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4-26 04:39:47

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思维

一、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1.由“解剖者”成为引路人。

语文对听说读写有着很高的要求。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以往,教师成了“解剖者”,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生硬地分解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等,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意境被忽视,学生根本也没有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新课改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由解剖者成为引路人,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展开充分阅读、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并鼓励学生交流个人见解,在交流与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由拥有者成为启发者。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在新形势下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更要成为指导者与启发者。教师不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的拥有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开发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展开探究,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实现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单向教学。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一起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纵使我们的教学再精彩,教师再努力,而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就会降低自身的教学参与度,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以“我和鲁迅比童年”为话题来导入。这样由学生的童年来导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产生积极阅读的欲望,来寻找鲁迅童年的足迹。又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效果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图片等各种素材,这样更能让学生领略与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会作者乐忧相间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实践证明,通过巧妙的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在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中,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逐渐培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要以问题为契机,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问题本身的价值性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避免那种单一是非判断型问题,而是要提出一系列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新旧知识联结处设问。学习是一个不断地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计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促进新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如,联系社会生活提问题。学习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四、结束语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杜俊先 单位:清苑县魏村第二中学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策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