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范文

时间:2023-12-01 04:45:06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篇1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A提出了整体建筑(M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存在于网路中的虚拟建筑拓展了建筑师所服务的范围。数字空问中的建构以多维的可感知的空间形象增强了网络世界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虚拟建筑功能实现利用视频和交互的设备把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和虚拟世界联系在一起,这是Cyberspace发展的方向,也将是未来建筑师的从业方向之一。

时代建筑篇2

2013年保利春季拍卖推出了规模更大、规格更高、更具前瞻性的建筑师专场,并由思班机构总裁陈展辉和《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联合策划召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办人齐欣、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院长、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章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吴晨、深圳马达思班合伙人张健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维思平(WSP)建筑师事务所主设计师张瑛、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张华等十余位知名建筑师参加。旨在让社会公众从另一角度了解建筑设计行业,了解建筑师群体,同时也为建筑师个人的作品记录提供一个保值增值的市场化可能性。

优秀的建筑作品是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从这个角度而言,优秀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而创作的灵感往往就源于前期构思、交流、展示的草图和模型之中。草图和模型是建筑师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对话的语言和工具,它们记录着建筑师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的轨迹,流露出建筑师作为个体的特质和喜好,也反映出建筑师双手的灵巧,因此建筑师创作过程的草图和模型,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创作是有“方法”可循的,但更重要的是“感觉”。“方法”解决问题,而“感觉”则让人可以触及艺术的真谛,“方法”和“感觉”合二为一,才能出大师、成大作。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同时也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大师,包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高迪(Antoni Gaudí)、赖特(Frank Wrignt)、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路易斯・康(Louis Kahn)、库哈斯(Rem Koolhaas)、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安藤忠雄等等,除了建成了不少传世之作,他们的草图和模型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由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功能、工程、规模等因素,建成的房子更多地表达了“方法”的严谨、精准。而过程中的草图和模型,由于所创作的阶段比较个人化和单纯,反而更能表达“感觉”的魅力。

抛开建筑作品本身的学术探讨不说,单就草图和模型的艺术价值而言,恰恰在于它们源于建筑师之脑,出自建筑师之手,手和脑的工作逻辑,手和眼的关联互动,手和材料的触摸体验,这种个体属性的本能创作方式与画家、雕塑家无异,是任何其他机械、技术方式所无法取代的,这里包括了建筑师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态度、个人的经历和修养、哲学的思辨、空间的构成,视觉的审美、材料质感和概念的传达。它们肩负了建筑师思想承上启下的使命。在欧美,建筑师的草图和模型早就作为艺术品进入了收藏的范畴,甚至还出现专门的建筑师画廊。蓬皮杜艺术中心就有收藏柯布西耶草图和模型的常设展厅;现代艺术中心展过扎哈哈迪德的手稿和绘画,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如今建筑师的草图和模型开始受到中国艺术圈和收藏界的关注,进入拍卖体系更是开创了先河。

作为保利拍卖建筑专场召集人,思班机构以城乡理论思考和都市与农村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未来城乡创新为理想,十年来一直不断致力于都市建筑艺术,通过参选和策划一系列国际展览来更深刻地观察中国问题,探索并发掘这些改变着我们都市环境和都市生活的重大设计与营造活动,同时也提供给中国设计师与世界一个交流的平台。

时代建筑篇3

会议在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姚长盛幽默的开场白中拉开帷幕。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作了开幕致辞,讲述了她与呼和浩特的不解之缘。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商联主席李岳清,如意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军,京煤集团领导常海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博士生导师栗德祥,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公司行政总裁、纽约市规划局原局长饶及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赵云伟,以及来自全国的百家媒体共同参与,见证了这次盛会。

国宅气度对话世界CBDA居

常海波表示,京煤集团坚信,城市发展的高度、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定是以CBD区域规划为标高;城市物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方式,则一定是以CBD区域高端物业打造为标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京煤集团择址首府青城核心之地,全力打造青城CBD稀缺景观带的中央公园式地标综合体――内蒙古・金泰中心。这是我们在内蒙古做的第一个地标级城市高端综合体项目。项目地块占据首府CBD、COD与CLD三重核心交会之地,拥有独特的河景资源,区位得天独厚。我们希望通过精心规划,全力建设,不负这天赋之地,以“内蒙古・金泰中心”完美的产品向青城、向首府的发展致以最高的敬意。

