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流派散论

时间:2022-06-30 08:25:29

中医推拿流派散论

摘要: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中医推拿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推拿各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推拿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推拿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推拿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中医推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推拿

【中图分类号】R2一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6―02

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中医推拿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推拿各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推拿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推拿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推拿的学术水平和I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中医推拿事业的发展。

1 中医推拿流派的概念

中医推拿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术渊源、师承关系、主治对象以及社会、地域、人情等复杂原因,逐渐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和分支。这些各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和分支,都可以看做中医推拿流派。

2 中医推拿流派的特点

综观各推拿流派,大多具有一下三个特点:①有较长的发展史,并在一定地域内流传、盛行;②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其擅长的主治范围;③每一推拿流派各有一特长手法,或称之为“主治手法”或“流派手法”,并有几种或几十种辅助手法。此外,在手法的术式与治疗风格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人彩。如中国北方各推拿流派,其手法多明快刚健,就像北方人高大的身体和豪放的性格;而南方各推拿流派,其手法则多细腻柔和,也很像南方人小巧的身材和细腻的性格。这一点和我国传统武术的流派和分支也极为相似。

3 中医推拿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推拿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临床主张,往往由某流派成员自己提出,然后为大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推拿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手法命名的,如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流派等;有以主治对象命名的,如小儿推拿、自我推拿等;有以治疗作用命名的,如外伤按摩疗法、整骨推拿等;有以推拿部位命名的,如捏脊疗法,足底按摩等;有以推拿方法命名的,如膏摩疗法、子午流注推拿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命名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4 中医推拿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推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至于中国究竟有多少中医推拿流派,可谓说法纷纭。当今中国推拿的主要流派与学术分支有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点穴推拿、整骨推拿、外伤按摩疗法、小儿推拿、脏腑经络推拿、保健推拿、养生推拿、胃病推拿、捏筋拍打法、指压推拿、指针疗法、指拨疗法、捏脊疗法、自我推拿、膏摩疗法、动功按摩、运动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推拿、通脉调气推拿、经外奇穴推拿、子午流注推拿、经穴推拿、窍穴奇术推拿等。

5 中医推拿主要流派简介

5.1禅推拿。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问,流传于江南,特别是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代表人物有丁风山、朱春霆、王纪松。一指禅推拿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诊察手段,强调审证求因与辨证论治。其手法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治手法,另外还有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抹、勾等十三种辅助手法。手法要求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强调以柔和为贵。由于一指禅推拿的几种主要手法技术难度较大,故非常重视基本功练习,并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主要练功方法有少林外壮功法“易筋经”、“米袋”练习等。其治疗原则是“循经络,推穴位”,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无论是外感、内伤所致的经络、形体或内脏疾病,一般皆可用之。尤其擅长治疗头痛、眩晕、不寐、劳倦内伤、高血压、月经不调、胃脘痛、腹泻、便秘等内科疾病。

5.2滚法推拿。滚法推拿是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四十年展起来的推拿流派。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临床以滚法为主要手段,后逐渐形成了滚法流派。滚法推拿以中医经络学说与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其手法以滚法为主治手法,另外还有揉、按、拿、捻、搓五种辅助手法。手法既保持了一指禅推拿对人体具有柔和的节律性刺激这一特点,又有施力面积大和力量强等优点。滚法推拿也重视专业练功,其专业训练方法与一指禅推拿相同。其治疗循经走穴,运动关节,矫正畸形,理顺筋肉,按抚神经。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适应症有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麻痹、颈肩腰腿痛等病。

5.3内功推拿。内功推拿是典型的北派推拿,以山东马万起、马万龙兄弟为代表。其学术思想,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遵循扶正祛邪、正邪兼顾的原则。其手法有平推法、鱼际推法、侧推法、五指拿、三指拿、提拿、点、压、分、合、扫散、运、盘、理、劈、抖、搓、拔伸、掌击(震)、拳击(震)、棒击(震)等。全套手法刚健雄劲,明快流畅,力透肌骨。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推拿流派风格。临床治疗时,注重“外治内练”,即要求患者在接受手法治疗的同时,结合锻炼少林内功,以扶正强身。本法擅长治疗内科虚劳杂症、外科病症以及妇科疾病。

5.4正骨推拿。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以矫正骨缝开错、筋结筋歪等一类骨伤疾病为诊治范围的一种推拿方法。其基本手法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八法。临床应用可分为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然两者又可配合运用。近代中医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黄东山、陆文。正骨推拿在治疗骨伤疾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确运用正骨手法可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原、突者复平。《正骨心法要旨》说;手法各有所宜,其愈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5.5点穴推拿。点穴推拿是由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点穴、打穴、拿穴、踢穴和解穴等动作演化而来的一种推拿疗法,在中国的青岛、崂山以及胶东一带盛行。代表人物贾立患。武术中的各种点穴方法,既是一种技击的进攻手段,又是一种治疗损伤的方法。而点穴推拿则是借鉴了武术技击点穴的技术动作,总结了其医疗点穴的实践经验,并在中医经络、气血学说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流派。其主要手法有拍打法、叩打法、按压法、掐法、扣压法、抓拿法、捶打法和矫形法等。整套手法以各种点、打、拍、捶为基本形式,施术风格峻猛刚健,捷速强劲。本流派重视专业练功,主要功法有:蹲起功、运气拍打功、对拉功、仰卧功、撞背功、蜈蚣跳、鹰爪力、捶纸功、推山功及扎腰功等。在病理上,认为当人体发生痿、痹等病症时,由于邪正相搏,阴阳失调,经络之气随之逆乱,营卫气血运行因而受阻。故在治疗上,要运用较强的点打手法,“从其穴之前导之,或在对位之穴启之,使其所闭之穴感受震激,渐渐开放,则所阻滞之气血亦缓缓通过其穴,以复其流行矣”,认为“经脉既行,其病自除”。这说明点穴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鼓舞正气、驱除邪气等治疗作用。本法用以治疗各种瘫痪、麻痹及风湿顽痹,效果显著。

5.6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或称小儿按摩。《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勺匙的周边括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疾。晋・《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捏脊方法以治疗腹痛。唐・《千金要方》中介绍用膏摩小儿囱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唐・《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而头及脊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小儿推拿著作有三十余种,现在尚存约十种。其中,《针灸大成》中的《按摩经》(1601年)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单行本)。

小儿推拿临床特色:小儿推拿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小儿推拿特定穴形状各异,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注重补泻,小儿年龄越小,推拿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各种推拿流派均以其各自的历史源流,学术理论,主治手法,训练方法,医疗风格以及适用范围而自成体系,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推拿界丰富多彩的流派与分支。

上一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一篇:26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低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