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检验范文

时间:2023-03-09 14:04:35

第三方检验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1篇

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诊断”)成立于2001年,是以提供诊断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亦是国内首家上市的诊断服务外包企业。近日,迪安诊断2013年年报业绩快报,实现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44%,净利润8684万元,同比增长44%,扣除股权激励成本,净利润增长为58%,实现EPS0.73元。

探究企业

“诊断服务+诊断产品”模式

提供诊断服务的机构也称为独立医学实验(Independent Clinic Laboratory,以下简称“ICL”)。目前迪安的ICL可开展1000余项医学诊断项目,是国内获得ISO15189认可资质数量最多的综合性连锁独立医学实验室之一,出具的医学检验报告被40多个国家认可。

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除了迪安诊断,广州金域、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也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先行者,合计收入规模接近20亿元,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80%,并且这四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的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

迪安2012年医学诊断服务外包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15%-20%,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占有率为35%以上,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近几年的战略性连锁布局,以精耕细作的市场策略持续向区域纵深发展,同时采取“服务+产品”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和研发与营销并重的发展策略。

与竞争对手专注诊断服务不同,迪安采用“服务+产品”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在业务量较小的时候,向客户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外包业务,当业务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向其出售诊断产品和出租进口仪器,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服务和产品之间共享营销渠道,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同时还加大资源整合,启动公共检测平台的多服务领域拓展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式发展战略。

行业潜力巨大

在美国和日本等地,独立第三方医检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壮大,到2010年美国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占据美国医学检验行业超过三成份额。与此相对,中国第三方医检仅有18年历史,但在经济下行时期依然保持逆势走强,行业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增速为国外同行的5倍以上,显示出惊人的成长性。

行业分析机构的调研显示,2009年我国各类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约为1.03万亿元。而在医疗费用中,大约8%到10%的成本是花在检验上,药费则占40%,由此推断我国医学诊断收入年约为800亿-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发改委不断打压药价,检验费用已成为一些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于是,有些医院就会将做不了或不赚钱的项目外包,赚取其中的差额。

为何第三方医检如此受欢迎?业内人士认为,对设备简陋的中小医院、诊所和社区门诊而言,第三方医检可以有效规避医院在实验室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的高额投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对病症的诊断精确度。对于三甲医院,部分高端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要求高,投入大,第三方医检机构可以集中承接和外包这些项目,节省投入,同时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一位资深医疗行业投资人士指出,近年来,第三方检验机构从医院承接的检验业务出现爆发性增长,虽然整个行业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比起医疗产业的其他子行业,其发展速度足以让整个行业都感到震惊。“这是政府大力鼓励基层医院将检验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医检机构的信号。预计未来几年,第三方检验将产生数百亿元的市场份额。”

而自去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健康服务业即被预期迎来爆发式的发展,到2020年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中还明确指出对第三方检验检测等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的支持。

降低潜在风险

迪安诊断未来重点之一是丰富产品线,降低对罗氏依赖。诊断产品主要包括体外诊断仪器、试剂、耗材及技术支持服务。迪安成立以来,罗氏始终是其诊断产品的最大供应商,每年向罗氏采购产品的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超过50%,排名第二的供应商采购金额所占比重还不到5%。对罗氏产品的过度依赖,给迪安的成本控制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此,迪安近年来不断引进新的产品线,尝试稀释罗氏产品的占比,陆续获得法国梅里埃、德国QIAGEN(凯杰生物)、德国科宝等企业产品的资质。新启动的梅里埃产品业务,覆盖华东五省一市。同时,2012年迪安向罗氏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10.62%。预期公司对罗氏的依赖度还将进一步降低。

同时,迪安也在研发自己的诊断产品,公司拟投资自有资金2000万元设立杭州迪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体外诊断试剂与器械尤其是分子诊断试剂领域的产品生产,产品与目前所的品牌有差异,不会构成竞争关系。这代表着公司将正式涉足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领域。

目前ICL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优势为基础的成本优势上。罗氏诊断是目前医学诊断领域最大的试剂及仪器生产商,而迪安作为其国内总,占其总业绩的40%以上,拥有较大的议价权和成本优势,这也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够领先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来随着行业成熟度提高,新检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新业务的开创能力将逐渐成为ICL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决定未来的竞争力,迪安准确把握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在项目研发和业务模式创新上都已抢先一步。

券商评价

广发证券:公司主要业务诊断服务和产品仍保持高速增长,我们预计诊断服务增速在50%以上,产品增速在30%以上。其中诊断服务中,成熟实验室江浙京保持30%以上的增速,上海实验室预计增速在50%以上。武汉实验室和沈阳实验室有望在今年实现盈利。

风险提示:短期估值较高,新建实验室扭亏时间延长。

海通证券: 公司诊断服务和产品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借助检验平台,新业务不断成长。除核心业务外,司法鉴定业务也快速发展,已成立了浙江省迪安司法鉴定中心,收入增长在60%以上,预计未来司法检验将成为较好的利润增长点。

风险提示:海通证券认为,新业务拓展的进展具有不确定性;新布局实验室盈利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高管访谈

记者:近几年公司的业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反映在股价上,在资本市场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公司有哪些核心业务支撑呢?

陈海斌(董事长):国内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过去几年复合成长率达30%-40%,因此我对公司未来有信心。现阶段公司利润增长点主要来自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连锁化全国扩张布局,新业务模式推广,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三个方面。

公司的诊断产品业务以面向二级以上医院为主,在设备供应上采用由厂家直接提供,公司以经销诊断试剂的方式开展业务。

医院外包给公司的项目,可总结为“三高一新”项目,即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质量控制难得较高的项目),以及新项目(医院未开展及没能力开展的项目)。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客户是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按照地方收费标准向病人收取检验费用,公司将综合考虑整体成本后在标准收入基础上与医院进行分成,具体分成比例因项目不同而不同。

公司致力于未来几年每年以2-3个实验室的速度进行全国布局,区域扩张。看好高端健康体检市场,对依托公司现有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行业优质服务品牌形象很有信心,公司与韩国SCL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建立的首家高端体检中心设在杭州。

记者:诊断业务是医院的重要盈利业务,为什么医院会把诊断项目外包给你们?与综合大医院相比,你们又优势吗?

陈海斌:如果小医院的样本送检大医院,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上门收样本,而且出报告时间较长,收费也按国家规定,一分不少。我们开车上门收样本,承诺医院24小时送报告。我们基于政府的收费标准,在跟医院合作结算时可打7折,医院至少有30%的利润。

而我们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譬如我们上海的中心可以为上海400多家医院服务,即便一个医院只给一个样本,我们的成本就能低于医院。平均来说低于大医院的三分之一。

另外和一些大医院相比,我们能检测的项目比它们多,另外现在病毒的变异速度很快,如SARS、H7N9等,诊断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时候很多医院的诊断研究跟不上临床需要,而我们不断关注临床的需求,每年都引进、使用、研发新的检测项目。

记者: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未来这些改革预期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具体到您的企业,有哪些影响?

陈海斌:现在国家说的健康服务业就包括了医疗服务之外的健康管理、保险、健康服务的支撑性产业,我们第三方检测也被明确地定性为健康服务的支撑性产业。

按现在政策规定,我们只能为机构服务,如果我们能直接做面对患者的业务,那起码能节省患者30%的费用。

现在我们在资质申报、审批办证、场地选用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场地选用很痛苦。如果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这些难处将得到解决,对我们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高科技人才应该是企业的核心,与医院竞争人才,你们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你们的人才积累主要靠什么?

