中国的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的教育史。“语文”这个词,在中国的文化中不仅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而且包含了太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涵。孔子教导学生:“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一本《诗经》是青年人“关关雎鸠”的美好沉思;是读书人“他山之石”的敏锐洞察;是政治家“言者无罪”的凝聚人心;是老百姓“无食我黍”的深刻讽喻。它包含了“君臣父子”的伦理道德;它包含了“鸟兽草木”的自然知识。同时,不仅是中国的优秀作品如此,世界各国的灿烂文学亦是如此。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驴皮记》,以一贵族青年从穷途末路到放纵挥霍到生命终结,小说以神秘荒诞的风格、刻骨铭心的情感、冷静深邃的思考提出了“生命与欲望”的终极矛盾:“你要长寿么?那么你就该清心寡欲,以免除一切痛苦、忧愁,避开一切呕心沥血的搏斗和失败的烦恼,然而你的生活也就无所谓欢乐和幸福;你想快乐么?你有欲望么?那就只能以生命为代价去争取,不是让生活的河流通过单调的两岸,而是让它像激流那样奔腾,一泻无余。”这样的作品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是一幅法国社会的风俗画;是一种诚恳睿智的生命拷问。

朱绍禹先生曾对“语文”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科是工具学科,也是具有思想性的学科”;“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文科……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学科的因素”。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只有发掘出语文课程蕴含的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等,才能使得语文课程展现出独特魅力。

二、立足人才全面发展的文化支持

现在,不少高职学生认为语文课程只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作文的机械运动,认为语文课程只是茶余饭后、遣词造句、卖弄文采的雕虫小技。在这些言语背后,实际上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浅薄认识,是对语文社会功能的愚昧无知,试问,是否有人因为一则请假条愁眉紧蹙?是否有人因为一次现场面试语无伦次?是否有人因为一个常识错误贻笑大方?事实上,语文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保障高职学生成为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现状、对于理想、对于超越、对于精神等等的看法、理解和经验。刚刚走入社会或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年轻学生,只有以语文课程作为媒介,才可能从善如流、水到渠成地与现实社会逐步协调、逐步适应、逐步整合。他们只有读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才会拥有乐观豪迈的进取精神。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们就会懂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读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他们就会懂得“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的应用写作的道理。

高职语文教材所呈现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赏析,所设计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的编排,所涵盖的形式多样的应用写作的实践,既奠定了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为其思想品质、精神意志、个性发展树立了可供借鉴的榜样。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高职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需要通过发掘语文课程本身的独特魅力,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丰富的文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洪顺,冯守仲. 语文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

[3]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4]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探讨 下一篇:基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浅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