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4-25 05:09:50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胱抑素C与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C)水平及其c患者体内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肾内科以及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trac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0 μg/min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脂;血清胱抑素C;尿白蛋白排泄率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30-0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糖尿病肾病日益增多,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的主要指标为尿白蛋白排泄率。但近几年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CysC)是目前最敏感的肾小球损伤标志物之一[1],与GFR有良好的相关性,用于各种亚临床及临床肾病的诊断。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与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密切关系[2]。本研究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以及其与患者体内血脂水平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6月本院肾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两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0 μg/min

1.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在禁食、禁饮8~12 h 后于次晨采空腹血,排除溶血、乳糜血等不合格标本,并取晨起7:00 至次日7:00 内24 h 尿液(加入防腐剂)送检,UAER 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由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清Cys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测定由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生化仪OLYMPUS-AU 2700 完成。检验科定期参加福建省室间质控评比并达标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ANOVA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

2结果

2.1 三组血清胱抑素C、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以及血低密度脂蛋白比较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糖尿病组、对照组,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血清胱抑素C与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以及血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与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以及血低密度脂蛋白呈直线相关(r=0.371、0.783、0.587,P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已日益受到重视,认为其是诊断早期肾病的敏感指标[3],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的早期指标。而胱抑素C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于诊断早期肾病的一个可靠性指标,它是一种分泌性的尿蛋白,几乎能在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以恒定速度持续的转录与表达,无组织学特性, 故可在体内以恒定速度产生,不受年龄、性别、炎症状态等影响[4-6]。许多研究表明胱抑素 C是能较好地反映GFR改变的实验室指标[7],应用于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8]。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血清CysC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亦验证其可作为早期肾病诊断观察指标的临床意义[9,10]。自从Wilens和Elster[11]在50多年前提出高脂血症与糖尿病肾病有关这一观点,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脂代谢异常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的过程。有研究结果显示,有40.5%~50.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12]。国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24 h尿蛋白增多,血脂代谢的异常更为显著,尤其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以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C)升高为主,而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肾脏病进展,有效控制血脂有望改善肾脏病预后[13,14]。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CysC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M人员为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设计本研究实验。通过本组资料显示,血清胱抑素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水平就明显升高,且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血胆固醇以及血低密度脂蛋白呈直线正相关,表明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血脂紊乱更加明显,表现为TG、LDL、TC的升高。推测在从血清胱抑素C 水平逐渐升高后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高甘油三酯协同高血糖引起的肾损害加重,其可能机制为脂质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间质生成,诱导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加重肾小球的硬化,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栓栓塞,导致纤溶活性降低,外加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等均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产生[8]。而且伴随着血糖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体内的蛋白将大量丢失,失去了胆固醇代谢平衡,出现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糖尿病肾病逐渐发展,血清胱抑素水平逐渐上升[15]。上述发病机制提示血脂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在糖尿病肾病特别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升高的同时,其血脂代谢紊乱亦更明显,提示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代谢紊乱可能起到一定的参与及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毅,王永志. 根据血清胱抑素C浓度推测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应用[J]. 中国血液净化,2004,3(12):23-24.

[2] 赵静,明慧,黄海泉.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33-34.

[3] Sarasua SM,Mueller P,Kathman S,et al. Confirming the utility of four kidney biomarker tests in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J]. Ren Fail,2003,25(5):797-817.

[4] Fehrman-Ekholm L,Seeberger A,Bjrk J,et al. Serum cystatin C:A useful marker of kidney function in very old people[J]. 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09,69(5):606-611.

[5] Weinert LS,Prates AB,Doamaral FB,et al. Gender does not influence cystatin C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volunteers[J]. Clin Chem Lab Med,2010,48(3):405-408.

[6] Laterza OF,Price CP,Scott MG. Cystatin C:An improved estimator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J]. Clin Chem,2002, 48(5):699-707.

[7] Coll E,Botey A,Alvarez L,et al. Serum cystatin C as a new marker for non invasive 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nd as a marker for early renal impairment[J]. Am J Kidney Dis,2000,36(1):29-34.

[8] 徐静,贾爱华,张春虹,等. 胱抑素C及其他标志物诊断糖尿病肾病效能的比较[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31):481-483.

[9] 艾世辉,林兰梅. CysC联合SOD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36-38.

[10] 秦绪记,杜光菊,李倩新.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脂的关系浅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96-97.

[11] Wilens SL,Elster SK. The role of lipid deposition in renal arteriolar sclerosis[J]. Am Med Sci,1951,219:183-196.

[12] 马博清,魏立民,霍丽梅. 2 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异常[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13):36-38.

[13] 李军辉,程东生,王锋,等.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异常与尿蛋白关系[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50(3):478-482.

[14] Chen SC,Tseng CH. Dyslipidemia D,Kidney disease,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J]. Rev Diabet Study,2013,10(2-3):88-100.

[15] 林礼兴,雷焕英,林丽婷. 血清中胱抑素C测定对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1010-1011.

(收稿日期:2016-10-12)

上一篇:即刻治疗与延迟治疗对新诊断癫痫患者的效果比... 下一篇:产妇无痛分娩中硬膜外麻醉方式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