陈海斌:人才是我们发展的主要瓶颈,各学科的带头人需要从海外和国内大医院高薪去找,一般的员工就去高校招聘。迪安提供助奖学金以提前培养基础人才,并挑选优秀的大三大四学生来我们的实验室见习、实习。但专家人才还是很稀缺,希望医改能允许医生多点执业。

记者手记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宏观质量管理;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监管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5日

宏观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科学范式,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总体质量现象,并对总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的新兴科学。它并不像微观质量管理那样,重点在于研究某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具体质量管理行为,也不是研究某一项产品的具体标准的制定。而是要着重寻找影响一个区域总体质量水平的综合性因素。其对质量的研究更多是基于一个区域总体和系统的质量状况,并通过对总体质量状况的研究,促进一个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关要求,根据《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调整目录,自8月15日起,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这是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检验检疫机构从具体商品检验事务中解脱出来,告别自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契机,也是政府商检职能转变的强烈信号。因此,检验检疫机构应顺势而为,尽快将具有社会性、行业性的微观商品检验职能让渡给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转而加强宏观检验监督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检验检疫法检制度大幅改革的当下形势中,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如何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监管,从而提高我国总体进出口产品质量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是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国内外检验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中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检验鉴定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公正地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在我国从业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主要有外资、中资两大类。外资机构基本上是跨国检验集团在我国设立的检验公司,中资机构则有大型公司和仅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从事某一个或几个领域检验业务的小型公司。无论是外资检验机构还是中资检验机构,其市场服务模式包括样品检测、验货、口岸检验鉴定、工厂检查、装运前检验等五种模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市场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规模公司,即只有一个公司,在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运作;二是大型公司,以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形式运行,在不同的检验鉴定服务领域内分设独立的子公司,并分获国家质检总局的许可而运作;三是大型公司,以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形式运行,在我国境内以一个法人对外,其他分公司持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给总公司的许可证书从业。

目前在我国从事第三方检验鉴定工作机构存在的问题有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员业务培训不到位、检验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

二、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的几个维度的研究

宏观质量管理着重寻找影响一个区域总体质量水平的综合性因素,并通过对总体质量状况的研究,促进一个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应到第三方检验机构监管这个领域,重点在于维护一个地区总体的第三方检验鉴定秩序,提高检验鉴定质量,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总体提高。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质量供应者主体(在本文中即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一般拥有对产品(提供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服务)质量更多的私人信息,这一主体会权衡信息搜寻和的收益和成本来有限制地搜寻和信息,可能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总体质量信息,而不被其他主体所知晓(就如上文中所述,为了争取业务,承担机构本身没有能力或并不擅长的业务)。同时,质量需求者(需要检验鉴定服务的公司或个人)这一参与主体,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完全的总体质量信息,但是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会限制性的搜寻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造成以下两种局面:1、需要检验鉴定服务的公司或个人不计成本一味寻找品牌大公司合作,造成检验鉴定成本过高,自身利润受损;2、在外贸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条件下,寻找价格最低的检验鉴定机构,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外贸纠纷,因小失大。因此,合理有效解决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市场质量监管、社会质量监管、政府质量监管三方的构成。在一个国家和区域内,构成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市场质量监管,就是依靠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主要是一些市场中的盈利性机构,通过质量的检测或认证客户的反馈及社会评价的影响等方面对质量的供应方所构成的事实上的监管。社会质量监管,就是指一些非盈利的社会组织,从事的对质量监管的行为。在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从业时间不长,尚未有相关社会组织出现。政府质量监管是强制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体系。在我国目前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的管理进程中,政府质量监管无疑是占据主导作用的。

不同的质量监管体系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我国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市场中,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以其强制性,构成了对质量安全领域的有效监管,也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政府质量机构的运行,有其特有的程序性,会影响质量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及时的处理。政府质量监管机构的行为,也不是完全中立的。在质量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前者有更强大的财力和游说能力,使其能够对质量监管机构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俘获”,进而导致监管行为失效。市场质量监管,以其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的确能够构成对质量供应方的更低成本的质量监管。也就是说在中国欣欣向荣发展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有效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对于更高质量的服务输出起到正确的选择和筛选作用。但是,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市场在短期内对质量信息的反映,都有可能是不平衡的,甚至有可能是误导的。这就会导致短期内市场质量信息反映的不正确,并进而误导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选择。从这个角度分析,市场对质量监管也会存在严重的失灵,特别是某些有强大势力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更会隐瞒对其不利的质量信息,如某些老牌检验公司完全有可能因为利益驱使对服务对象作出他本并不具有资格的某商品领域的检验工作。面对这种状态,社会质量监管对于弥补市场的失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质量监管以其成员利益的一致性,特别是其分布的广泛性,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对不良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不良的质量信息,并通过对不良质量信息的传播,以其自身的快速行动,构成一个分布广泛的质量监管体系。但是,社会质量监管由于其组织相对松散、组织成员分散和不易达成意见一致的缺陷,会致使其缺乏对质量监管的行动能力。在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活动中,社会质量监管目前仅仅存在于个别利益受损企业向政府质量监管部门投诉这个层面上,是一种完全被动、间接的质量监管,没有对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起到直接的威慑作用。因此,培育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市场中的社会质量监管团体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说,对总体质量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必须是一个不同监管体系共同构成的完整系统,三种监管体系都有各自的监管长处,同时也存在着监管上的短板,只有三种质量监管体系的协同配合,才能构成对总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

三、政策建议

(一)合理有效的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基本思路是在交易者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即设想在政府或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品台。在平台中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需详细地向服务对象公布自己历年的经营年报、具有检验鉴定资质的领域及其配备的从业人员资格人数等、相关认证机构给予的认证时限、检验鉴定时限、申述反馈机制等。需要寻求服务的企业可在此平台上动态企业寻求服务的信息,具体可包括:需检验鉴定的产品、检验鉴定时限的要求、服务价格的期望区间等等。政府或相关监管部门需全力监管此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重点监管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信息的真实性,一旦发现,严厉查处。

(二)规范市场质量监管。目前我国市场上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发展尚不成熟,检验鉴定机构大小不一,检验鉴定服务领域差异较大,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超范围经营、倒卖证书等不良行为。因此,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营造一个竞争、有序、健康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政府监管部门应从舆论上正确引导,推进检验鉴定机构诚信建设。1、组织检验鉴定机构开展以“诚信为本、准确公正”为主体的诚信承诺活动等;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行业协会等,促进双方面对面交流,在信息更加透明的情况下,让市场自由选择“优胜劣汰”。

(三)提升政府质量监管。在现有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的监管体系中政府质量监管无疑是占据主导作用的,在积极引导市场发挥自身监管作用的同时,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开展检验鉴定机构走访活动,摸清市场状况。要摸清合法机构运行情况,为完善监管机制,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市场行为提供决策依据。摸排检验鉴定市场存在的无资质检验鉴定机构情况。全面掌握检验鉴定机构的运行情况;二是加强监管机构人员能力建设。组织监管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监管水平;三是从严整治违法违规。开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规范第三方检验鉴定行为,整顿第三方检验市场秩序。发挥系统合力,从严从重查处非法检验鉴定机构,同时进一步规范合法机构的行为,促进检验鉴定市场健康发展。

(四)培植社会质量监管。作为对市场质量监管及政府质量监管的有效补充,社会质量监管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中,社会质量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法检制度的改革,中国的第三方检验市场也将越来越大,社会质量监管也同样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扶持,组件行业协会、成立地区性的行业委员会等等都是可以进行的探索。社会质量监管也是基于宏观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监管方向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法检制度的改革,中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这块“大蛋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检验鉴定机构竞相追逐,政府质量监管机构将从以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中转变出来,从宏观质量管理的视角出发,合理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市场质量监管机构和社会质量监管机构的发展。相信在“三足鼎立”、“齐抓共管”的局面下,我国第三方检验鉴定市场必将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带动产品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品的稳步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程虹.宏观质量管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姚利民.现代市场中质量信息不对称及其管理初探.浙江经济,1997.6.

