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

时间:2022-04-23 08:50:12

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着重谈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一个“活”字。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活”起来!但我认为先让教师“活”起来更重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键,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束缚,许多教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与活力,变得一本正经,严肃死板。导致了语文课堂如潭死水。新课程标准为教师们指点了迷津,我认为教师至少应从这四方面去努力:

1.敬业爱岗,更新观念,激活课堂。

敬业爱岗,更新教育观念这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前提。敬业,就是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和完善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负起相应的责任。

转变观念,这是正常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改变师生双方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师的教学期待之间的矛盾,把“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特别需要自身体验、感悟的参与和广泛实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时时处处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越俎代庖。千方百计地教导和鼓励学生尽快成为学语文、用语文的主人。

2.语盲诱惑,示范诱导,激活课堂。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反馈信息的中间媒介,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因此,课堂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如果教师将语文教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学生兴味索然,那只能损害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语文教学教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的美感和特殊的现实功用,就能确立起一定要学好语文的志向。

3.赏识评价,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轻松快乐的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会情不自禁地有了“老师,我想说的”涌动。这就需要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失败感。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了起来。

4.不断学习,力求教学成功,激活课堂。

要使教学上有特色,课堂上有生机,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步入学校,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榜样。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加工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东西、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信手拈来,语文课也必定能左右逢源、活力四射。

上一篇:小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一篇:课程最好的资源是学生