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视角下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

时间:2022-04-24 01:16:36

第三部门视角下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

摘 要:引入“第三部门”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在于寻找高职教育研究中的新领域,而在于找到了一种理解现实高职教育问题,尤其是职教集团制度创新的“新的眼光”。从我国职教集团的第三部门特征分析出发,指出影响职教集团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实现职教集团的有效运行管理,首先应确立职教集团有效运行的合法性,优化其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通过明确其身份,实现“增权赋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将职教集团创造为成员间的“事业共同体”。

关键词:职教集团;第三部门;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14-02

第三部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行全球,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一方面要逐渐摆脱政府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避开盈利性组织的误区,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走向第三部门,按照第三部门的场域逻辑进行运转。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教界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将企业“被动合作”变为“主动参与”。基于此,在第三部门的视野下,本文提出了职教集团属于第三部门,从长远来看理想中的公民社会就是一个第三部门占主导的社会,第三部门将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职教集团的第三部门特征分析

职教集团是若干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相关部门等多个主体成员自愿结盟、互通有无、独立自主的教育联合组织,具体而言可用“三体”来解读其内涵:第一,以自愿为原则构建“自由联合体”,机构间虽具备联盟或协作关系,受制于集团章程或所定的契约、协议等影响,但仍保留其独立法人资格,相互间行为具有相应约束力。第二,具有较明确的专业性分工和结构性互补的“功能集合体”,在纵向沟通上,实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在横向联合上,促进校企优势合作;在紧密合作上,实现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和谐发展响,实现“1+1>2”的社会功能。第三,成员间是基于共同理想、文化、使命和期望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以参股、协作、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相联结,一次提升职教的综合实力。以上“三体”的融合对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第三部门的角度审视职教集团,不难发现,第三部门理论对我国职教集团特征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第一,职教集团是典型的非盈利性组织,这是职教集团发展的核心特征,受社会组织参与度提升的影响,集团办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明显地体现为非营利性特征,即使到目前为止,国内也并未对集团办学是否可以盈利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非政府性组织。在体制上摆脱政府的直接控制,职教集团办学一种平等的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是社会组织群根据其共同的兴趣、意志和利益诉求等自发组建的。第三,是自主的组织。在第三部门视野内,职教集团是一个法人实体,在新的条件下,拥有独立性、平等自愿地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关系进行合作,按照第三部门的场域逻辑进行运转,恢复其相对独立于政府、经济之外的本来属性。第四,自治程度高。指教集团在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内部有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制于政府或企业,可控制自己的活动。第五,志愿性。职教集团组建以志趣相投为基础的组建的联合体,参与组织的活动更是以志愿为前提、为了共同的职业教育事业而开展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共利益。

二、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判断职教集团的定位是否准确、科学,首先需要解决其“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职教集团,相当一部分省市已经走在了前列,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天津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色;“海南模式”主要特色是三段式培养,以强带弱;“江苏模式”强调校企合作、行业引导;“河南模式”重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全省联动、纵向贯通、横向联动。

1.“有成员无组织”的状况影响职教集团组织效率

虽然将职教集团归入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但综合各类政策和实践材料总结来看,目前各地职教集团并没有像社团、行业协会那样得到认可,“合法”地位均未获得,机构登记也无从下手。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职教集团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被动组建的,有些成员单位并非出于自愿或实际需求参与集团管理。自集团成立后,部分单位对集团事务漠不关心,很少参与集团事务的决策,甚至没有成立有效的组织,集团理事长成了“代言人”,其他集团成员单位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忽视了确职教集团的组织管理者这个问题,集团办学或许只能在“口号”层面停滞不前。因此,职教集团的发展亟须相关政策加以明确和引导,推动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2.“有集团无身份”的困局影响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的职教集团大都是松散性的契约性组织,由于没有相关的操作性文件,职教集团无独立法人资格、身份始终不够明确等等属性往往让职教集团在从事某些活动时带来合法性不足的弊端,有时不得已只能以牵头院校名义组织相关活动,但集团建设经费也难以落实,最后也只能靠牵头单位独立承担,其他社会组织无法共担机制。正是因为集团运作经费的缺乏导致集团无法可持续发展,正如有些职教集团的创建犹如“昙花一现”,在运行过程中“虎头蛇尾”,最终只能处于“瘫痪”状态,集团办学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3.政府对集团管理和支持受限是职教集团发展的一大障碍