金泰地产领导为与会嘉宾阐述了金泰“国宅”理念:国宅代表中国当代人居,国宅需要当代中国顶级住宅,国宅需要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需要符合当下中国的时代特征。

领袖时代的建筑标志

作为如意区总部基地的核心高端项目,金泰中心一直备受各界瞩目。

据了解,金泰中心项目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由两栋高逾71.5米的5A智能写字楼、2万平方米的国际商业中心、享有奢侈空间尺度的国际公馆和一个坐落云端的云顶会所组成。从机场路进入CBD,享有最高楼体高度和唯一公建化现代立面的金泰中心将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标志性城市景观。

选址首府生态景区如意河板块,北临呼市最大的如意休闲广场,东临呼市唯一一条100米宽城市景观河――如意河,沿河规划14万平方米绿化景观带,南临占地500亩的北辰湿地公园,西望连绵的大青山脉,是唯一一个离水最近、公园环抱的地块,也因此拥有呼市最佳的水质和空气质量,被云顶大师及久久禅师称为风水宝地,地如其名。

为了同步纽约曼哈顿上东区拥有中央公园的生态氛围,金泰中心慧眼独具,于城市繁华之上,占据不可再生的水岸生态领地。与翘楚首府的10万平方米如意广场一街之隔,休息时间可与家人朋友随意漫步其间,感受清风与阳光的轻柔舒缓。如意广场音乐喷泉高达169米,绚丽水景无可复制,其优越的景观环境在呼市可谓绝无仅有。

项目已经通过了美国LEED认证,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获得此认证的绿色社区,与纽约帝国大厦、纽约新世贸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芝加哥300 NorthLaSalle大厦、芝加哥麦考密克会展中心、华盛顿艾默生圣路易斯数据中心等项目并驾齐驱。

时代建筑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建筑形式 基建建筑 审美理念一、信息时代初期的历史阶段界定

建筑形式一直是建筑学中的本质性课题,它含有深厚的内涵,因此对建筑形式的探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要想对信息时代初期进行准确的时间界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当下就是信息时代,而又是正在进行的历史,因此本文借鉴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对“信息时代”的界定办法,把信息时代初期定位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建筑类型”的消解

20世纪末,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开始重塑社会的意识形态。工业时代初,居住场所、商业场所、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类型的功能与形式都相对独立,建筑的功能与形式都相互对应,而信息时代初期,随着科技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建筑类型不再那么明确,建筑形式的意义开始消解。虽然崭新的多样化的建筑形式给人自由活动的欲望,但同时,因为意识形态滞后,致使人们潜意识中仍将建筑功能与形式相对应,于是建筑师们在转折时期对建筑形式的发展茫然无措。因此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在建筑类型消解的同时开始混沌模糊。

三、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

信息时代初期,在美学领域发生着重大变革,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艺术被放置于生活中,生活则被引用到艺术中,致使艺术的高雅与生活的平凡相互结合,诞生出来的则是滑稽与丑怪,这就是建筑形式转折时期的“特殊历史意义”。“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念在西方文化严酷的的检视后,不再像过去那么具有权威性”,在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殊环境下,荒诞、怪异成为信息时代的审美理念。传统的评判标准开始无用武之地,号称源于生活的全球化的建筑艺术形式流行开来。“装配艺术”、“下意识书写”、“波普艺术”、“色场绘画”等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含混不清,但它们都是生活中的物品,既来自于创造,又用于生活。下面将浅析几种较主要的建筑形式。

(一)下意识建筑形式

“下意识建筑形式”的影响是美国建筑师盖里追求建筑个性的必然产物,他的“随意”几何构成和自由奔放的形态具有了类似于抽象艺术的魅力。他一直尝试将艺术理念运用于建筑形式的设计,大胆展现建筑的奇异形态,在他看来,表象远比深意更重要,下意识的建筑形式不仅可以张扬个性,还能从中获得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东西。