[3]张裕,申申,申晓萍.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的培育与合理利用.中国纤检,2014.12.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机构;第三方;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44-01

食品检验机构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执法技术支撑的核心,《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检验机构设置作了原则规定,但当前各地问题突出。现结合实践就构建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思考与建议。

1 当前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进行了较大变动,形成了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下属机构为主,高校、科研等社会机构和民营机构为辅的格局,在规模设备、技术条件、业务能力、检测项目、职业诚信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加强装备、垄断使用本部门下属检验机构为主,基本上不外检样品,出现了执法、出证是一大家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监督执法及其公正;民营检验机构出现检测随意性现象,影响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出现了食品检验机构存在设置不合理、衔接不紧密、重复建设多、整体合力弱等突出问题,形成了资源普遍分割、检验项目重复、检测能力不高、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统筹协调的食品检验体制格局[1]。

2 法律依据

2.1《食品安全法》第57条规定“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并授权卫生部制定“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据此,任何符合“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并经国家有关认证认可部门核准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依照《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等规定开展食品检验是合法的。

2.2《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据此,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检应当委托取得资质的包括非本部门下属的食品检验机构检测是合法的。

2.3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57条、第60条第三款的以上规定,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所委托的监督抽检样品进行检测的食品检验机构不应再进行审核。

3 思考建议

为了回避部门利益、避免执法不公、强化统一管理、防止重复建设,应从以下方面构建第三方格局的食品检验机构。

3.1建议国家(或有关职能部门)出台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工商管理、食药监管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委托非本部门下属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不得由本部门下属检验机构检测,避免监管部门执法利益化和证据部门化,确保监督执法与技术出证的公正性。

3.2 由国家认证认可部门依法严格食品检验机构统一监管。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抽检食品进行委托检验不得对检验机构再次审查考核。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面清理已经制定的相关规定。

3.3 整合现有食品检验机构资源,避免各职能部门重点、重复建设本系统食品检验机构,选择在食品安全监管三大部门(质监、工商、食药)系统外的现有食品检验机构设立区域中心实验室,政府加强重点建设与扶持,承担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职能,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社会各界提供同等检测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发展[2],面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检验综合服务平台,实行检验报告、数据电子化,实现实时调取查询、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3]。

参考文献:

[1] 健康报网.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EB/OL]. http://.cn/document.jsp?docid=280293&cat=09C,2011-03-1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2〕36号)[Z].2012-06-28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4篇

在1983年9月成立的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原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广东质检院),是我国最早经国际电工委员会评审通过的9个CB检测实验室之一,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广东省质监局属下的法定第三方专门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的机构。

位于珠三角的广东质检院具备产品认证工厂检查、验货、节能工程评价资质,能按国际标准出具11大类产品共162个标准的CB检测报告,所出具的检验报告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ILAC-MRA)的50多个成员互认。广东质检院也是国家认监委授权的CCC认证产品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包括电线电缆、低压电器等14大类产品,其中有6大类产品的检测地域包括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质检院现已成为集产品检测、工厂检查、仪器设备校准、标准制修订、质量认证与科研于一体,具备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与权威的检测、认证机构。广东质检院秉承“管理科学、技术精湛、服务优质、公正高效”的工作方针,坚持“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尊严、质量是效益、质量是政治、质量是前途”的理念,打造顺德、东莞两大基地,占领第三方检测技术制高点。

顺德基地:“五个国家中心”彰显品牌魅力

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前排中)在广东省质监局任小铁局长(前排左)、胡南乾院长(前排右)的陪同下参观广东质检院顺德基地

广东质检院顺德基地是广东质检院整合地方检测资源,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建成的首个综合性检验与认证基地。2006年3月落成启用后,顺德基地先后建成了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涂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机械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等4个部级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也正在筹建当中。

广东质检院顺德基地检测业务覆盖家具、食品及相关产品、涂料、化工、机械、电器等6大类产品,800多个项目,是我国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现代化、集约化检测与认证基地之一。据统计,顺德基地获得认可的标准项目达到了1420多项(其中:家具领域获认可23项,涂料领域89项,化工领域147项,机械领域276项,饲料领域10项,食品领域956项),共4100多个标准。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部级家具产品质检中心,拥有家具产品全部性能检测能力,建有家具力学性质检测、家具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软体家具阻燃检测、家具材种鉴定和家具零部件及材料检测五大项目检测室。国家中心创新科研和标准化体系的机制建设,目前承担着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职责,同时承担全国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具专业组工作,参与或主导制修订GB 28010-2011《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QB/T 1952.2-2011《软体家具 弹簧软床垫》等国家和行业标准20多项。建成了全国质检系统内首个防螨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首个超大型木种博物馆,深化了品牌优势项目的能力建设。

国家涂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广东省唯一一家部级涂料质检中心,共有近150项产品、逾500个标准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监督检验机构授权认可(CNAS/CMA/CAL),是溶剂型木器漆国家强制性CCC认证指定检验机构和CQC等认证机构签约的涂料产品强制性认证及自愿性认证指定检测机构。2012年,国家涂料中心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纳米涂料特性表征与评价研究”通过验收。国家中心以涂料检测的专业带动环境监测项目的开展,共开展环境空气与工业废气、水质、噪声、二恶英等环境检测项目300多项。

国家机械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能力覆盖95%以上的机械产品国家及行业安全标准,具备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机械加工精度、力学性能、安全性能检测能力。目前,该国家中心仪器设备已达到现有国内机械安全检验机构的最高水平,检测范围基本涵盖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优势品牌的机电产品。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现有大型高精检测设备仪器近百台(套),设备仪器总投资原值近4000万元,设有PII生物安全、转基因、千级微生物、理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毒害物质、食品包装等设施完备的检验室。认可的检测食品及其相关产品标准逾2000个,已具备我国28大类QS市场准入食品的项目检测能力。2012年,该中心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广东省食品检测结果数据库的建立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应用研究”顺利通过验收,风险评估室以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转基因成分等食品安全前沿高端项目为基础开展转基因检测获得顺德政府确认为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建成动物实验室为省质监局完成了50类广东食品的风险评估分析报告,建立了科研开发、标准研究等自主创新开发机制,以推动实验室检测能力标准化、规范化。

筹建中的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计划投资1亿元,检验能力覆盖90%以上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并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合作共建太阳能光伏的检验与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东莞基地:一次检验,全球通用

广东质检院东莞基地是广东质检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的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承担着国家中低压输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职能,主要从事高、中、低压电器的检测、研发和试验认证技术服务业务。该国家中心是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A级国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国际互认的IECEE-CB实验室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CCC认证检验实验室,也是国家电网签约实验室、南方电网备案实验室,全国电力设备质量工作网理事单位。

国家中心已建成总投资1.3亿的一期中低压通断试验基地,配备有6个试验系统,27个试验端口和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大电流短路试验能力达到450V/280kA,检验能力得到英国ASTA、荷兰KEMA、意大利CESI、德国VDE和TUV、香港机电工程署的认可。国家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市重点实验室、东莞市骨干服务机构。

国家中心把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发挥质量鉴定、新产品研发测试、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等功能,为企业提供开关柜、断路器、互感器的ASTA认证,为国家核电、中广核、香港中华电力和美国船级社(ABS)以及中国船级社进行目击试验,成为行业“双提升”的“催化剂”。国家中心现已为国内及东南亚数百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为企业直接节省数百万的检测费用和大量的检测时间。国家中心不仅大大提升了当地电气设备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广东省乃至东南亚地区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今输配电设备行业正朝着“节能、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中心参与制定了GB/T 25099-2010《配电降压节电装置》、GB20052-2013《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两项国家标准及《电力变压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并参与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推广实施细则》的审定,承担的广东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80kA大电流低压电器短路试验系统”获得2012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心积极向变压器行业推荐节能和节材的立体卷铁芯电力变压器,为广东海鸿变压器有限公司立体卷铁芯电力变压器提供节能认证和质量鉴定服务,并协助其取得荷兰KEMA和意大利CESI认证。

东莞基地投资2亿元建设的二期高压通断试验基地项目现已动工,计划于2014年8月投入运营。高压通断试验基地建成后,东莞基地将具备110kV等级电力变压器、开关、35kV及以下开关柜的型式试验能力,成为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唯一具备高、中、低压试验能力的实验室。广东质检院还将在东莞基地建设国家智能电网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进一步完善检验设备和能力,引进高水平检验和研究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和标准化研究,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打造部级电网设备检测基地,在更高的起点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职能部门的科学监管,为企业质量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5篇

一、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起步晚,增长态势良好。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起步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测中心,由广州医学院、广州市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三方出资成立。2000年以来,达安基因、杭州艾迪康、迪安、上海美众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相继成立。2005年,达安基因、广州金域和艾迪康等三家机构,开始了全国连锁经营模式。目前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市场以迪安、金域、艾迪康、达安四家龙头企业为主,规模占整体市场75%以上,行业年增长率达40%,且利润水平较好。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医疗检测供需矛盾突出,为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公共医疗事业单位难以自主设立项目齐全的实验室,尤其是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提供全面医疗检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了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从医改政策来看,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引导公立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等政策手段,为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见表1)。

与国外相比,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服务项目不足。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只占总检测市场比重的1.5%,可提供检测服务仅2000余项,相比成熟国家35%的市场占有率、4000余项的检验项目还有很大差距。二是龙头企业不够强大。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与美国Quest和LabCorp两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相比,我国龙头企业差距不仅体现于规模、盈利能力较小,还表现在检验项目的差异。

