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课堂发问技巧

时间:2022-04-23 05:17:22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发问技巧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系统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是否能融入课堂,从课堂提问就能看出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并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这些心理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要相机、适时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并让其在提问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苦于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那么,应当如何启发学生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我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我们曾抱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而且这种现象还普遍总在。据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就必须做到:

(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

(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因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才对学生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基础,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三、及时作好评价,激发提问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或深或浅,教师都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且表现出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这样使学生能从提问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提问,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难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评价要在学生突破自己,迸射出创造火花之后及时地进行。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客观,使他们能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防止他们滋长骄傲情绪;对后进生则多采用肯定性评价,表扬优点,使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在进步,激发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即使学生反馈错误信息,教师也应“艺术”地予以某种肯定,再婉转地指出问题,使对方乐于接受有关他失误的信息。学生提问后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会被激发。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从易到难,由合作到独立,循序渐进

话说得好:“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刚从小学控制式的课堂上来的学生,还习惯于依赖教师,等着教师“填”、“喂”,很难提出问题,更勿庸说有价值的问题了。他们提出的问题,要么过大过偏,与课堂的重点基本不沾边;要么过小,没有多大价值;要么是书上现成的。面对这种现象,老师千万不要着急,否则学生的心理又会回到原来状态,“万马齐喑”,“噤若寒蝉”。相反地,要主动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真实水平和想法,认真研究教材,找准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由易到难,由不会到会一点,再到会多一点,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总之,只有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己享受语文的乐土。而乐土需要七色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相机、适时地播撒“阳光”与“雨露”,让学生在提问中成长,在提问中尽情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探究式物理教学法 下一篇:刍议高中数学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