(二)极简建筑形式

“建筑的任务不再于创造它的形式,而是关注于它的任务是什么。”信息时代初期,德默隆和赫佐格的作品对“极简主义”进行了最充分设计实践与注解,这在于他们敢于冷眼旁观地观看建筑界的各种变换,学会了对建筑形式的思考。从贾德的设计中,赋予单纯的数学化形式以表现空间,“极简”反而变成复杂,展现出了崭新的的观赏价值,带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

(三)交互式建筑形式

在信息时代初期,对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混杂的、运动的艺术形式在建筑形式中得以呈现出来,NOX利用四年时间设计的“声的居所”具有多媒体声音装置的住宅,NOX将23个传感器放置在建筑内预设的点,根据访客的行为使交互式容器适时发出声音,将人的行为记录在这个交互器中。

总体来看,各种建筑形式都反映了信息时代初期消费社会中审美观念的批判精神,敢于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情趣背道而驰。

四、信息时代创作方式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信息时代初期,对建筑形式的创造不再拘泥于对建筑的比例上,分形几何、欧几里德、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对建筑形式的创新打开了新局面。

(一)分形几何的发展与运用

因为“欧几里德易于理解并适于建筑”,它对建筑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两千年来成为了人们创造和衡量建筑形式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利用欧几里德几何设计建筑形式主要是光滑、规则、可微分,而信息时代建筑要求复杂、怪异、多变,因此欧几里德几何也就力不从心了。分形几何的出现对欧几里德几何进行了适时的补充和拓展,利用分形几何能更加贴切的表现自然界的真实面目,更能表达自然界的内在美。信息时代初期曼德布罗特对分形几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分形几何运用于建筑形式成为可能,1978 年建筑师彼得・埃森曼运用分形几何创造出了他的11 号住宅,他试图将文学、哲学的审美观念借助分形几何在建筑作品中表达出来,他借用相似比例缩放的概念将11号住宅从艺术形式变为实物。

(二)拓扑学

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建筑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以规则的曲线或直线为主,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在信息时代,对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则是柔软、平滑。拓扑学就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工具,拓扑学不仅是几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在拓扑学里,任何元素都能弯曲,图形的形状、大小都可改变,它不研究长短、面积、大小、体积、数量,因而使得传统的建筑形式变得模糊,使建筑形式不断得以创新。

五、结语

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互渗透,如何在这个时期将建筑形式引向正轨,呼应时代的需要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凌.建筑形式中几何观念的演变及其专题研究[D].2008.

[2]王荷池.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21世纪信息时代该何去何

从[J].科教导刊,2009,(15).

[3]布正伟.复杂性建筑语言运用辨析――正视和应对信息时

代建筑语言演进中的挑战[J].建筑学报,2008,(9).

[4]侯晨.信息时代建筑BIM的技术优势、应用和展望[J].城市

时代建筑篇5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存在于网路中的虚拟建筑拓展了建筑师所服务的范围。数字空问中的建构以多维的可感知的空间形象增强了网络世界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虚拟建筑功能实现利用视频和交互的设备把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和虚拟世界联系在一起,这是cyberspace发展的方向,也将是未来建筑师的从业方向之一。

时代建筑篇6

关键词: 设计方法,数字化技术,工具,媒介

Abstract: With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eans and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s are more and more questioned. Digital architecture, cyber space (cyberspace), virtual architecture, digital design, parametric design, new terms emerge.