目前,Quest和LabCorp两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除了医疗卫生机构外包诊断业务,也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并且以诊所客户为主,检测项目主要是生化等常规项目。另外,还利用自身医学诊断平台开展更多的相关新业务,如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疾病风险检测等。与这些企业相比,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企业检验项目主要以病理类、分子诊断类和高成本免疫类等产品为主。检验项目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及以上通常具有自设的检验科,以“血、尿、粪”三大常规为代表的常见项目通常会自己来完成。(见表2)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准入标准尚待完善

相对于其他社会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测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行规。2009年,卫生部出台《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仅对行业设置的资金、人员、科目等做了初步的入门规定,至今未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与法规细则。因此容易造成行业内部鱼龙混杂,导致检验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调研企业一直要求,在服务质量方面,必须要求行业内的机构通过一套质量体系的严格认证,精益求精,逐步淘汰一些不具备专业检测能力却仍在对外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机构,使得整体的检验质量得到完善地保障,切实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行业歧视、地方保护较为严重

行业歧视阻碍产业正常发展。作为社会医疗机构的一员,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无法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调研企业反映,目前仅能用三级医院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身建设。另外,这些机构也普遍遭受了一些医疗质量和培训主管部门不公平的对待。如在实验室认可方面,积极吸收三级医院,却严格控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名额。此外,在培训交流中,将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视同于试剂厂家或生物公司,费用是公立三级医院的4-5倍。同时地方政府保护政策也干扰者市场的有序竞争。一般省会级城市设立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机构可以凭借物流支撑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省的医疗资源配置。但是一些市级政府发文制定当地相关企业运作,这种非市场化的行踪垄断不仅违背了第三方医学检测规模化集约化运作的初衷,也有违公平的竞争。

(三)政策监管亟需完善

一是未能正常纳入医保目录。在现行医疗体制下,一些医院管理者因为医学独立实验室未能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而不愿将检验服务外包。医保归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只在医保费用管控上与各级参保医疗机构发生业务关系。调研企业反映,在部分地区经常以“医院的检验服务合作方是否为医保单位”为由,设置检验服务的医保准入门槛,对医院自身不能开展的外送检验服务项目进行处罚和罚款;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机构在申报医保认可中往往由于“现有医保单位申报范围未包含”而不符合申报条件。二是创新诊断项目审批限制严重。对于检验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录》和对应的各地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如北京,进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录》的项目意味着可以在临床上开展;进入《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意味着有了收费依据。但目前每个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特色项目要进入这两个目录都极其困难。

(四)人才瓶颈制约严重

目前国家对于第三方医学检测病理实验室医生职称晋升没有明确政策,很多年轻医生担心职称晋升受到影响,一有机会就会选择公立医院,因此导致部分优秀人才外流。尽管在收入待遇方面优于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由于医生职称晋升无明确政策,也难以招收优秀的医学类应届大学生就业。同时,虽然现在国家提倡医生可以多点执业,但多数用人单位(公立医院)对多点执业有严格限制,基本不认可医生到民营单位兼职,导致目前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中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三、政策措施建议

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第三方医学检测发展与政府监管政策密切相关。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与争取政策支持相比,更希望政府能够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升第三方医学检测的行业地位

从欧美等发达地区实践经验来看,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是缓解看病难、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减轻国民经济负担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市场,逐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和个体执业,则亟需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与之配套发展,例如独立的医学影像中心、生化检测中心等为之提供支撑。因此,提升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行业地位,应将其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给予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同等待遇,消除行业歧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二是放宽检测服务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完善医学检测服务标准制定,注重医疗服务标准监管。建立和完善新检验项目“参比实验室”制度,推进国家项目检测标准的完善和进步。三是加快对第三方“健康维护组织”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越来越多的健康维护组织(如保险机构)参与到医疗服务改进的质量评价、成本评价、定价评价中来。

(二)推动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纳入医保体系

从医保体系来看,国外保险公司可采用多种计算方式,有些直接与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结算。而我国医保体系中,保险公司必须与医院结算。将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纳入我国医保体系中,不但能够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同时理赔手续更为简化,也便于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操作和推广。对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满足政府规定医疗服务标准,执行药品价格政策等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应按程序将其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各地不应再以投资主体性质作为医疗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核条件。

(三)将年审制度改为校验制度

美国采用实验室间质量评价制度(简称“室间质评”),每年由FDA出具标本,由实验室出具检测数据,从而校验实验室检测准度。目前,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对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年审制度不一致,如北京每年审核一次,上海、深圳等城市三至五年审核一次。我国应采取室间质评代替现有的年审制度,由国家卫计委或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具标本,交予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测试。如第一次不合格要求其整改,第二次不合格给予停业警告,第三次不合格吊销检测资质,从而规范市场秩序。

(四)多方参与共同提交检测项目

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项目都是由临床医生确定,并经医院提交至国家卫计委备案。但检测项目设计临床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只由临床医生提出并不科学。建立由临床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共同讨论确定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项目。

(五)放宽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价格管控

目前,医学检测项目的价格必须由医院提交,由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审批,省级发改委备案。民营检验机构需要以医院为依托申报检验项目,发改委不对民营机构自行开展的检验项目进行认价。此外,由于缺乏患者充分信任,民营医疗检测服务机构自行进行的价格认定,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因此,建立项目定价申报的“竞争性”备案机制,对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定价实施公益性定价管控,制定价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增加不同区域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价格弹性。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当前状况;第三方检验机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23-01

引言

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1]。环境、职业卫生和医疗等行业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质量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凭借其公平公正、检测范畴大、收费低、时间短、服务品质优等特点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和认可。

一、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当前状况

由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运而生,它一般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只是自行选择或担任检测业务,其研究方式和结果不会受到任何机构的限制,因此它的检测结果相对公正公平,所以从一出现受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于2000年开始出现的,因为国内各个行业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较大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采购商需要国内的商家供应第三方检测报告,大多数企业才逐步与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联系。由于形势的需要,国家和政府也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制定了大量的有利制度。在有关制度的支撑下,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从最初的出现,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前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有极好的发展前景[2]。近些年,我国多次出现的食品安全等相关事件为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在短时期内得到快速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获取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大概有23000家,更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成为上市公司。

但因为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始出现的时间比国外晚,所以在规模以及技术水平上还相对比较欠缺。此外,发展较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大量的吸引专业人才,使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面对更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需要给予第三方检测机构更多的关注,增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二、对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建议

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阻碍其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其快速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化水平。

1、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

第三方检测市场竞争逐步强烈,在检测规范逐步国际化、监测范畴多样化的新背景下,我国政府必须强化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程度,保障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公平公正的开展检测工作,对于稳定社会的秩序有重要意义。第一、确认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严格落实政策标准,切实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和监督管理体制。从实验室资质认证、实验室认定、检测人员从业资格、实验室能力检验、实验室行为标准、和实验室整体监管等角度进行标准化管理,以提升第三方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程度。第二、定时安排强制性技能检验[3]。能力检验是实验室技术水平认定、评估和提高的重要方式,该方式是通过外部因素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的强化,是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能力的手段之一,此外也能当做质量管理部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水平进行检查的一种客观方法,获得大众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的广泛认同。所以,政府监督机构应当定时强制性安排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技能验证,督促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提升技能程度和检测水平。

2、政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为了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迅速进步,政府应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创造良性发展氛围。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设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除了要采购大量的前沿技术装备,还必须要有高品质、高水平的团队支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所以,政府应增加对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金支持。第二、增加技术投入。最好的方式是成立一个专业的媒介,定时和更换国内外检测规范以及科技讯息等,保障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最新资料;此外,政府应定时举办一些培训课程,辅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职场新人获取职场准入资质[4]。第三、政府应该一些国家强制性检测业务,为我国第三方检测结构供应更多的发展条件。

3、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团队

现阶段,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得资质认证,但是基本都是规模较小的检测机构,缺乏规模较大检测机构,此外这些检测机构之间基本没有联系、交流与协作,导致资源不集中、缺少竞争力,造成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为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就一定要对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分配,完成资源共享,使所有的检测机构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5]。所以第三方检测团队的创建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形式,经过对检测机构的装备、工作人员和技术手段等资源实施整合,创建一个高效的公共技术、规范、协作、沟通和服务媒介,合理高效发挥各机构之间的特长,并提升机构工作效过、降低成本,提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我国甚至是国际上的影响力。

结语 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对产品质量观念的加强,因此我国政府也制定大量的有力政策,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充分使用政策条件的支持,明确自身在管理与技术水平方面的缺陷,从不同的方向考虑和计划发展趋势,提高整体水平,迅速和高效的为社会以及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庞颖.诚信与服务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访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帅军[J].质量与认证,2016,(08):20-23.

