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珍珠串起来

时间:2022-04-24 05:02:20

如何将珍珠串起来

摘 要:课堂衔接方式有:利用图片过渡,利用问题过渡,利用习题过渡。

关键词:巧妙过渡;自然流畅;提高效率

新课程标准孕育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功能上。新教材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学会“用教科书教”。在新课改进程中,首先涉及课堂教学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若跟不上新课改理念,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天的英语课堂,我们都会精心设计导入,呈现,内容讲解,讨论,总结等教学步骤,常规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相应的步骤中得到解决。

教师对每一环节的设计过程,好似精心打磨晶莹的珍珠,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步骤的设计固然相当重要,但如果每个环节各自独立,不连贯,缺乏整体感和条理性,学生会很难对整体课堂形成连贯的思维。所以每个步骤之间的衔接过渡也是不可忽视的,散落的珍珠需要用丝线一粒一粒地串联在一起才能变成一件吸引人眼球的精美饰品。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以下几种简单易行而又效果不错的课堂衔接方式:

一、利用图片过渡

在英语课堂中,为了加强直观性教学,教师经常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在选择图片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该图片与当前内容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是否对进入下一环节有帮助,而且也可以对图片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加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比如,新概念“A polite request”一课,内容关于作者将车停到了非停车区,没有收到罚单,却收到一张写有善意提醒的纸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打算从“park”引导到“no parking”,再引导到课文内容。在讲解“park”一词时,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张允许停车的图片。

问:“What can you do if you see such a sign?”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只需在原图上加一条斜线),并且提问:“What can you do if you see this sign?”

呈现“no parking”这个词组之后,问学生“If you park your car here,what may happen?”

然后,展示下一张警察给罚单的图片, 再问:“The driver in the picture has to pay the fine,what about the one in our text?”

这样不仅可以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组,还可以很顺畅地引入到课文。

二、利用问题过渡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提问是有技巧的,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不仅要对前面的内容有总结作用,还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牛津英语教材“about ORBIS”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打算从ORBIS医生们无私帮助贫困眼疾患者的课文内容提升到“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这个话题上来,以此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并同时进行一些情感教育。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环环相扣的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

1.在讲解完课文内容,进行复述的时候,问“What does Dr. Ma want to say to us?”

2.医生的话中有“donation”一词。问“ORBIS doctors are sending donations to people in need. Do you know who is sending donations to ORBIS”?由该问题引出扩展阅读,向学生展示一段课文之外的相关阅读。

3.在阅读内容的最后有“The volunteer doctors on the plane are very great since they are helping the unlucky.”一句。再问,“People who have eye diseases are very unlucky. Who else is unlucky?”

4.“Close your eyes,and think about what your bedroom,your living room,and your classroom are like.”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图片。问:“What are theirs like?”

5.讨论: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通过这样的层层挖掘,可以顺利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过渡到对现实的讨论,在不经意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习题过渡

教师一般会在新课开始前使用适量的习题对上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或者在新授内容结束时以此进行巩固训练。穿插在课堂中的习题可能会使一气呵成的课堂设计有被割裂的感觉,显得有点突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进行少许加工,习题也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比如,在“Because it’s there”一课中,新课前的复习内容是定语从句,如何使用which,who,that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而新课的内容是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在复习题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The mountain ______ is the highest one in the world,is in Asia.

完成练习后就可以“顺便”问:“What’s the name of this mountain?”这样既可以复习前面的语言点,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了珠峰。

同样在这一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的扩展阅读,在设计读后练习时,有这样一个填空:

______,from ______,was the first woman to get on the top of Mount Qomolangma from the _______.

完成练习之后,就可以从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联系到第一位成功登上珠峰的男性。这样一来,复习,课前阅读,正文等环节就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到一起。教学步骤的切换也不会显得突然。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贯穿课堂的方法,而且这些不同的途径也不是单独使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辅相成。这样的穿针引线会将智慧的珠粒艺术地串联在一起,使课堂变得浑然一体,各个步骤密不可分。流畅的过渡,看似不经意的环环相扣,不会使学生的思维被打断,而是贯穿成一线,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引导,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教材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减轻学生负担不是单纯地少布置作业,而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想方设法把课堂上活,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学得更快、更轻松。从平时的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节自然流畅、行云流水的英语课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高度集中较长时间,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2]陈琳.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

[3]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4.

上一篇:由量到质的转变 下一篇:“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