Key words: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 tools, media.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辅助绘图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的角色。特别是集最新数字化技术之大成者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已经让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出现无疑会对以往经典的设计思维方式产生变革。

“设计的过程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准确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准确就要求我们对问题有系统和科学的认识,高效则对我们采取的工具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以上两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面对新世纪设计要求的时候,显的片面而武断,全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突发奇想,“感觉”和“悟性”等词语不断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在设计过程中也反映出建筑师对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运用的认识不足,数字化技术给了设计带来的仅仅是快速绘图和精致的表现。而面对这种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中又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其一:狂热的追求,面对数字化设计出的完全不一样建筑形式带来的新奇感,不去深入研究,为形式而形式。其二:漠然的观望。不去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方法,只是漠然的面对的这场变革。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欧美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和设计机构都在上世纪末期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大胆尝试,例如J•努维尔探究的数字技术建筑新语汇、C•索杜的生成设计法;F•盖里、P•埃森曼、D•里伯斯金、T•迈尼、G•里恩都从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艾森曼为代表的东海岸和盖里为代表的西海岸的事迹也广为人知。KPF、SOM、荷兰的NOX、MVRDV、OMA事务所,Noman Foster事务所和英国的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都建立起来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支持部门,如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化研究部门CODE,已经逐步在公司内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设数字建筑设计的教学课程,随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等也开设相关设计课程或建立研究机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和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的设计研究实验室为参数化建筑设计和参数化城市设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流体城市(图1)、集群主义、参数化主义、关联设计(图2)成为了他们理论的口号。

在日本,先锋建筑师渡边诚早在10年前就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建筑。他用浅白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关于数字化设计的关键点: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这种实现能否离开计算机 的问题。建筑师村野藤吾所设计的表现人性美感的柔软曲面形体建筑和伊东丰雄的建筑都从各个方面对数字化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在对设计思维方式研究这一方面有明显的缺失与滞后,大部分是在介绍和学习西方的相关理论。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数字化技术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己经扎根多年,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常见的此类书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多还是停留在制图和效果表达演示层面上。 而对参数化设计研究的一些理论则更加鲜为常见,张利博士的《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和俞传飞博士的《界限的消融_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及其表现关系的嬗变》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的刘育东一直致力于数字建筑新理论的研究,发表了《数位建筑发展》、《数码建筑》、《建筑的涵意》等专著。以上这些对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技术的微笑――传统美学的缺失

数字化设计以其理性的态度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影响了建筑形式的生成逻辑,从而进一步给建筑带来不同于传统美学需求的建筑形式,数字化设计的建筑形式并不能用传统美学的法则来衡量。这种美来自于对影响建筑生成因素的理性思考,由于受非线性理论等复杂科学的影响,数字化设计者认为影响建筑的因素是混沌复杂的,因此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不规则的、是非线性的,形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摆脱了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逃离了静态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限制,超越了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比例、对称和秩序理念等传统美学的基础,生成了一种充满创造力、激动人心的复杂几何形式。基于欧几几何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念――均匀、韵律、节奏、和谐、均衡等在参数化设计中已完全不适用了。

正如前文说述,传统建筑的形态一般是静态的、稳定的,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形式的逻辑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美学上强调构图均衡、比例和谐,,复杂的曲线和曲面等新几何元素被引用在建筑之中,使建筑的形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不规则的特征。

由于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在这些形体中我们看不到它对建筑传统形式的呼应,看不出它对经典美学法则的继承,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缺失。它关心的是更广阔的自然和宇宙,关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但在提倡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社会,这种建筑形态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对当代建筑和建筑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师面临的挑战

在对传统设计过程中的这场变革中,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辅助设计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建筑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影响建筑生成的复杂因素,建筑师需要主动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建筑师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期不能比拟的,但同样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和误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创造力与建筑师是否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完成和实现设计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前者才是决定设计水平的关键。建筑师还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掌控者。例如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图3)和圣家大教堂(图4)时,并没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建筑师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让人折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所包含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中立的,而是代表了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意志。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若没有正确认识他所运用的技术,技术的意志会下意识的左右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建筑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被动的接受技术带来的影响。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建筑师应该主动去了解数字化技术,深入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历史,使之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其次需要协同好与其他设计工种的关系。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和其他工种的设计人员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交流的进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其实很关键,倘若一个软件中所特有的技术操作结果并不能为其他软件所用,那么设计的过程依然和传统设计一样是片面的。

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还带来的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正如B•吉尔(B.Gille)在《技术史》中所言,“程序化(技术的进步方式)必须渗透一切科技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这类经常被提出的领域,同样还包括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加技术发展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适应一个总体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对技术的追求与对文化的尊重并不矛盾,建筑师应该积极应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异化,关键还在于建筑师对待数字化技术和文化的态度。