[2] 王贺珍,苏晶.广州市第三方检测机构现状及整合发展思路初探[J]. 中标准化,2016,(06):116-121.

[3] 胡晓琳.河北省公路工程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现状与发展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4] 王娜.S公司QDT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精益思想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7篇

一、“第三方单据”概念

在信用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条款:Third party documents acceptable.(第三方单据可接受);Third party documents acceptable 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in this credit.(除信用证另有规定外,第三方单据可接受);Third party documents acceptable besides invoices and drafts.(第三方单据可接受,但发票和汇票除外)。

虽然内容略有不同,这些条款却都涉及“第三方单据”。仔细翻看UCP600,无法找出同样措辞。实务中不少公司面对客户要求在信用证中加入此类条款,不知为何,盲目听从客户指示。

UCP600并没有明确提出“第三方单据”的概念,只有ISBP681第21条C款给出正式定义:“‘第三方单据可接受’是指所有单据,不包括汇票,但包括发票,可由受益人之外得一方出具。如果开证行意在表示运输单据可显示受益人之外的第三人作为托运人,则无须写入这一条款,因为UCP600第14条第k款已经对此予以认可。”该款明确了何谓“单据”和“第三方”:首先,单据是指除汇票以外的所有单据。其次,第三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三方单据出具人”,即除汇票以外的所有单据可由受益人之外的其他人出具;另一种是“第三方托运人/发货人”,即任何单据上显示的托运人或发货人可以是信用证受益人之外的其他人。

早期版本UCP74、 UCP82、UCP151、UCP222中都包含一个条款:“银行有权要求信用证受益人名称作为托运人或背书人出现在提单上。”后来因为不断有人提出第三方运输单据是否可以接受的问题,国际商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在UCP290中删除该条款,希望减少误解。其后在第371号出版物第64案例中,国际商会重申:除非L/C另有规定,运输单据所表明以受益人以外的第三方为托运人可以接受(Unless otherwise specifically stipulated in a credit , a shipping document showing as shipper a “third party ” other than the beneficiary of credit is acceptable…)。该意见也被吸收入UCP400第30条和UCP500第31条,只是把“third party”改成了“a party”。

UCP600第14条k款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把允许第三方为托运人或者发货人的单据范围扩大到任何单据。以往规定限定在运输单据,对于其他单据上的托运人或发货人是否能够做同样处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让银行和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感到无所适从。一般银行遵循“单单一致”的审单标准,要求其他单据上的托运人或者发货人必须和运输单据保持一致。现在,实务中的做法在UCP600中加以确立,使之更具操作性。

二、外贸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1.“第三方单据”概念的误用

案例一:某国内外贸公司,国内工厂开信用证,受益人为一家日本大公司。该受益人开证要求如下:发票、装箱单和原产地证明均由受益人出具,提单要求做成make out to order of 受益人,第三方单据和租船提单可接受。该外贸公司向不同银行开信用证,有的银行同意开证,有的银行不愿意开证:认为第三方单据接受和上面的单据要求矛盾。于是该外贸公司向国内工厂询问,得知:日方受益人认为这样的提单是第三方单据,所以要接受第三方单据。国内工厂也表示认同。银行方面认为:UCP500不认为提单是第三方单据,而且全世界银行都持这种看法。

究竟银行方面和受益人、工厂方面的看法正确与否呢?笔者认为都存在问题。该信用证中对提单制作的要求很常见,明确了只有受益人才有权进行背书,而受益人通常就是托运人,这样规定能够保证受益人能够控制提单,控制货物。这与是否接受第三方单据无关。无论是根据UCP500还是UCP600,对于提单这一运输单据的规定都是一致的:只有托运人或发货人不是受益人,才能称之为“第三方单据”。这与背书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与提单上“收货人”的填写方式无关,据此断定该提单为“第三方单据”,毫无依据。银行方面认为“UCP500不认为提单是第三方单据”,更是与UCP规定违背。据此,笔者认为三方当事人观点均存在错误。至于是否在信用证中加入“第三方单据可接受”条款,在本案例中并没有任何影响。

2.“第三方单据可接受”和信用证、UCP600规定之间的关系

案例二:某信用证规定:F45(goods description)…… Manufacturer ABC,F46(documents required) -Inspection cert. issued by the manufacturer……F47:Third party docs are acceptable。事实上提交的检验证书是由受益人XYZ出具的,并非信用证要求的由生产商ABC出具的检验证书,银行认为构成不符点拒付。受益人认为,既然信用证允许接受第三方单据,这就不应构成不符点。究竟谁的主张更加合理呢?

这里其实要解决一个问题:信用证既明确规定单据出具人,又规定“第三方单据可接受”,应当如何确定单据出具人的资格?具体到本案,也就是XYZ出具检验证书能否被认定为“第三方单据”,让开证行接受。与之前的版本一样,UCP600对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的出具人做出明确规定。ISBP 681则在UCP600的基础上,对原产地证明的出具人进行补充规定。表面上看,上述规定并没有专门针对商检证书,但UCP600和ISBP681适用于信用证下的所有单据,因此可适用一般规定,即“单单一致”的基本原则和UCP600第14条k款和ISBP681第21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如没有专门要求检验证书由官方出具,商业发票和检验证书由同一人出具。但本案情况有所不同,信用证中明确规定检验证书由“生产商”出具,那么无论是否存在“第三方单据可接受”条款,都应当按照信用证规定照做。笔者认为此处之所以规定“检验证书由生产商ABC出具”,买方可能是考虑到受益人出具了商业发票证明自己提供的货物完好,并符合双方合同的规定,然后再让受益人出具一份货物的检验证书,显得多此一举。还不如让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生产商来出具更加合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UCP600和ISBP681分别使用了“need not”和“may be”,并没使用必须(must,shall)由谁出具的措辞。综合考虑UCP600第1条,一旦信用证明确规定,该惯例并不适用,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信用证明确规定单据的出具人,则必须严格执行,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所以此案中银行的解释更加合理,检验证书必须由生产商出具。

通过此案,笔者认为信用证对单据出具人有明确规定时,严格按照规定。没有规定时,就参照UCP600和ISBP681的规定。这样就不会出现上述拒付的情况。

三、国际商会对“第三方单据”条款的看法

“第三方单据”条款的争议屡见不鲜,国际商会(ICC)更是受理不少此类案件。国际商会的第371号出版物(第64个案例)、第434号出版物(第129个案例)以及第565号出版物(第R246个意见)就涉及此方面。在第434号(第129个案例)中评论到:“货物可能由原始供货商发运,因而,受益人以外的名称可能会出现在原产地证明上,拒绝这种证明是缺乏足够的理由的。”同理可得,如果受益人是生产商,信用证要求提供检验证书而没有明确出具人,而且规定“third party documents acceptable”,开证行就不能因为商业发票和检验证书出具人不同拒付。在第565号出版物(第R246个意见)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原产地证明显示的发票号码及日期与受益人提供的商业发票不符,信用证同样规定“third party documents acceptable”。专家小组认为:仅就该案来看,发票号码和日期的变动不构成不符,因为包含“可接受第三方单据”条款在内的信用证表明制造商是作为受益人以外的一方。

当然,在以往案件中专家小组对有关条款的含义并没有给出具体意见,也表示出对该用语不予支持,目的就在于希望能够劝阻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在没有明确含义的情况下使用该术语。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三方单据可接受”条款该用还是不该用,这的确是个问题。第三方单据的概念在UCP600中没有明确出现过,但第14条k款实质上就是这方面的规定。不可否认,从ISBP第21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个在UCP600中没有出现的概念并不建议使用,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这主要是因为中间商为防止真正的供货商和买方知道对方的信息,往往会选择开立背对背信用证或者可转让信用证,这样就需要替换其中的部分单据,使得“第三方单据可接受”条款有了存在的必要性。清楚了解了此条款的目的,如何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显得更为重要。否则,胡乱使用会增加交易风险,增加了被开证行拒付的风险。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8篇

