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理解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4-26 09:25:01

高中地理学习理解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

理解是教学活动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其中理解障碍的存在是导致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运动”属于高中地理的开篇之作,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开头即难,容易生厌。因此,“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后继学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拟通过“地球运动”教学,对高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理解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一、产生理解障碍的原因

1.教材地理知识本身难理解

(1)知识本身高度抽象

“地球运动”研究的对象是大尺度、大范围的地理事物所反映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涉及的知识点如太阳日和恒星日、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因其大大超出了人的视觉感知范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无法观测和实验,而且很难想象和验证。尤其是示意图,尽管其形象直观,因缺乏必要的读图指导和知识铺垫,反而成了地理学习最大的绊脚石。

(2)学科知识衔接断层

由于初中课程设置及中考不考地理等原因,学生只在七年级的《科学》中初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之初中任课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不同,学生初学地球运动知识时往往似懂非懂,两年的地理知识学习休眠更是“雪上加霜”,致使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衔接出现明显断层。

“地球运动”知识综合性强,需要相关学科(数学、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支撑。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模块的调整,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尚未接触线面角、面面角、球等立体几何知识,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按教材要求用“图解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物理学科中有关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高二的教学内容,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差异就在情理之中。没有数学、物理学科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作支撑,地球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等地理知识自然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归纳总结。

(3)叙述不当产生歧义

教材内容叙述随意易产生理解歧义。湘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为了引入日界线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道学生活动题:“因为地球是球形的,所以东西相距比较远的甲乙两地,我们既可以说乙地在甲地的东边,也可以说乙地在甲地的西边。这时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日期和时间的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对这道题,学生易产生两种误解:一是误以为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随意的,既可以说在东边,也可以说在西边;二是在计算时间时,误以为东西之间的地方时(或区时)既可以是“加”(在东边)同一时差,也可以是“减”(在西边)同一时差。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未形成

(1)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高一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尚需时日,在“地球运动”学习中,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不强会使学生难以进行正确的理解,再加上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均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而人与地球的相对静止,令人很难感知地球的运动。由于没有认真观察过太阳在天空中的日运行,学生就无法理解太阳的视运动,更无法理解极夜地区正午太阳高度≤0°、极昼地区0时的太阳高度≥0°。

(2)思维定势演绎错误

已有知识推理错误或生活经验缺失也会产生理解误区。在二分二至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判断上,有些学生认为,在本地(台州约28°N)不管是哪一天,太阳都是自偏南方升起。造成学生思维产生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理清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与太阳升落的方位之间的关系,认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永远位于偏南方向,不可能在偏北方升起。也有学生认为,赤道上全年都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的。产生这一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因此本地的昼夜平分时也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3.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1)理科情结挥之不去

理科学科背景使不少地理教师具有挥之不去的理科情结。严格遵循自然地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对自然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分析得细致周到都没错,但如果教学“生成”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把控不力,一旦有学生质疑,教师就容易机械地复述学科内容,或不着边际地随意拓展,而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相关要求于不顾。例如,当学生提问为什么地表物体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时北半球向右偏而南半球却向左偏时,某教师乘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傅科摆”讲到水槽的漩涡,把地转偏向力的发现、表现、应用等分析得一应俱全、头头是道,唯恐不多讲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以致只有小部分学生有所收获,大多数学生依然云里雾里,既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2)繁难知识随意添加

有些教师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粗讲多练取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参悟。特别是刚从高三轮转到高一教学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深度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再加上部分教辅材料直接选用高考试题作为训练题,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杂,远远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程目标。例如,教学区时的计算,课标只要求“会对不同时区的区时进行简单计算”,而许多教师却对“日期的界线”进行了拓展,作出诸如“当北京时间是今日8点时,与北京同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是多少”的设问,并详尽讲述了北京时间8点时,零时区是0点而不仅是0°经线是0点,零时区范围是7.5°W~7.5°E,所以今日的范围应是7.5°W向东到180°,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此举明显超标,不利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化解理解障碍的对策

1.依据学生基础,合理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规范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更要认真研究学情,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详见表1)。

表1

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着差异,在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合理分解、有所侧重。目标一,基础性目标。即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定位于应知、应会的层面,学习难度适中,学生理解容易,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目标二,拓展性目标。即在达成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操作技能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较高。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生源,把握理解的起点,合理地制定和选择教学目标,教学适度,既让普通学生“吃得了”,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保持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平衡,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均能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2.精心设计活动,主动参与感悟

有关“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前手持地球仪边演示边讲解,可谓耐心细致、想尽办法、头头是道,可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效果不尽理想。笔者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感悟,才是破解这一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对各地昼夜长短变化”为例,笔者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然后提醒学生观察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昼长或夜长产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在仔细观察老师演示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师生合作,共同寻求破解这一重难点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

步骤一:出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各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图”(详见图1)。

步骤二:过程与讨论。

图中的E1、E2、E3和F1、F2、F3分别表示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位置时E点和F点的昼长情况。要求学生在A1、A2、A3三幅图中任意选定E点和F点,并画出其所在的纬线。鼓励学生观察后思考、讨论、总结规律。

步骤三:归纳与总结。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白昼增长的过程,同时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也不断扩大,至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整个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长短不变。

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也有助于教师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任务。

3. 巧借教室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巧借教室环境,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点。

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例,在讲解的基础上,笔者巧借教室日光灯和学生座位的分布,类比赤道、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以外各地区在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详见图2)。

教室里学生座位共7排,座位上方有三排日光灯,分别在第2、4、6排位置上方。控制开关,使第一组灯亮,表示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夏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第一组灯,开第二组灯,表示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春秋分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第二组灯,开第三组灯,表示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冬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笔者要求学生参考图2填表,并总结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详见表2)。

表2

由于笔者巧借了教室学生座位和日光灯的分布这一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笔者只需适时点拨、提醒即可。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4.运用逆向思维,化解理解障碍

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容易得到充分的显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笔者借助地球仪的旋转,提出如下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不自转,昼夜交替现象会怎样变化?假如地球自转而不绕太阳公转,昼夜长短和四季有何变化?假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自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地球公转与否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决定了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笔者接着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从66.5°扩大至90°(即黄赤交角由23.5°缩小到0°),太阳的直射点怎样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各地的昼夜长短会产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议论,然后再演示讲解,效果就好得多。

难度适中的逆向假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课文内容的正面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5.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理解能力

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依赖于书本学习和教师传授,更多地是通过生活实际获得的。

有关“地球运动”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4个,分别是动手演示(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和动手测量(当地经度、正午太阳高度)。以动手测量活动为例,笔者组织的实践活动分三步:一是室内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讲解演示),即讲清实践活动的原理、测量方法、注意事项;二是室外观测阶段(学生动手实践),即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做好观测记录;三是计算总结阶段,即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与查阅资料所获数据对比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法,做好再测的准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动手、观察、合作、探究等能力。

总之,在“地球运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知识重难点了然于胸,认真分析造成学生理解障碍的原因,合理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有效地化解学生的理解障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令人费解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下一篇:姚笛:甜美女子的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