由于集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还没有准确的定位,政府对集团的管理和支持受到很大的限制,集团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发展前景一片渺茫。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个面目还不够清晰的组织,要政府提供大力的实质性支持,是有些勉为其难的。谭界忠在《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一文中指出:在目前政府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缺乏有力激励政策。同时,由于缺乏“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基础,政府对“只合作无回报”的合作毫无动力,难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主要还是处于指导性阶段,出台的政策,一般都没有细化办法,只带原则性的特征,或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运行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更要紧的是实际支持如设备、资金的支持,还有待于集团发展的进一步规范和组织的优化。

三、第三部门视野下我国职教集团的运行管理策略

从我们上述对职教集团的特点分析来看,职教集团作为一个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建共赢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组织形态属于第三部门的。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职教集团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症结就在于职教集团的身份不清、地位不明、引导不当等,因此,要实现职教集团有效的运行管理,需从以下三方面寻找管理对策。

1.确立职教集团有效运行的合法性,优化其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赋予职教集团合法身份地位。今天第三部门是最为开放的组织,将集团办学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系统内,在坚持组织使命的前提下,职教集团整合了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组织定位上应赋予集团法律属性,使其具备法律意义的确认与保障;在制度特征上从“强非营利、弱自治、弱非政府”转变为“强自治、强非营利、强非政府”,明确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社会组织等成员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才能提升职教集团应有的美誉度、信誉度与责任感,促进成员间形成强有力的主体权威性和必要的影响力、号召力。

在明确职教集团的第三部门组织性质的基础上,应该不断构建完善的集团组织机构。规范职教集团通过建立和健全集团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在原集团发起单位专业、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集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集团发展的集团委员会和常务理事会契约合作、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例会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生源对接,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和推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借鉴第三部门以及其他类似组织在日常运行方面的基本做法,结合职业教育集团的自身特点,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理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建议集团统一协调在人才教学管理、培养目标、招生与学籍管理、教育质量监控、境内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业务;有效统筹集团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基本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业务;无缝对接好集团在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业务。

2.明确职教集团身份,实现“增权赋能”是职教集团充分运行的条件

增权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使团体内的成员重新界定及认识该团体,重拾自信与自尊,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增权赋能”意味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集团成员的“职权让渡”。根据第三部门实行自我管理的原则,职教集团的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集团成员的职能让渡的结果。建立职教集团的“自治机制”将能很大程度激发其内在的优势,并转化为“造血”能力。首先,政府应授予或让渡行业、职教集团某些行政权,通过赋予社会公共责任、公权力的强制力,加强学校、行业、集团中各方的约束。

因此,借鉴第三部门在日常运行方面的基本做法,可通过以下举措大大节省集团办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体为: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管理职能从教育行政部门中分解出来,交由职教集团掌握。集团可根据实,将分散的资源加以整合,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载体,具体形式有:“融入式”生产型基地――即建立“厂中校”,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引入式”生产型基地――即建立“校中厂”,在校内共建“引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明确集团拥有自主招生权限,进一步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牵制,同层次教学的学分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院校根据实际需求改革教学方式,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

3.政府宏观调控,创造“事业共同体”是职教集团运行管理的发展方向

事业共同体的聚合是因社会认同而建构的,它意味着社会成员的举止在某种方式上互为取向,成员对组织拥有归属感、对组织目标享有认可并为之承担相应的义务、对组织有所承诺。在此理解基础上,笔者将职教集团逐步创造为集团成员的“事业共同体”,即加强联盟共同体建。职教集团运作的主体是学校,院校的个体市场与发展行为转变为制度集约效应下的“共体理”,依托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特性与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建转变政府职能,是创造“事业共同体”的基础。搭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合作的职教平台,逐步减少行政指令,更多地通过多元杠杆,如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支持集团的运作、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使高教集团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

其次,借鉴英国设立就业与技能部的做法,在国家层面跨教育、劳动和人事等部门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联席会议制度,改变职业教育管理内部分工过细的现状,统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建立“大部门”来协同管理和指导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力求实现集团运行中政、校、企、行、研之间的需求的数字化数学教学资源,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职教集团成为成员单位的共同事业和福祉。

当然,政府必须深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相关手段加以扶持集团发展、参与集团的规划。对职教集团办学有政策上的引导、法律法规上的约束,如何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制定有利于职教集团发展的专门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方向性政策,包括财政拨款、税收减免、资金投入、信贷利益分配、奖励政策、成果分享、知识产权、人员奖励等系列政策。必要时采取经济手段,发挥合作中介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春津.职教集团定位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许涛.第三部门视野中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策略[J].职教论坛,2011,(25).

[3]胡国胜.职教集团发展障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4).

[4]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Z3).

[5]魏玉,王名.大学――一种特殊的非营利性组织[J].高教探索,2001,(3).

[6]汪国新.资源的合建与共享──成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