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4-24 12:39:29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桃源县职业中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重点建设项目,现正申报湖南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将专业做强呈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立足桃源县产业结构特征,本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实行双主体育人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各方“多赢”。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A

桃源县职业中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重点建设项目,现正在申报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了将专业建设做强呈现特色,专业建设立足桃源县农业产业结构特征,本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实行双主体育人模式。

1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基本内容

1.1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即人才培养过程均须经过识岗、练岗、顶岗rm3个阶段,其中学校和行业企业本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深度融合,实行双主体育人。3年学制中具体依据农时农事,对大叶茶和烟草栽培过程中的育苗、栽培、病虫防治、产品收获、加工、销售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循环式教学。专业建设要求开发适应地域经济的乡土化特色教材;加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开放式质量评价机制;3次循环式教学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等。

1.2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内容

1.2.1 “专业教学+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模式(1、2学期)

第1学年的教学为第1循环,实施“专业教学+基地实习+农户生产”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基础教学+参观见习”,让学生在实习基地和专业农户的生产现场实践,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情况和知识技能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专业教学任务,通过组织参观大叶茶和烟草实习基地、农户的生产,依托实习基地,聘请农业专家,为学生明确相关工作任务。

学校的专业教学将根据相关工作任务,开展教师配备、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准备等工作。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本土教材,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1.2.2 “工作室+项目”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3、4学期)

第2学年的教学为第2循环,实施“工作室+项目”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专业教学重视实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大于6:4。根据茶叶和烟叶生产实际,教师先提前进行专业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对每个专项技能实行全过程操作。实践后,结合理论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效果验收,技能比赛。

通过引入企业规范的管理模式,健全“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工作室+项目”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微型车间,构建学生创业顶岗平台,提高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企业无缝对接。创新 “工作室+项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项目实训管理机制,践行真实项目教学,依托董事会探索与完善学生顶岗实习体制与机制。

1.2.3 “顶岗操作+技能鉴定”教学管理模式(5、6学期)

第3学年教学为第3循环,主要是通过“顶岗实习和技能鉴定”,让学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在第3学年,教师进行专业模块教学结束后,学生进入生产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将组织学生技能鉴定,并颁发相关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课证相融、训赛相通、工学相长”的能力培养机制和素质养成体系。

2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2.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1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由我校牵头,建立由县农业部门、学校和古洞春茶业、朱家港烟草合作社等主要企业行业参与的董事会或合作社(以下“董事会”包含“合作社”职能),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产教并举”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董事会的统筹下,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建成“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制定现代农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桃源县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在董事会领导下成立“现代农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现代农艺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规划,校企共同参与制定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进而制定基于此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条件建设等。基于董事会开展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按照参加“订单”培养的董事单位要求组织生源,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使“订单”培养比例达到40%以上,招生就业实现“双定向”。

2.1.2 校内实训体系构建

吸纳董事会成员企业技术能手参与本专业技能大师团队“工作室”,由“工作室”根据岗位能力目标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将原有实验室建成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技能鉴定、生产4大功能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

对实习基地进行建设与完善,将现代农艺实验实训室改造为生产性实训工场,为“工学结合、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与构建搭建实践平台。并按学校校园建设和校内生产性实践要求,在校园中搭建学生情景模拟展示平台,在实训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下,向学生开放职业技能实践区和情景模拟展示平台场所,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2.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托茶叶等产业的优势,在董事会的指导下,与古洞春等董事会成员单位合作,共同分析茶叶等产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标准化实践教学、训练、鉴定项目课程,构建标准化能力递进式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同时,构建基于现场、任务情景模拟模块式课程体系,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会”,具有“教、学、做” 特色、体现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导向的实景、实境教学,真正体现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2.2.2 核心课程建设

从现代农艺技术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出发,针对现代农艺设计员、现代农艺施工员、植物保护员、现代农艺绿化工、现代农艺产品营销等职业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和关键技能,开发乡土化特色课程。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结合行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大叶茶生产技术》、市级精品课程《植物保护技术》;建成校级专业核心课程《烟草生产技术》、《土壤肥料学》等。以省、市级精品课程、校级专业核心课程为课程建设目标,结合中职教学规律,研究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探索专业教学特色、方式、条件和手段等,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对以上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与编排体例进行改革,形成以情景模拟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贴近专业发展、贴近学生需求、贴近职业教育改革;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发《植物保护技术技术》、《现代农艺产品市场营销技术》等2本适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校本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2.3 开放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紧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适时指导修改现代农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评价。完善由董事会成员、烟草、茶叶行业协会、教师、学生、专业负责人、督导、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及同行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和教师组成的三级评价机制,通过专业文化理论测试、项目实习评价、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作品展示和用人单位评价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综合素养、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最终达到现代农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4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专家型教师为中坚,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双师课程团队。

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即自己培养1名专业老师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茶叶协会高级农艺师为行业带头人,负责梳理专业建设思路,把握教学改革方向,组织教学、培训及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参加课程建设,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选取有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较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使之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能力。

从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5名具有丰富现代农艺规划、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经验,在行业享有高知名度的能从事实训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能在课程研发、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25%,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品位的兼职教师团队。

3 “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桃源职业中专从2010级学生起实施“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010级1个班成功完成教学任务即将毕业,2011级3个班已结束学校教学任务进入顶岗实习。2012级2个班正在实施识岗教学中。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受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新报、常德日报均多次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宣传报到。

学校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少、设备不足问题,得到了企业的一定专业建设投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亲身经历了大叶茶、烟草的生产加工等一线生产过程,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企业也解决了农忙时劳动力紧缺问题,实现了“多赢”。

4 结语

总之,桃源职业中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正在努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争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而“三年三循环”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实效,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生和企业行业的联动效应,形成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在同类职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胜元.中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元制”[J].管理、人力资源开发,2011(07).

[2] 彭志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

注:本文为湖南省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课题批准号:XJK012BZXX033。

作者简介:徐文选(1969-),男,汉族,湖南桃源人,1992年毕业于湖南农大,现任职于桃源县职业中专。研究方向:现代农艺技术教育。

上一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加强城镇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