小结

尽管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设计工具和设计媒介,解放了建筑师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让建筑师思维更加专注于影响建筑生成的各种因素,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建筑脑力劳动者的角色。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总体把控,发挥能动性。并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筑师要处理好自身与技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广泛的交流,积极地参与到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主动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谨慎地面对数字化技术多带来的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建成,卫兆骥,王诂主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英]艾姆利•拉克托斯.科学研究课题的方法论[M].Cambridge,1978

[5] [法]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时代建筑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 低碳经济 时展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090-02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绿色建筑技术也在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仅要对建筑施工的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而且还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其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性亟待加强。所以,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施工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1 低碳经济时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理念是节能节水、保护环境。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要呈现低碳化,还要符合我国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理念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重点强调建筑设计的节能性。第二阶段则注重建筑设计在能源输入的平衡性上。这就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保障能量平衡。第三个阶段注重绿色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率。在实现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建筑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此来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碳耗量。在保障建筑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管理来降低各种能源的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时代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2 低碳经济时代下常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2.1 边坡支护技术

为了加强绿色建筑的边坡防渗能力,经常采用边坡支护技术,完善绿色建筑的边坡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可回收锚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锚索回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锚索与钢绞线混拧在一起,回收过程中只需要抽取钢绞线的被称为力学回收。当锚索上面安装了特殊的联结装置的时候,回收需要将联结装置取下被称为机械回收。[2]当锚索上面安装了燃点装置时,在回收的过程中需要将燃点装置取下的被称为化学回收。锚索的回收不仅可以减少锚索对建筑周边结构的影响,还可以减少锚索腐蚀造成的污染。因此,锚索回收是一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与体现。

2.2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一旦出现往往对绿色建筑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防十分重要。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用来对绿色建筑区域进行监测以及记录,以此来减少地质灾害对于绿色建筑的伤害。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有微波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影像融合技术等。当地质灾害出现的时候,借助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保障建筑区域内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3]例如,在建筑区域内发生地震的时候,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地震灾害进行有效处理来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3 绿色建筑技术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

实施绿色建筑技术,首要是对低碳化发展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建筑区域地质以及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在能源减排的基础上,加大对资源的回收利用,以此来保障各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靠近海边的地区往往处于北高南低的状态,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夏季的温度相对较高。根据气候特点以及地区区位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注意建筑夏季的隔热性能以及冬季的通风性能。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围护结构分析

为保障各项资源在湿润的环境中能够再利用。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前期,建筑物的外墙可以考虑采用空心砖作为基础墙壁。通过在基础墙壁外层涂抹隔热材料来保障建筑物良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建筑物的外窗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夏季日照充足,外窗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冬季则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和抑制过度通风的作用。

3.2 建筑节能设备分析

为了保障建筑物中各类用电设备的持续运转,建筑物在电梯等设备上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以及能量回馈技术,节能效果是普通电梯设备的1/3。同时在用电设备上安装燃料电池,也可以减少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不仅起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也将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

3.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占到整个建筑物能源总耗的50%,在设计的过程中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先进技术。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物的风压进行测试和计算,获取具体的风压分布图,以此来安装小型的风力发电设备。[4]建筑物的屋顶,则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来实现光伏发电为建筑物提供充分的电能补给。地热系统的运用为群众的生活热水提供方便,节能资源的利用,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3.4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会增加建筑物的能耗。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控制。目前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是商品混凝土,其优势在于减少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现场加工的能耗,很好地降低能量的损耗。结合旧城改造拆除的旧砖、空心砖等重新为建筑所使用,并采用适量的纸质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绿色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尽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其整体施工的特点,对建筑材料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做好相应的物料统计,从而让建筑材料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切合低碳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例如:保温墙材料就是较为经济环保的新型绿色材料,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的整体特性,让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价值全面发挥出来。

