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艾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4-26 05:13:05

推拿结合艾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腰三椎横突综合征 综合治疗 推拿治疗 艾灸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尖端部明显压痛为特点的慢性腰痛。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体型瘦长者。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患者60例,通过对运用中医推拿手法结合艾灸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6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20-61岁,病程3天一9年。左侧11例,右侧17例,双侧发病32例;有外伤史的9例,劳损史的30例,着凉史的7例,无明显诱因的14例:体型瘦长者占43例。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摄片检查,排除骨折。其中第三腰椎横突过长者11例,肥大者13例,左右不对称者3例,生理曲度改变者27例,33例未见异常。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2]:①有突然弯腰扭伤史、长期慢性劳损史和腰部受凉史;②腰肌僵硬疼痛,晨起、劳累以及受凉后加重;③腰椎功能活动受限,前曲和后伸时尤为明显;④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显著,可触及结节和条索状物;⑤X线摄片可见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第三腰椎横突过长和肥大。

2 临床治疗

2.1推拿手法治疗

2.1.1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肝俞、环跳、委中、华佗夹脊;

2.1.2手法:滚法、拿法、点法、按揉法、推法、擦法、弹拨法、斜扳法:

2.1.3具体操作:①患者俯卧位。先用滚法施术于腰臀部.配合腰后伸以及髋关节的内旋、外旋活动。②掌根按揉双侧腰骶肌,重点在腰三横突处。③拇指指腹置于腰三横突处.与触及到的条索状结节物做上下垂直弹拨以及左右顺筋捋理和环绕旋转揉法。④自上而下提拿同侧下肢内收肌部。⑤点按肝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环跳、委中和腰骶角处,排点腰部华佗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两条经线。⑥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医者用拇指指腹触及到腰三横突,与条索状结节物做垂直方向的弹拨,配合掌根按揉。紧接上式施与腰椎斜扳法,双侧交替进行。⑦患者仰卧位,提拿股四头肌和内收肌部,屈膝屈髋压腰和环摇腰椎,结束手法治疗。1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2艾灸疗法

2.2.1取穴:肾俞、命门、阿是穴;

2.2.2手法:温和灸、回旋灸

2.2.3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采用温和灸法先在肾俞和命门穴施灸,再在阿是穴(第三横突尖端,条索状结节物处)施予回旋灸。每穴熏烤距离2-3公分,以患者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每穴5分钟,1日1次,10次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腰椎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稍受影响。有效:疼痛时轻时重,功能活动稍有好转。无效:疼痛及功能活动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通过对60例患者的综合治疗。结果显示:痊愈35例,占59%;显效16例,占27%;有效7例,占11%;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达97%。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4 临床体会

4.1第三腰椎横突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形成其特殊的病理变化。第三腰椎是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活动枢纽,横突长且弯度大。在腰部频繁活动中所承受的剪力最大,附着软组织易受损而导致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增厚等刺激腰脊神经,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征候群。

4.2本病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诸病源候论》认为“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寒所侵,血气相搏,故腰痛也”。《景岳全书》说“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由此可见,劳损伤肾、风寒外侵、跌扑损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肾虚、寒邪凝滞、脉络不通是导致腰部疼痛的主要病机。推拿手法和艾灸二者配合,共起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和强腰健肾之功效。

4.3推拿手法治疗本病的目的是消除创伤性炎症和水肿,改善损伤部位的缺血缺氧状况,促进组织修复。手法治疗分期辨证施法,早期治疗宜温和轻刺激,后期治疗应剥离强刺激。痛点弹拨以患者忍受为度,斜扳法要轻巧稳妥,切勿暴力施术和强力扭转,避免加重病情和医源性损伤。

4.4艾灸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之一。是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温经散寒通络,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病目的。艾绒燃烧时,气味芳香,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而直达病所。施灸时必须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烧伤。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3―144

[2]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3]柳登顺等.《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2.273―274

[4]张俊龙.《中医特色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07-509

上一篇:推拿功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按摩治疗便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