供应链“零库存”理论是指供应链上需求方企业的零库存,这种“零库存”式库存形式的存在是因为供应方在满足需求方要求时能做到:

(1)何时需要何时供给,不早也不迟;

(2)要多少就供多少,不多也不少;

(3)要什么产品就供什么产品,正是所需。

“零库存”实质是:需求方的库存是在不断地补充中构成的,对需求方而言,库存数量非常趋近于零,却不一定等于零。它是由供应商依据需求方实际销售及安全库存的要求,替用户(即需求方)下订单或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用户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方式预测而来的。“零库存”的结果是大幅改进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响应时间,能较早地把握市场准确的销售情报,从而降低供应商与需求方用以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同时可提早引进与生产市场所需的商品,降低缺货率。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的一种服务形式。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logistics)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亦称为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给企业(顾客)带来了众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l)集中主业。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开发出新产品参与竞争。

(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

(3)减少库存。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全球信息网络使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减少物流的复杂性,缩短了交货期,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方案,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5)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企业间、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将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等物流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水平和经营效率。

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以IT和IC产业为主,生产中需要大量进口原料、料件等,大量使用木质包装,由于国际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企业采用“零库存”的物流模式,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为防止松材线虫以及天牛科、小蠹科和长蠹科等有害生物随进境货物木质包装传入我国,保护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我国相继对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货物木质包装采取了严格的检疫措施;我国于2004年采用了ISPM15国际规则,对木质包装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物的放行效率。而且,由于企业采用“零库存”的物流模式,货物进口后并不直接进入企业的仓库,而是储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然后根据生产的需要随用随发货,因此对进境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工作就变得日益复杂,不能象传统要求那样在企业的仓库内实施检疫监管。尤其是对那些在现场查验当中发现有害生物、有害生物危害状需要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需要作检疫除害处理的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矛盾显得尤其突出。根据“大通关”需求和总局“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总体要求,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进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模式成为必然。

目前,检验检疫系统正在着力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入境货物24小时的监控和放行。“视频监控”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将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查验、监管点、直通企业储存场地进行联网监控,实现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检验检疫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该系统具有监控灵活、监管面广、兼容性好、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现行的管理规定中,物流企业并不作为“直通企业+视频监控”业务模式的覆盖范围,但是,“零库存”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成为进口企业的“仓库”,进口企业需要使用原材料时才从“仓库”发货,因此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实施监控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视为进口企业的“仓库”而加以监控。

建议的具体做法为: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架设视频监控终端设备(含音/视频采集设备、网络线路等),将其仓库纳入“视频监控”系统中实现统一、实时监控。要求企业物流部门提前将入境货物信息(证书、提单和木质包装使用情况等)传输到检验检疫部门。检验检疫人员审查相关单证,及时了解进境货物木质包装种类、来源和数量信息。除集装箱卫生检疫消毒和必须接受查验的货物外,入境货物完成报检手续后直接放行至检验检疫部门指定的企业卸货平台,检验检疫人员通过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对货物进行实时监控,对可疑木质包装实施视频查验,并要求每一批木质包装定点存放,专人管理。检验检疫人员定期对木质包装实施集中查验并核销放行。对非直接视频监控时段内进库货物,从指定的安装有监控设备的作业平台和通道入库,入库货物按照不同企业单独的作业区域单独存放,存放区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纳入有效的监控范围内,检验检疫人员通过录象回放功能实施视频查验。同时要求企业相关协管人员在收货时按照检验检疫的要求,对木质包装进行初步的检查,符合要求的按正常手续入库;不符合要求的单独存放于指定区域,并及时报告检验检疫部门。由检验检疫人员根据需要实施现场查验后再作相应处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

(1)指定的卸货平台作为“检疫监测点”,由检疫人员通过视频和音频对正在卸货的货物进行实时的检疫监管。

(2)根据所的企业划定检验检疫专用监管区域,该区域存放指定企业的进境货物,以及必要时更换下来的木质包装。仓库内依次划分为“待检疫区”,“已采样待结果区”和“检出疫情待处理区”。检疫监测点和检疫监管库未经检疫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变动,且区域内不得堆放与检疫无关的货物。

(3)设立进境木质包装检疫协管员:为了保证实时监管指令及后续木质包装监管工作有序进行,要求企业设立专职/兼职协管员(人员须经检验检疫培训合格且不得随意变动,如有人员变动则必须经检验检疫部门同意并备案),协助检验检疫部门实施木质包装检疫工作。

通过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纳入“直通检疫+视频监控”模式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检疫监管覆盖率、提高物流通关效率、加强对进境木质包装的有效监管,真正实现“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大通关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交通技术网,EPC系统――物流业的第三次浪潮.

[2] 马士华.VMI的理念与应用.《信息与电脑》,2005年08期.

[3] 张戈.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及其改进方式探讨,中国商贸,2010年2期.

[4] 贺亮,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实施研究.中国储运,2006年03期.

[5] 王金萍.什么是第三方物流《理论界》,2005年07期.

[6] 李志强,刘小林.第三方物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当代财经》,2004年10期.

[7] 吉宏,刘静,邓婧媛.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经济问题》,2004年08期.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9篇

本文利用PEST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针对服务活动中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新形势下利用服务标准化方法应对市场挑战的具体措施,为其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服务标准化;市场竞争

1 绪论

检验检测是指商品活动中供需双方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或产品质量判定,依托技术机构按相关标准、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的活动。第三方检验检测又称公证检验检测,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第三方既可以和两个主体有联系,又可以独立于两个主体,处于买卖利益之外,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检测活动。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是专业技术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

检验检测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对于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使用产品的质量、生活健康水平、生产生活的安全性、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检验检测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检验检测服务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国家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提出整合检验检测机构。

国家“十三五”规划对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五大目标:一、质量强国建设加速推进;二、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三、质量安全监管更加严密;四、服务发展成效更加突出;五、质检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其中针对服务发展提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有力,服务全方位开放更加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更加自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效。”此外“十三五”还表明五大改革重点不能含糊,其中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涉及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行政法规立法,研究出台国家质检中心改革意见,纤维检验要向非棉领域改革发展的内容;标准化工作改革涉及贯彻实施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全面推开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内容。这样的社会环境对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若能顺应时代改革,紧跟政策指引,把好自身质量关,便能屹立于时代潮头。若不能认清环境,又未做到自我提升,就只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2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PEST分析模型

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是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PEST模型框架,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未来发展的影响,帮助其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以达到自身稳中求进。

2.2 SWOT分析法

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3 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所处的环境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2016年3月17日,我国正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部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为检验检测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国务院印发《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脱钩、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改革,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有序放开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是国务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重要改革举措。当前,我国政府举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行政色彩浓厚,绝大多数既有公益属性,又有经营属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不符合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改革精神。必须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完成整个改革任务。改革后,原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无法再依赖政府行政优势,而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3.1.2 经济环境

2015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1%。消费需求基本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0.7%。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7.0%,保持了较快增长。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4.1%和2.8%,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2.8%和-1.8%。物价温和回升,CPI上涨1.4%。经过国家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目前仍处于下行态势,为应对此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中指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有效供给”。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快速进入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国内机构总数近80%,市场份额约占55%;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19. 5%, 市场份额约占20%;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0.5%,市场份额约占25%。仅瑞士通用公证行(SGS)2013 年在华业务收入就近50亿元人民币。而我国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很难“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S着传统关税壁垒的逐渐削弱,以健康、安全、环保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日益显著,2012 年我国23.9%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贸易损失685亿美元。我国虽然是第一贸易大国,但是2013年服务业出口只占出口总量的8.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甚至低于印度,我国服务贸易赤字从2012年的897亿美元增加到1185 亿美元。

3.1.3 社会环境

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商品竞争中最基本的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消费者对它们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产品生产商有义务和责任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同时又是产品研发阶段必不可少的评价工具,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分析检测的支持。

根据国际经验,寻求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合作被认为是高效、节约成本的做法,我国行政垄断性的第三方检测资源效率低下,水平有限,总量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第三方商业检测机构的灵活性、强大的技术能力、先进的服务理念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产品。

3.1.4 技术环境

检测技术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受限于分析仪器的革新进步。我国分析仪器行业比较落后,先进的分析仪器基本被国外仪器公司垄断。随着技术的进步,分析仪器大量使用时的检测技术更加灵敏,更加自动化,更加快速简便,分辨率强,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然而对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并不是仪器越先进越好,在追求方法高效准确的前提下必须满足普遍适用性。