3.5 建设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水在施工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将消防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以及空调冷却用水、雨水等进行回收,通过对回收用水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使回收用水达到使用指标,以此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节约水资源。绿色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条件和用户使用特点尽可能考虑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碳排放能源的依赖。[5]如在建造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工厂统一生产的标准构件,减少F场作业,减少现场污染排放,大量采用在工厂生产,不仅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减少能耗,还可依靠企业生产的环境认证、保护措施进行节能减排,效果尤为明显。

4 结语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建筑业的新方向。通过对建造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等进行分析,在原有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绿色建筑技术,并且对绿色建筑施工进行系统阐述。在建筑技术上,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产业的新能源开发和转型,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碳能源对于环境的损害。最后,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运用,从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可以促使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提升,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健康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月莉,郭成林.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辨析[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3):23-27.

[2] 严乐.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绿色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96.

[3] 田家华.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2013(12):211.

[4] 申钢.浅谈对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9):126-127.

时代建筑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面对越来越差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做些改变,不能再以对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来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应该以低碳、环保为准则,要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

1.低碳建筑设计的概念

低碳建筑设计就是指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施工建造的过程和建成后使用的一整套环节中,都能达到低碳的要求。而低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降低二氧化碳等一些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上,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化石能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要做到,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提高对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且尽力寻找一些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但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在建筑设计上进行努力的探索,寻找能够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建造出低碳的建筑物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2.所要面临的问题

对能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对能源的利用要求我们做到高效利用,这样就会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除此之外在建设上还要提倡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因为清洁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很小。虽然我们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庞大同时还拥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但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能分配到的资源就很少,而有的人均分配的资源更是连世界平均水平都达不到,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我们就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此外,我们国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作为建筑设计师要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设计方案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造出绿色环保的建筑。

3.低碳时代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3.1 将低碳理念注入到建筑规划设计中

要将绿色、节能、环保的低碳理念注入到建筑的设计规划当中,就意味着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考虑到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筑完成后的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达到对能源的低消耗、对有害气体等物质的低排放和对环境的低污染,把低碳理念从建筑设计的一开始就进行贯彻落实。要合理的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建成的建筑物还必须要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没有丝毫的影响,只要建筑设计师能够考虑到这些方面,就可以为将要实施的建设项目打好坚实的基础。

3.2减少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都会对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好影响,所以想要实现低碳环保建筑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建筑中加大对绿色、环保性建筑材料的使用量。绿色、环保、节能性低碳建筑材料不会像传统材料那样挥发出大量的有害性气体,比如甲醛。而且低碳建筑材料的生产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像传统建筑材料中必须用到的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庞大的能源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程度的污染。绿色环保的低碳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可再生的,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建筑材料,低碳环保建筑材料还可以就地取材让施工的过程更加的方便。减少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加大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使用,不仅能让建筑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还为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促进低碳建筑设计的发展。

3.3合理使用建筑空间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因为设计不合理而造成建筑空间的浪费的情况。在合理的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空间的使用性,要让设计出来的空间具备多种使用功能,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周期,还可以减少建筑的建造数量能进入有益的循环,这对节约资源有一定的

好处。

3.4提倡对新能源的使用

包括化石能源在内的许多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属于用多少就会减少多少并不会得到补充的类型,再加上其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在可再生能源的发现与利用方面的探索脚步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在新能源的引入上我们应当注意一些问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环境条件对新能源进行针对性的引入,这样才会发挥出新型能源最大的作用。比方说,对于北方和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北方冬天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来持供暖续就需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煤炭资源,而南方在夏天对电能消耗较高就要多利用水力发电站等新能源来发电。将新能源引入建筑设计中,能实现低碳经济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4.总结

在有限的自然资源限制下,我们不能毫无节制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我们要把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坚持低碳、绿色、节能的建筑设计原则,并且要善于对新型能源的进行运用,其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方案中,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实施中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对建筑空间要做到合理的规划,让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顾一切后果的只顾发展。我们要在发展中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冯福利.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8-59.

[2]鲍家声.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0,(7):113-114.

[3]何妍.基于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1,(4):44-45.

上一篇:回族建筑范文 下一篇:中外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