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26 03:23:12

发现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Discovery Method i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Wang Hongyan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发现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参与“创造”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责任心。

Abstract: Discovery method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knowledge of "creation", train capacity through their own thinking and practice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tak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s the priority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It helps to inspire students to learn the inner motivation; helps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effectively and consolidate knowledge; helps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helps train students to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 发现教学法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Key words: discovery method;culture;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64-02

0引言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高职物理教学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对知识理解肤浅,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等人看到这种教学对教育的束缚,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传统教法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弄懂、牢记并再现知识,发现法是引导学生参与“创造”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1什么是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积极思考学习、独立探究探索,它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从而不断地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实现认识过程;而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2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掌握发现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睦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后,就需要进一步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探索,大胆地发表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地发现和自由的创造。

①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设置问题要有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应性。目的性是指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新颖性是指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主动性;适应性是指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②善于引导,讲求实效。发现教学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的因素是看教师能否善于引导,事实证明,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开而不达、指而不明,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联想、判断、选择、创造的思维空间。

3发现教学法的优点

3.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汉森曾指出:“探索学习的学生有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内在动力,并且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进行学习。”当学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就必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3.2 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探究与发现学习尽管更强调学习过程,但从不忽视学习结果――概念的获得,事实证明,通过探究,发现所获得的知识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因为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现的新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正理解的知识。这种知识能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就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发现法,需要学生象科学家一样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必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

约翰逊认为,“讲授法通常只要求学生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知识,是思维层次最低的学习活动;而探索发现学习能培养学生综合和评价能力,这是思维层次最高的学习活动”。

3.4 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巧,通过假设技巧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可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5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4发现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因学生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巧建立轻松的气氛。教师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首先让差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中等生发表各自带片面性的观点,相互切磋;最后让上等生提出有创造性可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师与生在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有不同观点可展开讨论。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老师对争论的结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正确的结果。

事实上,运用“发现法”探究不可能严格遵循固定的步骤,一切得依教材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活动的动态来决定。

为了确保发现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应注意一下几点:运用发现技法;有结构地提供教材;构造课堂教学的自由气氛;注意差生对问题的回答。总的来说,发现学习模式注重直接经验,注重内部动机作用,注重直接思维和逻辑思维,注重知识结构,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对于学习尖子的培养,科学后备军的教育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5发现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发现教学法的实施分为下面五个步骤。下面仅就我上“毛细现象”这一堂课,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发现教学法指导教学的。

5.1 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我首先利用一个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我拿来一玻璃容器装些水,滴上几滴红墨水,把容器内的液体摇匀,然后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这时学生看到:红色的水在玻璃管内上升,表面形成凹的弯月面;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要高,而且管子内径越小,它里面的水面也越高,当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中的水银面下降,表面形成凸的弯月面,而且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下降的越低。

当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时不仅窃窃私语起来,我及时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时期,向学生指出:象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学生亲眼看到毛细现象,感觉真实自然,兴趣大增。

5.2 大胆猜疑、科学论证看到毛细现象,一学生站起来问到:为什么浸润液体在细管内上升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下降呢?这时同学们全都聚精会神,积极思考起来。为指导学生寻找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用图示法展示了毛细现象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们复习了上节课讲过的有关附加压强的知识,同学们通过认真分析,推证了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原来,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壁接触时,液面增大形成凹形的弯月面,而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收缩,于是凹液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向上拉引,使管内液体随之上升,当表面张力的向上拉引作用和管内升高的液柱所受的重力作用达到平衡时,管内的液体才停止上升,使液面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是由于凸液面的表面张力向下拉引所造成的。因此,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由于人人动脑思考,亲自推证,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5.3 精心设计,促进学习迁移为把毛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我把一滴墨水滴到白纸上用粉笔一吸,墨水就被吸到了粉笔上。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毛细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我又进一步指出:毛细现象不仅在圆形的细管中产生,在任意的裂缝、间隙,各种弯弯曲曲的细管中都可以见到,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应用毛细现象的实例。有的同学说:毛巾可以擦汗;有的说,煤油灯的灯芯吸油。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许多毛细现象,砖块、吸墨纸、毛巾等物体吸水现象,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随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接着我又将一条毛巾的一角放入水盆中,整条毛巾慢慢地变湿,让同学们观察并解释了这一现象。我又告诉了同学们一个生活小窍门:要想把凝在衣料上的蜡去掉,可以把两层吸墨纸分别放在蜡迹的上面和下面,然后用热熨斗在吸墨纸上来回熨,这样做就可以去掉衣料上的蜡,请同学们课后试着做一做,并仔细思考这样做的道理。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同学们过渡自然,学习得到迁移。

5.4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和推理:毛细现象对生物的生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导管是植物体内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并从根部输送到枝叶。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蒸发掉。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来供植物的根部吸收,应当锄松地面附近的土壤,破坏这些土壤里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蒸发。相反,如果想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这不但需要保存土壤里的毛细管,还要使它变得更细、更多,这时就要用滚子来压紧土壤。毛细现象在医学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用脱脂棉擦去创伤面的A液,就是利用棉花纤维间的毛细作用。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必须经过蜡处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封闭线中的缝隙,以杜绝因毛细作用而引起的细菌感染。

我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弄懂了毛细管水、悬浮水的概念,并且对“镇压保墒”和“锄地保墒”的作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们已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5.5 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巩固最后,我用复述法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梳理、总结。又布置了几道课外作业题:建筑楼房时,在砌砖的地基上要铺一层涂过沥青的厚纸,如果不这样做房屋就容易受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用钢笔不能在油纸上写出字来?怎样解释缝衣针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通过批改作业和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到:学生不仅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而且确实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深刻而牢固,对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鲁锋.数学学习与研究[J].2010,(17).

[2]王柱,夏欢.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2002(1).

[3]王朝阳.发现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4]韩锋.“发现教学法”的再发现[J].现代物理知识,1997(5).

上一篇:症状自评量表在师范新生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一代光纤在大坝监测中的应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