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科普文学

时间:2022-04-25 02:37:00

时代呼唤科普文学

中国科普创作,大致分类于讲述体和文学体两种。20世纪30年代一代大师鲁迅先生倡导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与翻译,实际上是以文学体为主导的科普文学创作,包括鲁迅先生自己亲手翻译世界级科普文学大师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轮旅行》《海底两万里》等科普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起,另一位中国科普创作奠基人高士其先生高举科普创作大旗,把科普创作从文学体为主“拓展”到文学体和讲述体双线同进的“双轨”式模式上。用讲述体创作科普,挽救了科普作家匮乏、科普作品科技“含金量”低的危机,使一批缺乏形象思维经验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创作上,大显身手,科普创作的“核心”――科技这一块准确而权威,高士其先生本人也写了一些很有名的讲述体的科学小品。如《土壤是怎样形成的》《现代的灯》……不能不说,这类作品还很难叫科普创作,只能叫科普文章,科普读物,最典型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这类文章,在当时和今后,是社会与读者需要的,但从科普文学角度而言,他们还仅仅是创作的素材与科普的“含金”部分。时代在进步,读者在需求,比较之,21世纪的读者,更喜欢的还是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学艺术形式“双馨”的作品。

“科普走向休闲”这是大势所趋。成人在休闲时阅读(包括影视)一是得到知识,二是欣赏艺术,三是陶冶情操,科普文学当然最佳。青少年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和广大受益者,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放松……科普文学形象地普及科学技术,不正迎合了他们的胃口吗?

科普文学既然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新门类,那么就应该包括科学小说、科幻小说、科普散文、科学诗(包括哲理诗)、科普戏剧(科普曲艺),除此以外还应包涵科普童话、科普寓言、科学家传记、科普游记、科普文学通讯等体裁。讲述体科普创作,往往局限于科普小品、科普说明文、科普讲座、科普问答之类比较单一的题材,很难通过作品构思出有血有肉的形象、蕴含博大的思想和闪光的精神的篇章。儒勒・凡尔纳的六十余部作品的科学长篇小说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经久不衰,除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作品主人公的正(反)面生动形象、可贵的人格力量、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也是影响读者阅读心理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也使作品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和光大。高士其先生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时间伯伯》《太阳的工作》……充溢着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热情和上进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科学家传记、科普游记表述的内容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表述和用说明的文字去概括,收到的效果肯定不同。前者会让人心潮激荡,终生难忘;后者会让人感动一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普文学的构想与实施,天时不错,人和不错,尚缺乏“地利”――载体。偌大中华,13亿人口,现在没有一个较正宗的科普文学载体,岂不被友邻指责被后人耻笑?中国应有本国的科普文学园地。

上一篇:《寻找春柳社》寻找话剧的灵魂 下一篇:不完美但不平庸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