此外,现阶段我国科研成果推广转化能力和国际标准产出能力较弱。2013年,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相关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数仅为474项,制修订及的国际标准总数仅75项,反映出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科研转化能力以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能力有待提高。

3.2 SWOT分析

按性质划分,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可分为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表1对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外资、民营、国有三大阵营中的代表机构进行了分析,其中SGS、BV、INTERTEK作为外资检测机构的代表,CTI作为民营检测机构的代表,CCIC作为国有检测机构的代表。由表1可见,我国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领域较窄。

4 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规模小且重复建设。二、标准化及前沿技术领域科研力量较弱。三、科研成果推广转化能力和国际标准产出能力弱。四、国有检测机构主动开拓市场能力较弱。五、大部分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缺乏品牌影响力。六、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七、检验检测服务业对其他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较弱。

针对服务活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服务意识淡薄。三、标准化投入少。四、机制有待完善。五、业务领域较窄且深度不足。

5 解决途径

第三方检测机构若要稳中求进,做大做强,服务标准化是其必要条件。服务标准是规定服务应满足的要求以确保其适用性的标准。服务标准化是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服务的过程。做到服务标准化,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服务业组织的标准体系由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大子体系组成。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是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基础,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是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直接支撑,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促使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的完善。其体系关系见图1。第三方检测机构所建立的标准体系也应按照此结构建立。

图1 服务标准体系三大子体系关系

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服务通常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业务接待;二、样品验收;三、业务受理;四、样品编号与标识;五、下达检验任务、样品流转与交接;六、样品检验;七、编制检验报告;八、检验报告审核;九、检验报告批准;十、检验报告打印,盖章,发放;十一、检验报告及资料存档;十二、异议受理。

第三方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正是这一完整的流程。在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标准体系时应将此完整的服务流程与服务标准体系理论相融合,从实际出发,明确标准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始终以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

检验检测机构在建立服务基础标准体系时应涉及服务术语、分类等。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应考虑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礼仪、服务规范、服务合同、检验周期、检验报告等内容。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应对客户的满意度评价、服务等级、服务质量的量化评价等做出标准规定。

5.2 提高标准化服务意识

在建立了健全的服务标准体系基础上,标准的执行人须具备良好的标准化服务意识,以保证标准的执行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应从宣传教育入手,增强员工的服务标准化意识。首先,宣传标准化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对服务标准化的认识,增强规则意识。机构可定期举行服务标准化工作会议,举办服务标准化学习班和服务标准研讨会、调研会和服务标准宣贯会。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服务标准化的意识。其次,把服务标准化认识与具体的服务活动相结合。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在实践中领悟标准化的本质。

5.3 增加服务标准化人员

当前检验检测所涉领域和业务规模呈现不均衡状态,更多资源配置在传统产业领域,标准化及前沿技术领域资源明显不足。2013年,我国质量监督科技人员合计超过9万人,但主要集中在计量、质量检验等领域,这两个领域专业人员分别为3.3万人和2.5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6.5%、27.3%。标准化领域及前沿技术领域科技人员匮乏,严重影响我国相关技术领域水平的提升。

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内部从事专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占比极低。为提高标准化工作质量,机构内部应增加标准化工作人员投入。

5.4 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

标准的实施是整标准化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服务标准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关注顾客与注重实效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广相结合;沟通协调与评价改进相结合。服务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涉及服务提供的各项活动,以及管理、保障等多方面。标准实施时应按计划、准备、宣贯、实施、监督、反馈、总结七个步骤进行。

标准及标准体系实施的评价是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工作可以发现标准、标准体系本身特别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及时修订标准、提升标准水平和完善标准体系,从而持续改进、增强实施效果,促进标准和标准体系实施效益的最大化。在进行评价工作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全面准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5.5 转变服务类型

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审核、认证、咨询、检测、测试、培训、验证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而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仅能对其中一部分提供服务。为了应对全面的市场竞争,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应以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为榜样,积极提供由单一服务向提供综合检验检测服务延伸,做大做强。

5.6 建立服务标准化试点

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六大部委于2007年联合《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主动申请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仍然比较少。争取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有助于推进本单位服务标准化工作。若第三方检测机构未申请成为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也可在本机构内部自行建立服务标准化试点,从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服务标准化。

5.7 建立机构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建立机构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定期举行工作总结会和工作推进会,对机构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梳理,内容涵盖服务标准化工作。

6 结论及建议

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下,第三方检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通过充分分析各方面环境因素并充分加以利用,做好服务标准化、机构品牌化、运营市场化,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稳中求进、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标准化意识,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将服务类型向多元化转变,坚持持续改进,使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S].

[3]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Z].

[4] 龚尽宏,李馨.服务标准化是检测机构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321-324.

[5] 王腊芳,李细梦,何江.“十三五”时期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5(5):11-15.

[6]汪传雷,许冰凌.我国检测服务业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3,20(5):297-302.

[7]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服务业标准部.服务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第三方检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欺诈风险;Logistic回归模型;Kolmogorov-Smirnov统计量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成为网上支付以及电子商务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观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大幅增长,达到10 858亿元(见图1)。然而,随着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购物市场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交易中存在的风险防控短板问题逐渐凸显,网络欺诈问题给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来防范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对整个网购行业包括第三方支付企业至关重要。

本文尝试将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信用卡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理论应用到第三方支付交易欺诈风险识别上去,以国外某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时交易数据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的欺诈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同时,本文将原始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在运用训练样本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再利用测试样本对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

二、欺诈风险识别理论和模型概述

(一) 欺诈风险识别理论

国内外对欺诈风险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财务欺诈风险、商业银行欺诈风险、保险欺诈风险、信用证欺诈风险等领域,其中以商业银行欺诈中的信用卡欺诈风险识别研究较为成熟。在实际工作中,第三方支付欺诈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信用卡欺诈导致的,并且欺诈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信用卡领域的欺诈手段大部分都是类似的,因而本文认为,适用于信用卡欺诈风险识别的方法同样能够捕捉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欺诈。

在信用卡欺诈风险识别中,主要运用到神经网络、案例推理法、决策树、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等方法。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信用卡公司、个人消费信贷公司、保险公司等都采用评分模型来进行风险管理。评分模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记录、行为记录、交易记录等大量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行为模式、信用特征,捕捉历史信息和未来信用表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出预测性的模型,以一个评分来综合评估消费者未来的某种信用表现。通常建立预测的模型时,常使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线性判断函数等方法。Srinivisan等(1987)最先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公司信用评级模型,得到较好的效果;Donald等(1996)研究抵押贷款违约分析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robit分析及区别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发现以Logistic回归分析的群组分类正确率最高;Henley(1996)利用线性判别函数,依据各个变量的权重给定信用分数来筛选出重要变量,但是该方法无法处理解释变量之间共线性问题,应用层面有极大限制。

国内对欺诈风险的识别集中在商业银行领域,特别是信用卡欺诈的定量分析方面。本文在知网中以“信用卡、欺诈风险”为关键字进行了文献搜索,共发现有137篇相关文献(见表1),研究呈现递增趋势。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柳炳祥等(2003)分别基于粗集、距离、粗集神经网络以及案例推理分析欺诈风险;陆静等(2008)采用了贝叶斯网络方法,通过构建由关键风险指标和关键风险诱因组成的欺诈风险拓扑结构,分析了各类欺诈风险指标对欺诈风险的作用形式,在对各级指标节点赋值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测算了各类指标对欺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而建立起欺诈风险的预警系统。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欺诈风险识别研究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支付行业还是新兴的行业,各项研究还在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产权及商业机密的原因。由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特别是信用卡欺诈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本文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欺诈风险识别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

(二)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所研究的因变量欺诈与否是二元的变量,而Logistic回归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时所常用的方法。一直以来,在研究欺诈问题时,都使用二元选择模型。例如,在保险欺诈中使用该模型来预测一个欺诈索赔的可能性大小。欺诈索赔本质上与实际生活中的医疗和流行病学等问题是相似的。

Logistic回归模型是非线性分类的统计方法,其特性在于利用Logistic概率函数转换,使反应变量转换为介于0到1之间的概率值,其中定义因变量Y为1(代表事件发生)和0(代表事件不发生)。若假设有n个独立的解释变量,令其向量定义为X=(x1,x2,…,xn),则反应变量的条件概率定义为P(Y=1|x)=π(x),表示发生事件之概率:

