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时间:2022-04-26 10:36:32

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如今,新闻商业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网络媒体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了更严峻的挑战。新闻媒体关乎党、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新闻专业主义才是新闻的立业之本。在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互动的新闻平台的今天,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能有丝毫懈怠。

网络媒体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颠覆

新闻专业主义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自由、真实和服务公众。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看起来更加容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大众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也使我国媒体具备了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条件。因为渠道多,对事件报道的人多了,视角也相应增加,使被报道的事情能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这样无疑会使真理从争论中脱颖而出,使客观报道成为可能。

但是,由此同样滋生了诸多弊端,媒体自身定位的膨胀使得媒体审判事件时有发生;受众接触媒介的便利以及对媒体的错误定位使得媒体成为受众攻击对己有害之人之事的“利器”;网络的即时信息的便利以及行业竞争的压力促生了各种虚假新闻;网络把关的缺失、对受众兴趣的过分迎合使得新闻呈现低俗化的倾向。综合起来,网络媒体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颠覆:

1.自由

网络自由、开放的环境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受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一方面媒体自身定位的过分膨胀使得媒体审判事件时有发生,近些年,关于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争议时有发生,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充当了法官的角色。尤其是在对案件的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词句,譬如“罪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字眼,但实际上在法律未做出审判之前只能把他们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记者由于法律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代替法官对案件做出了审判,但记者毕竟不是法官,在报道中习惯性的平民化视角使得他们容易被感情和道德所左右,这样做出的评判就会一定程度上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且通过引导的舆论方向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

另一方面,网络所带来的受众媒介接近的便利,使得部分受众把媒介当“枪”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媒体特殊权利的受益人,在记者的介入下很多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在这些事例的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媒体强大的力量,把找记者帮忙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捷径。在记者介入报道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中,记者的介入最初是因为女主人吴萍的主动请求,她巧妙地借助媒体的力量捍卫了自己的正当权益,显示了人们的维权意识提高了,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可是也不得不引起深思。“艾滋女事件”也是一个教训。当前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权益并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对事件的看法和评判方式更多地还是站在平民的、道德的角度而不是法律的角度。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势必会对行政部门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影响了事件的公正性。所以记者在介入事件中时要充分弄清事件的真相,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对错,以免被一些恶意民众利用来作为打击行政部门、获取非法权益的手段。

2.真实

网络即时信息的特点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挑战,而在行业竞争的压力之下,及时性成为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中,自2008年开始来自于网络的假新闻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年。2008年如《上海方言“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离队》、《孙中山是韩国人》均来自于网络。

3.服务公众

新闻媒介的首要任务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的信息。但是近年来,涉及民生问题的新闻正在超越时事政治成为重大新闻事件传播的主流。2009年末,《新快报》、《新闻晨报》、《齐鲁晚报》等全国15家主流媒体共同评选出的十大网络事件,与新华社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新闻交叉的仅有一个事件。网络对受众的影响远远超越官方媒体希望受众所知晓的事件。网络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关注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另一方面,网络因其自身存在的需要,为了迎合受众的兴趣,过分追求娱乐,过于追求轰动效应,新闻逐渐开始走向低俗化。

网络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

1.把关人应加强对真实性的把握以及对低俗新闻的筛选

伴随网络的兴起,权利从传播者那里转移到接受者这端。信息处于自由的状态,网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不经中间环节新闻信息,看上去,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但是,现有的大型门户网站还保存着传统媒体的机制,而且人际交流网站(如BBS)也有版主,他们也有权删除不合适的帖子,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管,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而正是因为网络媒体的自由、互动的特性,网络把关人在新闻的选择把关上应该更加慎重;基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媒体环境下非理性的集合行为更易产生,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应加强对真实性的把握。

2.加强大众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网络媒体环境下,大众变成传者,媒体成了人人都可以方便使用的工具。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因此,媒介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局限于媒体从业人员,而在于广大受众。

强化大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自我、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来考虑。首先是自我方面,应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地接触媒体信息,学习各种知识,扩展知识面,这样在面对媒体信息的时候可以自己做出判断。另外,还可以对比各个媒体的相关信息,培养分析信息真伪的能力;其次是学校方面,目前我国已开始在一些地方的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但并没有大规模展开。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并视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再次是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个群体的集合体,他们有自己既成的价值体系,观念不容易改变。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同学校那种单方面教授的教学模式一样,应该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媒体可以召开公众见面会,各机构也可以召开这样的座谈会,加大直接接触的力度,解答公众的疑问,提高公众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

3.议程设置中正确引导受众的关注度

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的宣传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也就是说,媒体强大的掌控能力使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一种主流性、严肃性、重大性和导向性。因此,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闻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我国不少门户网站已经开始进行这种尝试。

4.为受众提供事实加逻辑的理性观点,削弱情绪导向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要做到客观、全面,对事件要做多角度的报道,保障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另一方面要对事件加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以缓解过激情绪,避免受众在集体无意识下做出偏激行动。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孙华:《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新闻传播》,2008年第9期

③杨新敏:《新闻专业主义与网络传播》,《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3卷第3期

④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新闻记者》,2003年5月

⑤杨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传媒观察》,2009年7月

⑥贾亦凡 陈斌:《2009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10年1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传统媒体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优化编辑思想表达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