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

时间:2022-04-23 06:52:46

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当前,加快城乡消费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消费对居民消费生活的改善影响深远,实现城乡消费协调必然要求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优先协调。本文从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出发,研究信息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消费协调发展 信息消费 公共产品供给 消费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近一两年,信息消费更是成为消费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消费和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生产息息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而又通过影响收入水平来最终决定居民的后继消费状况。所以,信息消费对居民消费生活的改善可谓影响深远。

居民信息消费是居民对与信息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从理论上讲,信息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广义的信息消费还包括对信息含量相当大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考虑到统计上的可能性,本文借鉴多数学者的做法,以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3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口径来进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统计分析。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

信息消费能力的比较

从消费支付能力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支付能力的大小。1998年和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分别是5425.1元和8472.2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只有2162.0元和2622.2元,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09倍和3.231倍,收入差距较大且有日益加深的趋势。而且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受到的住房、医疗等多种政策利和保障因素,则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更大。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异。

对构成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来说,物质消费更注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信息消费则更强调信息获取能力。知识层次越高,信息消费能力越强。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差较远,以农村而言,在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88%。消费能力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接受新鲜事物缓慢,影响了其信息消费。

信息消费总水平的比较

随着高科技硬件设施的普及应用,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差距也日益明显。从信息消费总水平来看,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等信息消费的支出差异日渐增加,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绝对水平及其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来看,1998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为526.2元,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仅为城镇支出的30.3%,两者相差366.8元。到2003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达到934.4元,而农村居民的支出为235.7元,仅为城镇消费支出的25.2%,两者绝对水平扩大到698.7元。而且农村娱乐教育设施较为简单,农民自己文化不高因此很难达到娱乐教育消费的多样性及趣味性,相比城镇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及娱乐效果有所差异。

从交通通讯消费水平来看,1998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为276.0元,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仅为城镇支出的22%,两者相差215.3元。到2003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达到721.1元,而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为162.5元,仅为城镇支出的22.5%,两者绝对水平扩大到558.6元。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不仅消费量较小,而且水平较低,只是停留在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初始阶段。而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已朝高层次发展。

从医疗保健消费来看,1998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为205.2元,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仅为城镇支出的33.2%,两者相差137.1元。到2003年,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达到476.0元,而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为115.8元,仅为城镇消费支出的24.3%,两者绝对水平扩大到360.2元。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中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很少,绝大多数农户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由于收入限制农民大多是到了非去不可的地步才去看病。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强,对医疗保健消费要求较高。花钱买健康、医疗保险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覆盖面逐步扩大。

信息消费结构的比较

在消费水平差距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动也出现了较大差距。从1998年到2003年,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在总的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9.86%提高到14.35%,位列第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21%提高到11.08%,位列第三;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63%提高到7.31%,位列第六。而同期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在总的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0.02%提高到12.13%,位列第三;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82%提高到8.36%,位列第四;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28%提高到5.96%,位列第五。从上述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用于各项信息消费的支出比例均超过农村居民的支出比例,尤其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城镇居民在该方面的支出比重已经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吃,而农村居民该方面的支出比重还排在吃、住之后,仅为第三。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城市居民更注重能提高自身人力资本产品的消费,而农村居民更偏好具有显示其相对经济地位即争名产品的消费。从医疗保健消费来看,城镇居民该方面的支出比重在总消费结构中的位次落后于农村居民,这种状况并不完全说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注重保健,相反却说明了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医疗保险及其它医疗保障的水平比城市居民要低的现状。

从消费结构变动度来看,消费结构变动度=IXi1-Xi0I÷n,式中X为各类商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额的比重,i1为期末年份,i0为期初年份,n为计算期年数。1998-2003年这六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信息消费支出近乎线性增长,消费结构变动度为0.0234。而我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局面,消费结构变动度为0.0139。从具体信息消费内容的变动来看,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三项消费的平均结构变动度分别为0.0090、0.0137和0.0053,而农村居民用于该三项消费的平均结构变动度分别为0.0042、0.0091和0.0034。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变动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

信息消费条件的差距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别,消费条件也是如此。城镇的消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供给条件远远好于农村。因此城镇居民在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其信息消费更加多样化。

从城乡居民所享有的医疗保健设施来看,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城乡不平衡现象严重。我国3亿城市居民比9亿农村居民在拥有医院和专业人员数量上均多出2/3,而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医疗卫生资源,而且尚有一些农村人口难以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另外农村医疗服务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难以达到农民基本的健康保健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投资总量上长期不足。全国1.9亿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中70%在农村,和这一数字相匹配的教育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另外,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较为突出,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促进城乡信息消费协调发展的对策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如对农业生产给予保护、减免农民税赋负担、为农民开辟多种就业渠道等等,这将有效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但同时,笔者认为,政府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的供给数量在客观上也会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为公共产品供给增加,农民可以相对减少对公共产品的购买,从而有限的购买力可以用于多方面的消费。而且基础设施等消费环境的改善也会有效促进消费的增长。所以目前要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尤其要保证增加对教育、医疗等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

加强农村居民消费教育和引导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导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消费。同时通过建设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来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通过消费教育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消费教育,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消费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农民自主消费意识,提高消费决策能力,减少盲目消费、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

利用“意见领袖”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经验显示,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随着他们就业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转移,其消费观念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结构自然转型,变成城市或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城务工者即农民工就是这样的代表。据零点指标数据网的研究,进城务工者在城市的消费观念受到城市居民的影响,行为上有模仿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情况,其消费创新能力尽管弱于城市居民,但比农村居民强。200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跨地区进城务工者已经超过9000万。这个往来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接近一亿的群体,客观上起到了把城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到农村,从而带动农村消费创新的作用。当前可以利用这些“信使”,来引导农村的消费时尚和观念的变动方向,促进城市化、时代化消费观念的尽快形成,从而加快农村消费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信息消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王小广.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人民出版社,2001

2.邓理峰,曾慧超.进城务工者:新消费实力的成长与特征[N].中国经营报,2004.8.9

上一篇:谈文化遗产业发展中的制度体系建设 下一篇: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