经过Logit的转换后,g(x)是参数的线性组合,范围是从(-∞,∞),与解释变量X呈线性关系并具有单调递增、递减特性,能处理P(Y=1|x)=π(x)发生事件之概率范围限制的问题。

(三)Kolmogorov-Smirnov统计量

Logistic模型作为风险度量模型,可以将输入样本分为欺诈交易和非欺诈交易两类,即模型可以通过将计算出来的每笔交易的预期欺诈风险概率与设定的分割点相比较,将欺诈概率大于分割点的交易归为欺诈交易,将欺诈概率小于分割点的交易归为非欺诈交易。模型根据分割点对网络支付交易进行分类可能出现两类错误,分别把这两类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其中,第一类错误是指将欺诈交易误判为非欺诈交易;第二类错误是指将非欺诈交易误判为欺诈交易。在进行欺诈风险分析时两类错误都会导致机构发生损失,但由于交易的特点,两类错误所导致的损失是显著不同的。

具体来说,第一类错误将可能是欺诈的交易误判为非欺诈交易,会导致商户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发生损失,从而打击了商户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任和积极性。现在很多商户都跟第三方支付平台签订了“保障协议”(通过定期缴纳保障金可以将欺诈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即欺诈交易发生的损失由第三方支付企业承担),因此犯这类错误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极力避免的错误。第二类错误是将非欺诈交易误判为欺诈交易,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会导致它冻结资信状况良好的用户账号,丧失了一次交易盈利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会打击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心。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较多,会严重影响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严格控制直接拒绝网络交易的授权的同时,可以对有可能发生欺诈的交易进行反复的资料核实或者电话审查,尽量控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适当减少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分割点的选择对Logistic回归模型犯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有重要的影响。分割点如果设定的大会增加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分割点若设定的小会增加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两类错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Kolmogorov-Smirnov统计量来查找模型的分割点,其理论来源于两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通常Kolmogorov-Smirnov检验用来判定两样本的差异大小,其优点在于无需知道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计算得到的K-S统计量度量的是正常交易概率值的分布函数与欺诈交易概率值的分布函数之间距离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即:

根据得到的识别模型对总体中的每个记录给出了一个概率值,然后运用K-S统计量来度量正常交易概率值的分布函数与欺诈交易概率值的分布函数之间距离的大小。K-S统计量越大,意味着正常交易与欺诈交易的差异越大。为了计算的简便,本文将训练样本平均分成10个区间,计算每个区间累计欺诈交易个数与正常交易个数。K-S统计量取值最大的那个区间的最大概率值就是分割点。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获取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在选取变量用于建立识别欺诈风险的模型时应当遵循两个原则:选择预测力强的变量和选择稳健的变量。本文在基于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欺诈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考虑部分数据的可得性,从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系统中广泛选取了48个定量指标作为初选指标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尽可能全面反映第三方支付交易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及其代表字母见表2。通过这两个原则选择到的这些变量可以捕捉到每个用户交易的历史行为模式、当前交易行为与历史行为模式的差异、交易发生的速率和动态。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以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预测欺诈的概率大小。

预测变量的选择对欺诈风险识别模型的准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预测变量选择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一个指标含有的预测某类事件发生与否的信息的多少,因此对预测变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若是将现有的所有变量都拿来建模,往往会造成模型过度复杂,或是产生过度学习的情况。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筛选变量:首先通过检查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解释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程度、各初选指标的组均值的均等性检验来去掉一些预测效果较差的指标变量。然后通过余下指标变量的WOE(Weight Of Evidence)报告值得到每个指标的IV(Information Value),如果IV

同时,本文从2010年12月-2011年1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集中抽取4 600条交易记录作为样本,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总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在训练样本中,共有3 220条记录,其中欺诈交易共有277条,大约占9%;在测试样本中,共有1 380条记录,其中欺诈交易共有109条,大约占8%。在利用训练样本构建预测模型后,分别检验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预测准确率。

在对数据进行建模之前,分两种情况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第一部分对数据中的缺省值进行处理,对缺省的数据赋予0或者其它数值来替代;第二部分就是对数据中的异常值进行处理,异常值的存在会使得最终的模型结果产生偏移。

(二) 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的样本并不是完全随机抽取的,因为在实际实时交易中,欺诈交易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大约占所有交易量的0.5%左右,故为了建模的准确性,本文在样本中放入了较多的欺诈交易,比例大约为9%,大约为18倍左右。在最后的建模时,本文要依据这个比例来调整最终真实的欺诈概率。这个调整最终仅仅会影响模型的常数项,对于参数估计系数并没有改变。

本文用混合逐步选择法做Logistic回归,选择显著性水平为0.05(每一步剔除和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平),利用SAS软件完成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的结果见表3。

同时,为了检验模型对其它交易的适用性,本文同样使用测试样本进行检验,通过建立的Logistic模型计算出每个测试样本的预测概率,仍以0.005为分割点进行检验,得到测试样本的判别结果见表9。

通过进行训练样本检验和测试样本检验可以看出,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预测准确度都超过了60%,基本一致,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可以用此模型对新的样本第三方支付交易是否是欺诈交易做出精度比较高的判断。

四、结论

本文尝试将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信用卡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中的部分方法应用到第三方支付交易欺诈风险识别上去,选取了构建模型所使用的风险指标,对样本的欺诈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并用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对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而且稳定可靠,从而为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管理与决策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账户中添加的银行卡数目(num_ach)、用户添加的手机号码个数(s_phone_n)、付款人使用信用卡交易失败的比例(s_cc_pct_failed_auth)、信用卡银行识别号码被拒的比例(cc_bin_dec_decline_rate)、添加银行卡的IP地址吻合次数(ip_bank_add_match)、之前是否用过银行卡(prepaid_bank)对识别交易欺诈风险有显著影响。账户中银行卡数目越多,用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号中添加的手机号码个数越多,付款人使用信用卡交易失败的比例越高,信用卡银行识别号码(信用卡号码前六位数字)被银行列为拒绝付款的比例越高,添加银行卡时的IP地址变换次数越多,或者之前从未使用过银行卡进行支付,表明该笔交易的欺诈风险越高。

如今,电子支付应用已深度渗透到诸如网购、机旅、转账、生活缴费、基金、债券、炒股认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更多诸如网络钓鱼或是其它的欺诈手段还将不断涌现,这对于即将承担起更多支付职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一套实时的反欺诈系统,当一个新交易产生时,交易将经过此系统的分析,最后做出决策是否接受此交易。根据本文得到的结论,我们建议: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强化日常账户管理、密切监察高风险商户;政府部门则应重点加快建立第三方支付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经营行为,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参考文献:

[1] Srinivasan V, Kim Y H. Credit grant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7,42(3): 665-681.

[2] Donald E R, Kartono L, Richard H. Borrower risk signaling using loan-to-value ratios[J].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6,11(1):71-86.

[3] Henley W E, Hand D J. A k-nearest-neighbour classifier for assessing consumer credit risk[J].The Statistician, 1996:77-95.

[4] 柳炳祥, 盛昭瀚. 一种基于距离的欺诈风险分析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 2003,11(1):38-41.

[5] 柳炳祥, 盛昭瀚. 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欺诈分析方法[J].控制与决策, 2003,18(4):494-497.

[6] 陆静, 唐小我.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操作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4).

[7] Kwan I S Y, Fong J, Wong H K. An e-customer behavior model with online analytical mining for internet marketing plannin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5, 41(1):189-204.

[8] Artís M, Ayuso M, Guillén M. Detection of automobile insurance fraud with discrete choice models and misclassified claim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2, 69(3):325-340.

[9] Magder L S, Hughes J P. Logistic regression when the outcome is measured with uncertainty[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7,146(2):195-203.

Research on the Fraud Risk Identification Model of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 on E-commerce

SHAO Jian-li1, SONG Ning1,ZHANG Yan2

(1.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2.Department of Finance, Qingpu Branch of SRCB, Shanghai 201799,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fraud risk of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 on e-commerce presents the increasing trend.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cientific fraud risk identification model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searches and determines the split point fraud transactions and normal transactions by Kolmogorov-Smirnov statistics,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fraud risk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stable and has high forecast accuracy, whic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fraud risk of third-party payment.

上一篇:出入境检验检疫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检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